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走近许振超     
2003年3月,我采写了青岛港刷新中国集装箱装卸效率记录的消息,提到青岛港用许振超的名字命名的“振超效率”。部门领导在研究题目时提出让我深入采访一下为什么要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这个效率。带着这个问题,第二天我就跑到前湾码头采访。一见许振超,就感到这个队长与众不同。当  相似文献   

2.
4月1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长篇通讯《新时代的中国工人许振超》,报道了许振超如何从一名普通装卸工成长为装卸专家的先进事迹。通讯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报社领导和同事们也给予了好评。作为这篇通讯的执笔者,我感到,对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一定要扎扎实实地采访,认认真真地写作,原原本本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要把时代特点和人物个性写出来,让读者切实感到先进典型人物可信、可亲、可敬、可学。“压力”变成“深入”的动力许振超是中宣部推出的重大先进典型,也是中宣部改革典型宣传报道的一次重要尝试。报社领…  相似文献   

3.
陈涛 《记者摇篮》2006,(9):21-22
从事新闻工作几年来,有两次采访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这两次采访,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是一种心灵的启迪,感受到记者肩负的一种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4.
李刚 《新闻三昧》2004,(7):12-14
5月20日,来自中宣部新闻局的一纸通知交到我手上。通知说,5月21日下午,到中宣部二号楼二层电话会议室开会,参加中央新闻采访团,赴河南采访原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的事迹。我注意到,通知上明确要求:“请派一名擅长采写人物报道的记”。我想,报社领导让我去,肯定是出于对我的信任,心里有压力但也有了动力,要求自己一定要努力认真搞好这次采访。  相似文献   

5.
8月28日,随着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各大赛事的正式开始,我走进了那片没有硝烟的战场……8月29日,我接到了我的第一个任务———采访桥牌比赛。第一个采访任务就让我有了打仗的感觉。由于桥牌比赛在之前的大运会没有作为比赛项目出现,而且以前接触的很少,所以怎样把本次的大运  相似文献   

6.
我一直坚持:记就是记录,在采访时一定要冷静和客观,尽量让自己不要卷入到采访的事件中去,以免给采访和写作带来太多的主观色彩。然而,湖北巴东县中医院女护士王飞越却让我放弃了这种坚持。王飞越得知自己患的是肺癌,便坚持死后要把眼角膜捐献给穷苦的眼疾患。我在11年的记生涯中,还没有哪一次像采访王飞越这样使我的情感陷得那么深。  相似文献   

7.
武晓华 《新闻界》2001,(5):62-62
“七分采访,二分思考,一分写作。”十多年新闻工作日积月累的磨练,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特别是通过对巴中农村的采访,更使我领悟到:只有深入采访才能挖掘出好新闻。去年3月,我在巴中农村采访了半个月时间,写出了连续报道《大巴山的脊梁》和《历史性的跨越》(巴中文明新村建设纪实上、下),刊登在《精神文明报》2000年3月21日和3月23日头版头条。此报道荣获2000年度四川省好新闻二等奖。“七分采访”强调了采访在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采访,就能完成任务。而是指…  相似文献   

8.
一生的思念     
记者这个职业最让我神往、让我一直停不下脚步的是它让我有机会走进一个又一个优秀的、高尚的、平凡而伟大的心灵之中。那些我曾经采访过的、并给我以深刻影响的一个个活着的和死去的人们,他们就是我——[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青岛港看望许振超和码头工人,作者敏锐地把握住这一难得的采访机遇,并采写成长消息《“我也要向振超同志学习”》,完整呈现了温家宝总理对“振超精神”的诠释,作品思想精深、手法凝练,听来令人感动,催人振奋,同时也给人带来更多新的思索。此稿因此获得2004年度广播电视节目优秀消息奖。  相似文献   

10.
赵凡 《新闻与写作》2001,(11):23-24
“徐院士,请给我一个小时,半个小时也行,再不就十分钟,我要采访你关于大陆科学钻探的问题”(采访提纲我前两个小时就已经传真过去了)。 她肯定地说,不行。她的口吻强硬得让人难以容忍,“如果想让我出洋相,你就来吧!”。 我想了想还是去了。最后,这次采访写出的文章《相约第一井》系列之二受到了行业读者的广泛好评。但是,并不是采访的结果,而是采访的过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采访是记者与被采访人演出的戏,戏能否演下去,要看双方是否真正被调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互动” 法拉奇曾经说过:“人物采访是一出戏、一场…  相似文献   

11.
慷慨赴征途4月10日上午,我接到黄泽民副总编的电话,说报社打算让我带队,和陆铁琳、王燕松一起赴广东采访医务人员抗击非典的有关情况,问我意向如何?我二话没说,立即表示:“没问题。”说实在的,当广东非典硝烟燃起的时候,我和报社许多同志就一直关注那边的报道。4月上旬,听说非典已入侵京城。在此非常时刻,能上一线,  相似文献   

12.
王勇 《新闻记者》2001,(9):55-57
21记者的报告□王勇 世纪第一个“六一”国际儿童节前一天———5月31日上午9时40分 ,云南省富宁县城郊外 ,云南特大拐卖婴幼儿案中的4名主犯被执行枪决。我作为跟踪采访这桩大案的记者 ,在近两年的采访中 ,参与了这桩大案从侦破、抓捕、公审、公判直到执行整个办案过程的全过程跟踪采访。公安部根据我在采访这桩大案中所做的工作 ,授予我“全国打拐专项斗争先进新闻工作者”的称号。这是我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来历时最长的一次采访。我总忘不了在这次采访中经历的许多人和事。引起中央领导关注的大案去年2月1日 ,云南日报编辑…  相似文献   

13.
以人为本写典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想方设法深入采访 我是第一个向有关负责人提出采访许振超和他的家人的.负责人板着脸答复说:"有13家新闻单位呢,都要排队,你等安排吧."我和陪同的青岛港的人"密谋"后,没有按照有关方面的安排计划,就偷偷跑到许振超家中.进了家门眼前一亮,三室一厅的房子,养着郁郁葱葱的花,有钢琴,有跑步机,有电脑,还有一个大地球仪.看来,这个先进典型的日子过得还满不错么.与他的妻子和女儿进行了几个小时的长谈,了解到他付给了妻子、女儿浓浓的爱.记者开始从心底里赞同这个男人了:"一个责任感强的男人."但心中对他仍然没有找到感觉,只是好奇.  相似文献   

14.
胡君华 《军事记者》2002,(11):28-29
2000年9月,我到新疆边防采访28天。这是我下部队采访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我感受最深、受教育最大的一次。时间虽然过去了两年多,但边防军人可敬可爱的形象仍然历历在目,尤其是在克克吐鲁克边防连一夜让人难以忘怀。(一)9月10日,我从乌鲁木齐飞到喀什后,经过5个多小时的跋涉,一路颠簸地来到了海拔3700米的边防团。下车后,第一次上高原的我就感到腿脚发软,反应迟钝,稍走快一点,便气喘嘘嘘。司机小王说,这是高原反应。吃过晚饭后,我们开始找团领导采访,了解边防连队情况,确定采访路线。一直忙到深夜12点多钟才休息。刚躺下,…  相似文献   

15.
小议电视新闻的采访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鹏 《记者摇篮》2010,(8):55-55
从刚毕业于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到从事电视新闻一线工作已经9年有余了,9年的电视新闻一线采访,让我更是体会了当初课本上那句“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的含义。现实中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电视是一个特殊的媒体媒介,它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身。  相似文献   

16.
采访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远去 了20余年,可每当回忆起来,依然让人心跳不已。它是我采访生活中十分难忘的一段。 1976年7月28日,地处我国华北的工业重镇唐山爆发了7.8级大地震,震级之高,破坏力之大,可说是史无前例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国家都动员了起来。 7月31日中午,上海接到指令,迅速空运10吨压缩饼干至唐山,以解燃眉之急。我奉命随机护送,稍作整理后,便快速赶往虹桥机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又是执行非常任务,去往举世瞩目的地方,一路上既紧张,又亢奋。 空旷的停机坪上,早已停泊着一架波音70…  相似文献   

17.
何遐 《新闻世界》2009,(11):15-16
我生长在安徽省无为县的一个乡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有幸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出乡村来到省城上大学,留在省城做自己热爱的新闻工作。 在我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生涯中。采访过许多人。这其中有一个特别的人,跟踪采访她,和她对话的大半年,不仅见证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而且让我的灵魂受到了洗礼。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1月5日下午四点,我和高峰、刘鹏三位参加十六人报道的记者从台里出发到省委集中,跟随出席大会的陕西代表团一道进京采访。从广电中心到省委,从省委到火车站,从西安到北京,十几个小时的路途中我们谁也没有多说话。沉默的空气让我触摸到明显的紧张与兴奋。尽管我们多次报道过全国“两会”,  相似文献   

19.
像雷锋、张秉贵、张海迪、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通过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在4月中旬集中浓重地报道,许振超,在短短的几天里就成为众人皆知的响亮的名字了。接着,新闻专业报刊上出现了许多有关许振超报道何以成功的文章,这些文章基本上都出自参与报道的记者、编辑、组织策划者,即报道的提供者,本文则更多地从新闻报道的受传者,即读者的角度来记录对许振超典型报道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20.
正在新闻界,有七分靠采、三分靠写之说,道出新闻采访的重要性。福建《平潭时报》于2011年9月23日创刊,是平潭第一份本土报纸。因较少接触媒体,创办初期,不论是普通群众,还是党政机关公务人员,对于接受采访常有抵触心理,不愿开口,给记者的采访带来很大挑战。如何让采访对象轻松接受采访,笔者做了一些探索。以感情牌打开采访僵局很多采访对象不接受采访,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何消除他们的顾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