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明与创新》2009,(9):49-49
为了更好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贯彻温家宝总理“要鼓励民问发明创造”的批示精神,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由江苏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江苏省发明协会、徐州市科学技术局、徐州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徐州市民营科技企业协会、《发明与创新》杂志社主办,徐州市发明协会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全国民营经济科技创新促进会(简称:民科两会),定于2009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江苏省徐州市举办。  相似文献   

2.
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等共同发起主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在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将于11月1 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这是我国首次由民间发起,就民间科技发展进行研讨的盛会。这无论是对众多难为社会所理解却执著地跋涉着的民间科技人士而言,还是对吸收民间智慧、整合科技资源、推动自主创新而言,都是一件很值得期待的事情。在此,我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3.
记者从4月22日—24日在深圳举办的“全国民间科技发展论坛”上获悉,我国民间科技事业开始受到关注,其发展前景可观。民间科技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包括民间科技研究者、民办科技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方面,已逐步形成国家(国办)与民间(民办)两种格局共存的状态,民营企业和民办教育均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迅猛发展。而民间科技的发展明显滞后,特别是民间个体研究者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倍受艰难和曲折,研究成果得不到评审和应用,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严重挫伤和压抑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积极性。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创新》2005,(12):4-4
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发起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策划承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  相似文献   

5.
核心提示:2007年11月26~29日,发明与创新杂志社、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在四川都江堰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暨首届四川省民间科技创新论坛(简称民科"两会").本届民科"两会"的会议宗旨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弘扬民间科技创新和艰苦创业精神;会议主题是:科技报国、自主创新、奉献智能、服务社会.会上,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和港澳地区的参会者20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150余篇,学术专著20本,原创性技术发明和新产品40余项,原创性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22项,可谓硕果累累,堪称近年来民间科技创新的大丰收.  相似文献   

6.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本届大会组委会名誉主任袁隆平院士讲话并题词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发起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策划承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  相似文献   

7.
由《发明与创新》杂志社、北京天地生人讲座、北京创造学会、香港发明协会、大同天阳工业公司、浙江永久科技实业公司发起主办,《发明与创新》杂志社策划承办的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于2005年11月17日至20日在长沙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发展民间科技,促进自主创新。来自全  相似文献   

8.
《发明与创新》2005,(12):6-6
民间科技研究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由民间走向职业,由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开始都是民间业余研究者,电磁学大厦的奠基者法拉第、能量守恒定律的创始人焦耳、发明大王爱迪生、数学家华罗  相似文献   

9.
《发明与创新》2005,(9):31-31
民间科技研究者是科技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开发我国的民间科学技术,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定于2005年11月中旬,举办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为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互相切磋、交流、展示的机会。会期三天,真诚欢迎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报名参加。  相似文献   

10.
瑶族是我国一支古老的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社会和历史的发展,瑶族民间的刺绣工艺代代流传,勤劳智慧的瑶族人民在对原有工艺传承的基础上对刺绣工艺进行了发展和创新,瑶族民间刺绣工艺与科技美学的结合让瑶族的刺绣工艺更加熠熠生辉,本文主要以瑶族民间刺绣工艺的传承、发展、创新与科技美学的结合作为研究对象,对瑶族民间刺绣工艺与科技美学的结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民间科技奖励与国家科技奖励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民间科技奖励已经广泛地发展起来,与国家科技奖励一起构成了我国科技奖励系统。文章通过分析两者之间的几点区别,旨在说明民间科技奖励是我国国家科技奖励的有益补充,但是它也有自身的不足。因此民间科技奖应该与国家的宏观政策相协调,才能更好地发挥潜力,推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民间科技研究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世界科技发展史证明,自然科学的发展是由民间走向职业,由非主流走向主流的。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科学家和发明家开始都是民间业余研究者,电磁学大厦的奠基者法拉第、能量守恒定律的创始人焦耳、发明大王爱迪生、数学家华罗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民间科技研究者是一个人数超过职业科技研究者的庞大群体。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我国民间科技队伍将迅速扩大,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13.
“我国拥有超过140万名像龙彪这样的民间发明人,他们是中国搞发明创新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却得不到国家一分钱的资助.”对于媒体有关湖南民间发明人龙彪因搞发明妻离子散的艰难处境的报道,中国发明协会副理事长鹿大汉如是感叹.2011年,中国发明协会完成了一项名为“我国非职务发明人群体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30岁到40岁的民间发明人中,未婚和离异的分别占25%和3.57%,还有很多民间发明人负债累累.如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因搞发明而负债10万元以上的民间发明人,超过当地这一人群总数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许社全 《学会》2006,(3):34-38
中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于1992年3月成立,是由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简称“五科”)联合组成的全国性、联合性、非营利性的科学技术民间社团组织,具有法人地位。其宗旨是贯彻科技合作官民并举的方针,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协会的工作一方面是政府科技外事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成为科技外事部门的参谋和助手;另一方面协会又从事信息、咨询中介,为会员和社会公众提供第三产业的社会化服务。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民间,藏龙卧虎,人才济济。但是民间科研却困难重重,民间科技工作者缺乏资料,缺乏设备,缺乏资金,所以民间科技工作者最应得到尊重,他们的精神最应得到鼓励,我们应该为他们的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发明协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协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召开期间,相继举行了"民间重大发明与产业化项目推介会"和"民间发明高层论坛"。众多优秀发明人登上讲台,讲述自己的发明创业经历和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谈我国民间科技奖励及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忠奎 《科研管理》1998,19(1):23-25
本文论述了民间科技奖励的概念及其界定与分类;阐明了民间科技奖励的社会功能与在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为确保民间科技奖励的健康发展,国家应确立“鼓励提倡、宏观调控、引导扶持”的总方针,并进而对其做了具体讨论与说明  相似文献   

18.
民间科技研究者是科技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开发我国的民间科学技术,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氛围,促进我国科技自主创新的迅速发展,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定于2005年11月中旬,举办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会期三天,为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提供一个互相切磋、交流、展示的机会。真诚欢迎民间研究者和专业研究者参加研讨。会议中心论题:1、探讨民间科技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促进民间研究和专业研究的交流与优势互补。2、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问题的学术争鸣(附《时空理论新探》发布会)。3、民间重大科技新成果的发布、展示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正斗转星移,时光荏苒。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自2005年11月17日在长沙召开,转眼已过去十年。回顾十年来走过的历程,感慨万千,回味无穷。一、召开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缘由我国民间科技创新力量是一个庞大的、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它包括民间发明人与科学研究者、民办科研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他们凭着兴趣爱好和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我国民间科技奖励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民间科技奖励所涉及的几个关系系统进行了分析,认为这几个系统是发展科技所必须的系统,为科技发展造就人才和提供资源,不仅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民间的责任和义务.应充分发挥民间科技奖励的作用,加强对民间科技奖励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