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雯倩 《新闻世界》2012,(4):122-123
微博作为新媒介,带来广泛社会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本文从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出发,论述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技术的微博,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征和符号特征所呈现出的传播偏向性,包括微博的时空偏向、感知偏向和内容偏向,考察这些固有偏向性和传播技术所促成的社会结果和文化结果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网络社会与网络人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的基本功能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交流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社会态度并支配他人行动等。通常情况下,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活动。人际传播的最大特点是体现了传播者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丧文化'备受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从后亚文化理论及其语境出发,通过'符号表达'仪式展演'与'线上狂欢'三个层面探析网络'丧文化'的社会表征。网络'丧文化'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不可能简单地一笔抹煞,应对其作客观评析,但其背后潜在的价值虚无主义、犬儒化倾向与自恋主义也需引起重视和警惕。  相似文献   

4.
符号拜物教     
朱奇浩 《大观周刊》2012,(11):59-59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抨击时提出了商品拜物教的概念.而鲍得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符号拜物教早已取代了商品拜物教。拜物教来源于宗教性的原始崇拜,这不并不是现代人所独有的.对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一直隐藏在物和符号之中。商品拜物教是指商品内在的劳动社会性质表现为劳动产品的物的性质.物与物的关系反过来掩盖并支配人与人的关系.最终使人们拜倒在商品的脚下。所以马克思说:“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9,(8):88-94
作为应对全球风险的先进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传播,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应积极在传播层面加强推广,以直观、形象化的符号转化抽象、晦涩的政治理念。通过提炼典型符号,实现符号转义,构建"视像化"场景,完成图式借用与语境置换、突显"视像化"形象刺点促成情感关联、进行意象生产以增加认同权重的具体路径,发挥视觉媒介的独特优势,谋求对外传播中政治理念与个体情境的关联,以促成对象国成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认同和内化,以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实践。  相似文献   

6.
"丧文化"是以90后为主的青年群体在网络空间中通过多媒体符号,营造出的一种集体消极、颓废、自我否定、自我解嘲的文化形式,它是青年亚文化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反映出当前青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情绪和戏虐心态。青年"丧文化"的风格符号主要包含了图文表情、网络事件和商品消费。以"丧文化"为代表的网络青年亚文化,表现出大众共创、游戏心态、商业塑行等新的风格转向,弱化甚至消解了传统亚文化理论倡导的"抵抗"和"收编"。新媒体时代的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协商中逐渐发展,通过与主流文化的协商对话,参与社会文化的版图重构,为了解当今时代的文化提供了多元的、开放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的祭祀音乐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传统音乐文化,以"跳丧"和《廪歌》为代表。它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反映了土家人悠久的历史和社会文化,体现了他们的图腾文化、祖先崇拜、日常生活和爱情追求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人们面对的新闻符号世界、新闻图景首先是由他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建构的.新闻是一定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是一定社会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产物,不是简单的某些人为另一些人创造的产物.一定社会的新闻图景,是该社会主导性意识形态支配下建构的产物,是按照一定社会语法、社会语义规则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下,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人们追求物的交换价值,关注符号的能指,人们的消费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流行。流行在消费社会下,造成了浪费,继而破坏了环境,并进一步加剧了不平等。同时,流行与人之间始终存在距离,它没有真实的时间和空间,与美之间也有距离,尤其是它造成了人与自身身体的距离。流行在消费社会中得以成功的原因,就在于流行追求与符号的同质以及大众传媒的助力,而最根本是由于资本逻辑的主导。鲍德里亚用消费社会取代生产社会、过分重视交换价值而忽略使用价值是其局限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当代西方文化研究领域中与社会性别问题相关的性别差异与语言表征 ,承认的政治与对话伦理 ,性别支配与符号暴力、身体政治等理论进行了综述 ,希望能够为传播学研究中的社会性别问题探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文化遗产》2010,(3):147-151,159-160
"舞火狗"是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特有的一种文化遗产,是一种融祭祀、仪式、节庆和歌舞为一体的民族民俗活动,具有祭祀性、仪式性、节庆性和歌舞性等特征。"舞火狗"对蓝田瑶族人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既是蓝田瑶族人自我认同、自我传承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基因,又是蓝田瑶族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自我发展的特色资源。认识蓝田瑶族"舞火狗"文化类征与保护价值,是科学保护蓝田瑶族"舞火狗"的基本前提。蓝田瑶族"舞火狗"的保护,必须在蓝田瑶族人自觉自愿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商品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同时,其社会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也凸显出来,符号取代物成为人们消费的对象。物的符号价值是由大众传媒塑造的,是大众传媒在物与符号之间的任意联结。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作为符号的物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等的象征,人们展开了对符号的追逐,对商品符号的消费构成了人们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识别体系,在对商品符号意义的占有过程中人们形成了符号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出发,理解“审丑”现象中引导消费的符号生产机制及符号消费的表征。“审丑”现象中的消费主要通过符号意义与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来完成,具体体现为情感符号消费、社交符号消费、社会符号消费三种形态。研究发现,在资本的控制下,以流量逻辑为主导的消费社会出现了这种倾向:事物的美丑已不再重要,我们进入了“审丑时代”,并引起大众的精神迷失与集体无意识,其中的价值导向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隋岩 《当代传播》2012,(5):13-14,23
强符号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有效途径.强烈表现当代主流、有着持久的传播力、能指形式独特、社会利用率高、所指意义具有唯一性、不变性,是强符号的基本特征.在符号化的国际传播中,要善于从重大、热点事件中提炼有说服力的强符号;从典型人物中提炼代表中国人文明向上精神的强符号;从商品符号、企业符号中提炼象征中国社会诚信可靠的强符号;善于...  相似文献   

16.
罗伟明  陈美玉 《大观周刊》2012,(50):27-27,39
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特色、发展水平也较高的一种舞蹈,也是中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枝奇葩。彝族烟盒舞的起源依赖于民间多彩的历史传说,而作为特定的历史文化符号存在。它吸收、消化、融合许多历史传说而形成,反映了历史时期滇人的生活图景。  相似文献   

17.
土家摆手舞     
摆 手 舞 是 土 家 族 最 有 影 响 的 大 型歌 舞 ,歌 随 舞 而 生 ,舞 随 歌 得 名 。《后 汉书 》 称 摆 手 舞 起 源 于 古 代 的 巴 渝 舞 。《晋 书·乐 志 》 认 为 舞 曲 四 篇 中 就 “矛渝 ”、“弩 渝 ”是 离 不 开 武 器 的 ,故 为 古代 一 种 战 舞 。 巴 人 跟 随 周 武 王 伐 纣 ,“歌 舞 以 凌 , 殷 兵 大 溃 ”; 秦 末 刘 邦 反秦 ,巴 人 以 巴 渝 舞 勇 挫 秦 兵 ;明 嘉 靖 年间 土 司 兵 抗 倭 寇 ,大 跳 摆 手 舞 ,乘 倭 不备 ,大 败 倭 寇 。 后 来 ,这 种 兵 战 舞 蹈 逐渐 演 变 成 土 家 祭 祀 文 化 活 动 , 各 …  相似文献   

18.
香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着其独特的符号意义,香烟广告的发展轨迹在某种程度上微缩了社会变迁历程。《良友》画报作为一部展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生活的大型综合画报,其刊发的香烟广告阐释了香烟这个符号的时代意义,甚至能让人咀嚼出历史的韵味。  相似文献   

19.
傩舞的历史演变及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先古祭祀的仪式 傩(nu 6)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傩舞源流久远,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就已有傩祭的记载.周代称傩舞为"国傩"、"大傩",乡间也叫"乡人傩".  相似文献   

20.
魏韬 《青年记者》2017,(32):28-29
2016年9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引导年轻人远离“丧文化”侵袭》的社论文章,首次使用了“丧文化”这个概念——流行于青年人中间的“一种以自嘲、颓废、麻木生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形式.①此后,“丧文化”便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形式被越来越多地提及. 本研究通过网络田野调查法观察“丧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其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的符号特征,并结合具体的“丧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和探究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的“丧文化”的传播过程及相关特点,给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