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年12月,苏联出兵入侵并占领阿富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不安。1981年6月16日,又同喀布尔当局签订了苏联同阿富汗之间从佐尔库里湖西岸到波瓦洛—什维伊科夫斯基峰(中国称克克拉去考勒峰)的边界走向条约。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在同年7月22日发表谈话,指出该条约涉及中苏帕米尔争议地区,是“非法的”和“无效的”,中国方面坚决反对。这说明,苏联侵略阿富汗已经对世界和平和中国的领土构成了威胁。从历史的角度看,1979年苏联对阿富汗的入侵实质上是十九世纪以来俄国南进活动的继  相似文献   

2.
1978—1979年对阿富汗执政党——人民民主党和苏联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两年。对人民民主党来说,1978年“四月政变”后,一系列派系斗争导致两位总统死亡,国内战乱纷起;对苏联来说,由于不断卷入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的内部斗争而不能自拔,苏阿关系恶化,最终导致了1979年圣诞节苏军入侵阿富汗。这一事件使国际关系急剧恶化,成为80年代初新一轮冷战的象征。近来随着苏联解体和原苏联部分档案的解密,使我们见到诸如苏联在喀布尔特使团的记录以及事件中苏联和阿富汗幸存领导人的回忆录等珍贵资料。这使我们能比较清楚地勾勒出苏联是如何一步步卷入人民民主党内的派系斗争,又是如何入侵阿富汗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3.
83教材第103页写道:“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这里使用“开始”一词,值得商榷,因为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卡特政府即调整了对外战略,加强了对苏的强硬态度。这涉及如何评价卡特政府的对苏政策。84教材第103页在叙述80年代中期苏联对外政策变化时写道:“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采取了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等措施,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这里所写“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得”指的是什么?是放弃从对中国的扩张所得?前面没有提及。是指从出兵阿富…  相似文献   

4.
从阿富汗独立到阿富汗战争爆发(1919-1979年)60年的时间里,苏联在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方面对阿富汗积极推行了施加影响和渗透的政策,并获得显著的成效;同时,美国作为唯一可以平衡苏联的力量,却忽略了阿富汗的战略重要性,采取了相对消极的政策,在有条件挫败苏联计划的情况下,失去了争取阿富汗、遏制苏联的机会。本文论述了这一时期苏联和美国在阿富汗实施不同政策的内容及其原因和影响,从大国外交的角度分析1979年阿富汗危机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上半叶,英俄为争夺波斯、阿富汗广大中亚地区开展着十分错综复杂的斗争。 1838年,当沙俄假手波斯入侵阿富汗失败之后,英印总督奥克兰德于当年10月1日发表了臭名昭著的《西姆拉宣言》,赤裸裸地宣告对阿富汗的军事入侵。奥克兰德还亲自主持军事会议,部署入侵计划。1839年2月,一万二千名英印军队和一个由四万人组成的后勤队伍入侵阿富汗,阿富汗王位争夺的失败者萨多查依王朝原国王舒扎·沙赫(shah意为国王)充当了英国侵略者的帮凶。同年8月6日,英军占领阿首都喀布尔。阿富汗统治者“艾米尔”(Amir,意为穆斯林国家的君王)多斯特·穆罕默德从喀布尔出逃。8月7日,舒扎·沙赫在英国扶植下当上了傀儡国王。英国公使麦克诺顿成为事实上的太上皇,并依靠英国刺刀实行残酷的统治。英国的野蛮侵略,激起阿富汗各族人民的团结反抗,反英民族起义接二连三地发生。逃至北部的  相似文献   

6.
歧义式的中日语对比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日两国语中的歧义国内汉语学界曾出现过一阵歧义研究热。语言学家吕淑湘、朱德熙等专家和学者都对歧义现象作了论述和考察。  下面是一个在汉语中引起过争议的例子:齐亚·哈克谈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入侵活动的立场。(《北京日报》1985年5月14日第4版)。原义是指“对于阿富汗入侵巴基斯坦一事的立场”,句子应切分为:齐亚·哈克谈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入侵活动的立场。可是据说这条小标题造成了不好的政治影响,因为有人这样理解它:对于巴基斯坦入侵阿富汗一事的立场。句子划分变为:齐亚·哈克谈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入侵活动的/立场。这真…  相似文献   

7.
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在莫斯科签订了有效期为5年的《苏日中立条约》(以下简称《条约》),一时震惊中外。该条约的正文共4条,其主要内容是:维持彼此间的和平友好关系,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土;如果缔约一方成为一个或几个第三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将严守中立。同时,条约还另附有一项共同宣言:“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苏联史学界历来认为这一条约“是我国外  相似文献   

8.
50年代初期的中苏关系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边倒”外交方针的确立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如所周知,这是三国背着中国达成的有损于中国权益的协定.根据《雅尔塔协定》精神,苏联于8月14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同国民党政权签署了《苏中友好同盟条约》,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国国民政府同意给予苏联诸多在华权益,以换取苏联对日出兵和苏联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美国也扩大了对蒋介石集团的援助,至1946年6月30日,美国战后对蒋援助已达到7.81亿美元,约相当于第二次大战期间对蒋租借及援助总和(2.28亿美元)的3倍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对外方针不能不采取“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既不反苏,也不反美”的立场  相似文献   

9.
美国政府不顾中国人民历次的反对和警告,竟在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日同逃窜在台湾的蒋介石卖国集团签订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美国政府企图利用这个条约来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并以台湾为基地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和准备新的战争。这是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一个严重的战争挑衅。现在,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蒋介石是中国人民的公敌。解放台湾,消灭蒋介石卖国集团,完全是中国的主权和内政,决不容许他国干涉。任何战争威胁都不能动摇中国人民解放台湾的决心,只能增强中国人民的愤慨。蒋介石卖国集团没有任何权利同任何国家签订任何条约。美蒋“共同防御条约”根本是非法的、无效的。它是一个出卖中  相似文献   

10.
1941年4月13日,援助中国抗日的苏联和正在与中国交战的日本在莫斯科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事后,斯大林亲自前往车站为日本外相松冈洋右送行,并与之亲切拥抱。对于条约本身和这个招人注目的举动,当时国内外就议论纷纷。反对者认为:因苏日中立条约规定两国互相承认蒙古和伪满洲国的主权,故“该约之缔结,实系危害中国之地位”。重庆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在条约签订第二天即发表声明,宣称“苏日两国公布之共同宣言,对于中国绝对无效。”《大公报》等报纸以《苏联与日本妥协》、《侵害中国之权》等为题著文对  相似文献   

11.
美苏在欧洲的核优势之争导致欧洲中程导弹问题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致力于夺取对苏联的全面优势,而此时苏联国内“牛油”与“大炮”的矛盾异常尖锐,因此,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积极推动美苏核裁军谈判,并选择中导问题作为推动谈判的突破口。1987年12月8日,美苏出于对条约的共同政治需要,签署了核裁军谈判史上第一个全面销毁某一类型核武器的条约。  相似文献   

12.
由于历史原因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一个重大事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教材写道 :“1939年 8月 ,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 ,为了自己的国家安全。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遭到法西斯德国突然袭击后 ,斯大林还为此辩解 ,说什么“……也许有人要问 :苏联政府怎么会同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这样一些背信弃义的人和恶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呢 ?互不侵犯条约是两国之间的和平条约。 1939年德国向我们提出的正是这样的条约 ,苏联政府能不能拒绝这样的建议呢 ?我想任何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都不能拒绝同邻国缔结和平协定 ,即使这…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民反对修改“安保条约”的伟大斗争具有高度觉悟的日本人民,敏锐地看穿了“日美安保条约”的军事同盟本质,他们立即组织起来,并掀起了震动世界的反对修改安保条约的伟大斗争。为了组织更广泛的群众,同日本政府进行更有效的斗争,1959年3月19日,由日本社会党,“总评”等134个组织和团体组成了阻止修改安保条约“国民会议”,并以它作为领导斗争的全国统一领导机关。由此时起至1960年6月19日新安保条约自然生效的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日本人民不分  相似文献   

14.
【穿针引线】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近代被迫打开了国门,百年的屈辱,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这铁一样的事实。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走上了强国之路。1.民主革命时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南京条约》是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专门同外国交涉。③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出现了新危机。④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⑤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从此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引发了…  相似文献   

15.
1868年2月,以原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为首的清政府第一个外交使团出使有约各国,4月抵达美国,7月28日,和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了一项由西华德起草的《中美续增条约》(共八条),即“蒲安臣条约”. 对于“蒲安臣条约”,长期以来,我国学者褒贬不一.大体上说,1949年建国前,从华工在美利益和互惠对等原则出发,对这项条约基本上是肯定的.如梁启超、肖一山  相似文献   

16.
1938年,纳粹德国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解除了“西进”的侧翼威胁。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纳粹德国千方百计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暂时“改善”同苏联的关系。当时的苏联,为了自身的安全。正在同英法两国进行谈判。但由于德国暗中与英国进行谈判,最终导致英、法、苏三国谈判不欢而散。在东方,日本帝国主义在苏联的国土上又不断地制造事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苏联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虽然为苏联赢得了一定的建设和备战的时间,但对苏联也产生了诸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苏联为防止日本进攻,避免东线战争,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本文试从中国抗战牵制大量日本陆军主力而改变日本战略目标;日本本身不可克服的军事物资和战略物资的弱点;苏联不断努力的和平外交及其远东战略防御能力的加强等三方面,论述太平洋战争前日本不可能北进侵苏,苏联没必要同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  相似文献   

18.
“思想控制武器”是指根据人的电脑波特性,通过计算机发出一些潜意识信息来影响一个人或一批人,从而有效地控制其行为的一种信息战武器。据悉,前苏联在入侵阿富汗、美国入侵海地的战争中,曾成功地使用了“思想控制武器”,并发挥了巨大作用。“低频催眠武器”。它是一种由美国海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国立法院长孙科四次出入苏联,他被蒋介石选作使者乃因他同其父孙中山一样有过俄国情结,他并不赞成苏联的意识形态,但为了中国的抗战大局,他主张把民主国家苏联当成中国的朋友,笔者从他担任“中苏文化协会”会长期间的活动,他同苏联党政领导人进行的谈判,为中国抗战争取到3.5亿美元的贷款,或亲自或促成了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等方面,分析孙科为维护战时中苏关系而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1937年《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背景及原因,指出苏联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除了其对中国正义事业支持的国际主义出发点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通过支持中国国民政府的抗日战争,阻止日本“北进”计划的实施,避免苏联在“二战”中陷入两面作战的局面。由于苏联“灵活外交”具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才会有苏联后来不顾外交信义,与日本签订严重损害中国利益的《苏日中立条约》的外交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