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研究中,长期以来,有两种相当流行的主流观点:一日辛亥革命纯由孙中山等人发动,清朝的覆亡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和实践的结果,即“孙中山正统观”;二日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基础是阶级民族矛盾的极端尖锐化,它是在民乱不已,被统治阶级再也无法忍受的状况下发作。但当我们复归历史进行具体考察时,上述观点便呈现出若干难以自解之处。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由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没有直接参加辛亥革命的斗争,但他对辛亥革命的发生热烈拥护,对辛亥革命的成果——建立共和制度欢欣鼓舞。辛亥革命影响着李大钊的思想发展,促使其民众观和民主共和思想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 ,与时俱进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 ,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 ,形成了科学的阶级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邓小平阶级观产生的理论基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国际因素。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为邓小平阶级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材料。“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社会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是邓小平阶级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贡献及其历史地位,长期来评价不高,甚而被贬低。如有的研究者认为,近代80年的文化历程,经历了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维新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把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包括在维新思潮阶段,没有它的独立地位。有的研究者认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忽视了思想文化,其贡献远不如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有的研究者则认为,辛亥革命只是制度层次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才进而思想文化层次的变革。有的研究者甚至断言,辛亥革命只是打落中国最后一顶皇冠,别的毫无意义。这些论断或多或少存在着片面性,并不符合客观实际,不是实事求是的。对此,笔者曾撰文阐述自己的一点看法(《辛亥革命与文化》,《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新文化曾经发挥了同封建阶级旧文  相似文献   

5.
高航 《历史教学问题》2023,(5):18-26+201
刘大年作为当代中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极为重视辛亥革命史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近代史叙述多以“革命史”尤其是“阶级革命”范式为主,刘大年在接受“阶级革命”范式的同时也尝试利用“民族革命”范式来论述辛亥革命。改革开放后他回应海外学者,深刻阐释了辛亥革命的性质。晚年刘大年力主将“近代化”与“民族独立”共同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两个基本问题”。此外他还通过组织及参与学术会议,推动了学界关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研究的进展。刘大年的学术与事功构成了辛亥革命研究学术史的关键一环,同时也推进了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杜亚泉认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在于其未能像西欧那样由古代贵族阶级文化演进为近代财产阶级文化,以及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的消长更迭,而财产阶级和市民社会的匮缺,正是辛亥革命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中等阶级和妥协宽容,是杜亚泉民主转型论的基本要素.这些观点看似迂远,却切中政治发展之肯綮.亨廷顿关于20世纪后期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著名论断,可谓杜亚泉民初之民主转型论的世纪回响.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唯物主义教学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马克思有一著名的论断,即“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这一崭新的理论在整个马克思主义阶级学说中居于核心地位。因而,课堂上能否深入浅出地用准确、深刻、生动的语言予以表述,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接受,不但关系到本课教学的成败得失,且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国家观、革命观等一系列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  相似文献   

8.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问题是任何一个阶级都不能回避的根本问题。历史上每个阶级及其政治代表都要用各种方式表明自己的国家观。在这个问题上,革命的阶级都同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者、投降派分道场镳。宣扬投降主义的反面教材《水浒》也在这个问题上暴露了自己的真面目。为了适应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水浒》的作者,通过宋江这个投降派,拼命抹煞封建国家的阶级属性,来为投降活动制造根据。宋江的国家观是很有代表性的投降派的国家观。他的国家观具有现代投降派国家观的主要特征。列宁说:“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进行斗争来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的影响,特别是摆脱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影响。”因此,用乌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揭露和批判投降派的国家观,肃清《水浒》在国家问题上的流毒和影响,对于进一步贯  相似文献   

9.
王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49-53
"革命文学"是后期"创造社"提出的对"阶级论"文学观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的创作追求。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人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态。"左联"的成立深化了"革命文学"并对"阶级论"文学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阶级论"文学观成熟的标志,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研究数十年。回顾与重审"革命文学"和"阶级论"的文学观意在启示当前,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杜亚泉认为,中国历史的独特性在于其未能像西欧那样由古代贵族阶级文化演进为近代财产阶级文化,以及贵族文化与游民文化的消长更迭,而财产阶级和市民社会的匮缺,正是辛亥革命难以成功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教育普及、中等阶级和妥协宽容,是杜亚泉民主转型论的基本要素。这些观点看似迂远,却切中政治发展之肯綮。亨廷顿关于20世纪后期世界民主化浪潮的著名论断,可谓杜亚泉民初之民主转型论的世纪回响。  相似文献   

11.
价值观是一个哲学概念,也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辛亥革命志士的价值观独具蕴涵,他们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步理论,已具有近代资产阶级价值的品格,走出了封建主义传统价值观的轨辙。  相似文献   

12.
伍德认为,高兹、普兰查斯、拉克劳和墨菲虽然理论观点各不相同,但在阶级观上具有共同性,都主张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不占中心地位,阶级斗争已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的变革只能寄希望于学生、妇女以及新社会运动等。他们属于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范围,与后马克思主义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从话语理论出发消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理论,将阶级政治转变为话语政治。  相似文献   

13.
艾伦·伍德坚持认为马克思并不是一名技术决定论者,并通过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技术决定论者的历史发展观、阶级观与社会主义观,对技术决定论进行了全面批判。首先,历史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不是被技术力量单线机械地驱动;其次,阶级主要受制于生产关系与剥削关系,技术是影响阶级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技术进步不能取代阶级斗争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动力;最后,社会主义不是技术决定论意义上的盲目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而是每个人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联合体,技术只有在这种联合体中才能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阶级分析理论是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不同于前人之处,在于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用生产的发展来解释阶级起源和阶级关系的变化。认为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阶级问题,民族斗争的实质是阶级斗争,消灭阶级对立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前提,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保证。必须摆脱传统的阶级斗争和“左”倾意识形态的话语.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做出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的新篇章。但是当前在学术界和社会上,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和分歧,在青年学生中对辛亥革命也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和疑问。对此,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科学地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学者对阶级这一范畴的研究始于17世纪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均未能对阶级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经济根源作出全面科学的概括和解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分析了阶级的历史起源、产生根源等问题,揭示了阶级的本质,最终指出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摧毁一切奴役制度、实现全人类最终解放的伟大力量。马恩阶级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成败得失是交结在一起的。为此,我们在加以评论时,既不能因为革命党人在革命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而看不到其中的局限与教训,过分夸大它的胜利成果;更不能因为革命最后的失败,而否定它的重大历史功绩。我们评论辛亥革命,还是要综合运用历史的分析法和阶级的分析法,这样才能接近历史,客观公正。  相似文献   

18.
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概念,它随着历史的演变而演变。在奴隶社会,享受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的特权。在封建社会,享有受教育权的只是少数特权阶层。在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公平观经历了“保守主义关于教育面前机会均等”“自由主义关于教育面前机会均等”和“教育机会均等的新概念”三个阶段。无产阶级认为只有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才为实现教育公平准备了社会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统一战线是我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党的历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统一战线的建设。通过分析领导集体的阶级阶层观,揭示他们的阶级阶层观对于壮大社会主义建设的同盟、扩大统一战线的范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公民观是对资本主义传统公民观的扬弃。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宣扬的"自由、平等"的公民观,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的阶级虚伪性与历史局限性。其次,资本主义公民观存在明显的理论与现实语境的缺陷。为此,马克思对这种公民观进行了充分的批判,建构出以社会人载体形式存在为内涵的公民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