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一九二一年五月,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故乡》。在这篇小说里,作者通过“我”对少年时代的回忆,以一定篇幅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江南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表达了“我”对闰土的真挚友情和对家乡的美好怀念。这就是节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上的《少年闰土》。《少年闰土》是一篇讲读课文,是本组课文的重点教材。它的教学内容很丰富,字词、句章、语法、修辞及文采等诸方面都可  相似文献   

2.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3.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4.
袁先行我早就认识,但他的作品我却读得不多。1994年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过他的一个短篇《营救》,留下了初步的印象。1997年又在《小说月报》第8期上读到他的一个短篇《影子》,引起我对他的注意。最近又在《长江文艺》1998年第2期上读到他的新作《还魂》,始知他的创作虽然其量不丰,而其质却是颇高的。将这三篇作品集中起来阅读,发现他的创作是有一以贯之的追求的,也就是说他已经具备了某种整体风格,这显然是一个作家走向成熟的标志。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就这三篇小说对他的创作特点略作管窥,其中肯与否,还待读者评说。从《还…  相似文献   

5.
我喜欢看《东方少年·阳光阅读版》,尤其喜欢“好看小说”这个栏目。在2005年的第11期上,我读到了一篇特别精彩有趣的小说,就是庞婕蕾姐姐写的《有一件礼物叫原谅》。这个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有个性,尤其是“小早”,开始我以为她仅仅是一个狂热的追星族,直到最后才明白,她痴迷“杨  相似文献   

6.
贾孟影 《八小时以外》2010,(11):121-121
这是一本柔美却充满力量的小说。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梦想,看到坚持,看到不畏惧、不退缩的勇气。《炼金术士》又被译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书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一个牧羊少年,他总是在一座废弃的古老教堂过夜。教堂长着一棵巨大的埃及榕,他经常睡在榕树下。连续两次他做了同一个梦,梦中一个孩子把他带到了埃及的金字塔。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读到了晓苏的一篇小说《给李风叔叔帮忙》(原载《小说界》2010年第5期)。初看小说的题目,满以为作者是要讲述一个李风叔叔如何央求人给他帮忙,别人又是怎样给他帮忙,  相似文献   

8.
眼下的中国已经进入“全民娱乐”的时代,大约不是夸张的说法。然而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作为“纯文学”的小说却很少涉足这一“生产快乐”的宏大工程。所以当我读到晓苏的短篇小说《村口商店》(《长江文艺》2010年第1期)而忍俊不住时,首先引起兴趣的便是这篇小说喜剧性的生成机制,接着生发开的联想则是:在喜剧世界的营造中,当代小说会有多少作为。  相似文献   

9.
《弟兄》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中最不受人关注,自1926年这篇小说发表到现在,关于它的评论不过区区四篇,而其中两篇极有见地之作还都是建国前的产物。这两篇评论都是极熟悉鲁迅先生的人写的,其一是许寿裳,其一是赵景深。这两个人虽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弟兄》,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即《弟兄》最终还是鲁迅批判国民性的一个经典文本。但这只看到了文章的一个表层,其实文章在更深层面上贯彻了鲁迅一惯的思路,那就是"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而这种思路,就是鲁迅的多疑。  相似文献   

10.
铁凝的《谁能让我害羞》是一篇反映乡下人进城的力作。小说所写的主要是一个来自农村的淳朴送水少年与现代都市文明相对立最终融入都市生活的理想追求幻灭的故事。小说通过对少年情绪三起三落细致入微的体察与描写,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乡下人进城由起到落这一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于城市化历史进程的态度和对于进了城的乡下人深切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1.
熟悉晓苏小说的人都知道,他非常会讲故事,深得讲故事之道。但是,晓苏的小说,既不乏中国传统故事的审美特性,又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将故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他的小说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意味。新近读到晓苏发表在《收获》今年第四期上的《我们的隐私》,就是一篇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品格的好小说。  相似文献   

12.
正当我读到这篇充满追忆情怀的文章时,不禁想起卞之琳《断章》里的那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他回首自己的学生时代如同站在记忆的小桥上回首人生一段难忘的风景写下一段段朴实而流畅的文字,而我通过这些文字,仿佛看到了那个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他恍然间有种时空穿梭感。我觉得我不仅仅是一段段往事的旁观者,更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真切感。"文字"一直是他学生时代的关键词,小学时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有一位小说家很著名 ,他就是阿城。他的著名是因为他发表了一篇小说《棋王》 ,所有近二十年中文系的毕业生都应该知道这篇小说。阿城就是因为这篇小说一举成名。阿城曾有过一个想法 ,写八个什么王 ,合成一个“王八”。但迄今为止我们只读到他的“三个王” ,即《棋王》、《树王》和《孩子王 )。《孩子王》曾被陈凯歌拍成过电影 ,但只在戛纳电影节上得了个“金闹钟奖” ,很让人扫兴。  我却对《孩子王》这小说情有独钟。因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知青代课教师和他的农村学生的故事。我虽然没有过那样的生活 ,但我已经做…  相似文献   

14.
阅读这篇小说,我想起了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这篇难懂的小说,被选人粤教版高中教材。读懂这篇小说,就可以读懂时间之谜与人生之谜。后现代的文学理论在当代小说中被广泛运用,读懂这些小说.需要欣赏者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与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5.
我看维特     
虽然《少年维特之烦恼》只是一本小薄册子,但我却用近一周的时间才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它.每拿起这小册子前都要下一番决心不要在用“心”去读,可每每都是无济于事,有时眼在书上,却已不知跑到了何方.当情思回到书中时,方觉出又一大段文字成了过眼云烟,只好再回读一次.在吸引中被感染,在感染中被吸引,我感受到的是从未有过的巨大震撼力.歌德在《小说》中非常成功地运用第一人称书信体形式向读者述说人物的遭遇和感受,展露他们的抱负与情怀.我仿佛成了一位收信者,聆听着主人公诉说平淡无奇而又真切感人娓娓动听的事情.真切地感受到维特颤动着的敏感的心,矛盾忧郁的情.清楚地看到他喜怒哀乐的音容笑貌.给人一种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融而为一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薛冲  鄢鸣 《文学教育(上)》2009,(19):140-141
《谁能让我害羞》发表在2002年第三期的《长城》上,是作家铁凝的一篇精心构思的短篇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从农村来的送水少年为了讨好上层女人而一次次精心装扮自己,却被女人一再漠视乃至厌恶,最终引发了尖锐的对峙。最后由宝宝拨打“110”引来的警察结束了这场对峙。这篇小说获得广泛好评原因在于,一个平凡小事却被敏锐的作家以巧妙的笔法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主要体现的是城乡对立和贫富两极的对立。但是,正如题目一样,小说本身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所以理解这篇小说应当极力避免的是,过多地把同情心抛向少年而一味指责上层女人的麻木不仁。诚然,如果上层女人能主动关心少年、尊重少年的话,或许这场对峙可以在萌芽状态中就被消灭。但是如果少年不把送水的工作看成一种获得上层承认的机会,不在矿泉水上面加上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这样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些泪水流了下来,有些含在眼里。这几天,因为上课的需要,我重新温习了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这篇小说我看过不止三遍,自觉已经记得所有的细节。不过,每次读,我都很认真,一直读到结尾。有时候我觉得,我这样一遍遍地看《贵族之家》,就是为了这个结尾。在结尾,拉夫烈茨基找到了莉莎隐居的修道院,看到了她,她从他身边走过,"迈着修女的那种均匀、急促而又恭顺的步伐走了过去,而且没有朝他望一眼;只是朝着他那一边的那只眼睛,睫毛微微颤动了一下"。  相似文献   

18.
感受聂闻在众多来稿中发现这篇稿件时,我觉得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磁力,同时在我的内心也引起了深深的震憾。虽然在平日的阅稿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生对学业负担过重的怨言,也读到不少反映差生心声的习作,但是很少有像这篇文章一般让人感受深刻的,也很少读到过竟然有差生能这样坦诚地表白心迹,并清晰地表述。这个署名为冯国龙的孩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学生?生活中的他果真如文中所写的吗?这引起了我的好奇。采访冯国龙的爸爸国龙这孩子,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说话,有时间就看书或写点什么。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习成绩都是名列前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在少年求学时代我学过很多课文,许多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甚至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她——《少年闰土》还记忆犹新。一捧起《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我便爱不释手。只因它可以带我回到少年求学时代的那一段经历,也可以让我回味在农村那段自由自在,天真烂漫的少年生活。那时教我语文的谭老师是我一生都难忘的一位老师。他讲《少年闰土》时讲得十分有趣,当讲到少年闰土经历的趣事之时更是眉飞色舞,绘声绘色。我们都陶醉于少年闰土的趣事之中。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农村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