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俄国画家菲多托夫认为创作应“求救于生活”。生活永远是写作的源泉,与生活对话是一种写作激发,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不是写作的技术性因素,而是依靠生活,依靠体验生活。当一个人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对生活的敏感度决定了他的写作前景。生活从来没有向我们封闭,封闭的是我们的心灵。生活需要我们去体验,同样,文章更需要在体验中去完成。我们的学生有许多是农村学生,而他们却不能很好地写出乡下的气息,这又是为什么呢?想来不外乎是对生活的体验太肤浅了。关于这一点一些前辈作家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郁达夫“勾勒自己生活的纯真和个性的解放”,张爱玲“重视人生的独特体验”,叶圣陶“深深地体会”,路遥“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等等。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文学史上 ,郁达夫以“自叙传”小说而知名。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是千真万确的。”又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比较曲折 ,然而他注重“一己体验”的自叙传色彩和主观浪漫抒情的创作个性 ,却始终鲜明地保留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 ,即使是写于 1 92 3年 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大家公认的 ,连作者自已也认为“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自序》)的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 ,仍然以抒情的笔…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个性极强的作家。特定的时代造就了郁达夫,同时也造就了他的独特的浪漫主义小说。他作品中的“自我”形象是在“自己”生活的基础上提炼而成,是郁达夫精神世界的间接表现。表现手法上的大胆、直率也是郁达夫率真个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从《沉沦》到《出奔》,郁达夫在15年间写成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40多篇,在他的整个小说创作中,以一贯之地表现自我,追求真率,着重暴露,大胆表现,这种追求体现了作家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思想,抒写了作家对噬人的黑暗社会的抗议和反拨。  相似文献   

5.
<正> 文学是色彩缤纷的精神创造领地。在这领地中,作家的个性气质、创作心态都为作品打上自己的印记。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小说创作是独具特色的,而这种特色又同他独特的创作心态紧密相关。茅盾极强调文学的“真”的品格,将“真”置于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创作“总先得有了客观的手段”,要客观地观察研究社会生活,客观地描写社会生活。在小说创作中,他总是努力将个人的主观态度隐蔽于客观真实的描绘背后,不让主观因素干扰作品的客观真实性,从而显示出客观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个性心理机制及其小说的感伤基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认为,作家的艺术风格并不完全等同于他的人格,作家的创作和人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家的创作和作家的个性心理间的联系。我们对作家的研究,既要研究作品本身,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更要研究作家整个人,不仅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也应研究作家的个性心理与他创作的联系。郁达夫认为:“艺术本来就是表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和丁玲的早期小说都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沉沦》中的“他”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都是经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他们都在追求美好爱情和个性解放的道路上面临着“灵”与“肉”的冲突。然而,他们所经历的灵肉冲突又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可以看出郁达夫和丁玲透过作品传达出的对个性解放的不同追求。  相似文献   

8.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具风格的重要作家。一九二一年,他以“那一卷当时很惹起了许多非难的《沉沦》”登上文坛。此后,郁达夫在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陆续写下了四十多部中、短篇小说。仅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郁达夫的小说以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和单纯的抒情格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创作个性。那优美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描绘,洞察入幽的细腻的心理刻画,清丽、脱略的语言,自由松散的结构形式及那力透纸背的深挚感情,汇聚到他的作品中,莫不使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正是思想和艺术表现上的独具一格,使郁达夫在我国“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色之一——抒情风格的构成,谈点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曾被人称为“中国的佐滕春夫”。郁达夫最崇拜的日本作家佐滕春夫在创作上对郁达夫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他的“私小说”《田园的忧郁》,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等的不同,郁达夫的作品与佐藤春夫的作品有本质的区别,透过一样的自我暴露和抒情式的表现手法表面,我们看到的是郁达夫作品中严峻的现实感和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一个极具创作个性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家所处的是一个历史转折时代,一个大的时代更新,也会带来文学艺术观念的更新。郁达夫将自我的个性和气质融进小说创作之中,从而大大扩展了小说的体式及表现能力,也就意味着现代小说突破了传统小说的樊篱而真正开始。他的小说观念、创作方法虽仍有某种不稳定性,但他毕竟是当时小说界最富有探索精神的先锋。(一)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基本形态,开创了“自新传”小说的新模式中国传统小说是在说书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性”成为其最主要的特征,即作家以说书人的角度来叙述故事展…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 ,但却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郁达夫的小说不以人物结构见长 ,而是以浓厚的抒情气氛、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著称 ,形成了他独树一帜的风格。这种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作者的多愁善感的性情、不幸坎坷的身世 ,以及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和理解不无关系。此外 ,外来的影响 ,特别是屠格涅夫和佐藤春夫的影响 ,也起了决定性作用。郁达夫自己说他在留日的最初四年差不多读了一千部外国各派小说。他开始读小说 ,开始想写小说 ,完全是受屠格涅夫的影响。这位俄国作家以浓厚的抒情色彩著称 ;而日本的主张“我”就是一切艺…  相似文献   

12.
张承志以他的深沉力作《黑骏马》在文坛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本文将这篇小说在人物形象上的特点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一、主人公形象是作者本人的投影郁达夫曾说 :“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张承志的小说自叙传色彩就异常浓厚。在他的作品里 ,主人公的情感经历、人生体验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作者本人的感受和看法 ,他笔下的白音宝力格既是张承志人生体验的直接、现实的再现者 ,又是他理想中渴望成为的形象。白音宝力格对草原人民情动于衷的热爱 ,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 ,无不体现着张承志自己的情感和探索 ,作者在白音宝力格这个人物…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的小说在主体性的体验和探索中,创造了活跃的局面和显著的成绩。不过,在走过几年不长的路程后,小说创作的状态却似乎又像生长中的少年一样,竭力地显示自己已经长大并张扬自己的个性,部分作家、作品又从一个“大一统”和“高、大、全”的颂歌、标准极端走向另  相似文献   

14.
“新体验小说”创作主张:文学不仅是作家艺术技巧的炫示,更是生活功底的较量。时代发展要求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与把握必须不断补充和更新,要求作家深入社会的某个层面,躬行实践,逼真而迅速地展示纷繁的当代生活,同时注重作家个性的表达和主观的感受,要求小说具有现实性、亲历性和主观性。 “新体验小说”肯定了“体验”对作家创作的必要性,却摒弃了以往要求文学反映生活的功利态度,提倡作家对生活的自觉审美观照。在内容上,它更关注社会的层  相似文献   

15.
王汶石以小说名世。作品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以及随后一段时期我国农村、农民生活及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作家强调“要在自己的山上唱自己的歌。”他的作品有着独特创作个性,善于在看似平淡的事物中发现美,发现时代在农民生活中激起的浪花。由于生活本身的曲折,以及作家认识的原因,有一些作品,也明显地投下了历史局限的印记,但它们对读者认识阶段生活,仍然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郁达夫是一个格外关注女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将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归纳为“妖冶放荡型”和“柔慈博爱型”,并结合郁达夫的生平家事,指出郁氏小说中女性形象是与其幼年家庭的三个女性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著名短篇小说《沉沦》直至一九三二年的最后一篇小说《出奔》为止,他在早期的作品中,细致入微地,赤裸裸地展示出了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的浪漫主义风格,他的小说创作到今天仍有较广泛地读者。创造社诸作家有一共同艺术思想那就是主张从主观出发,发扬个性,强调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约翰&#183;福尔斯的作品《法国中尉的女人》中作者的角色加以审视,发现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角色在这部作品中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福尔斯所采用的作者和人物对话的处理方式,表现出他对传统小说全能作者角色的一种否定。他所主张的是与人物处在平等地位上的作者角色。他不仅给人物和读者以最大限度的自由,而且还毫无保留地在小说中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小说创作理论。在解放了人物的同时,作者也实现了自己的角色转换。作者这一高高在上的“上帝”终于走下了神坛,站到了和众生平等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19.
性在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说中对性爱的描写也是一种必然的现象。郁达夫小说中的性爱描写在目的上有着他自己“求真求美”的美学追求和个性解放、民族解放的社会学追求,实现了他张扬自我和反抗虚伪的传统道德的审美效果和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 任何一个有特色的作家,不管他的创作发生如何大的变化,也不管他要如何努力超越自己,但是,人们在他的作品中,总能或明或暗地找到一贯性的东西,这种一贯性的东西,积淀着作家创作个性的内容,并且往往在他最初的作品中就已程度不同地显露出来。例如,从《蚀》、《灭亡》、《雷雨 》、《银灰色的死》、《梦珂》等作品中,我们可以分别找到茅盾、巴金、曹禺、郁达夫、丁玲等作家创作个性的端倪。老舍也不例外,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就比较明显地显示了他的创作个性及以后创作的基本倾向。因此。认真分析《老张的哲学》的独特性及其原因,对于理解老舍整个创作的发展变化,是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