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国多年来通行的“社会规范说”道德定义没有准确简明地揭示出道德的本质属性,而是将道德定位在道德现象上,将道德的一些现象和非本质属性当作本质属性,致使这种道德界定矛盾重重。导致这种偏颇的社会历史性因素主要是:受前苏联伦理学研究的影响、受原经济体制的制约、受人类有限理性的局限。应该说,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是人通过自主自觉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而得到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这个道德新界定可称之为“主体品性说”。  相似文献   

2.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仅是一个单位或一个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需要和标志,而且是道德主体自己健康生存、全面发展、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标志。道德的基本定位应该是人(主体)通过行为(实践)而显现和确证的一种品性,道德的本质属性是行为对人对己的利害性和行为的自主自觉性,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升主体的道德品性。道德品性的养成主要有三个方面和环节:努力学习,提高道德智慧;经常自省,增强道德信念;重在实践,操守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3.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 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空间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何谓“品质生活”呢?《汉语词典》里对“品质”一词解释是“人的行为、作风所表现的思想、认识、品性等的本质”。简单些说,品质生活就是道德与修养的集中体现,志存高远,立意领先,  相似文献   

5.
论“说”的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说”是我们的生存方式 ,人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 ,教育亦与“说”本质性地相关联。古典时代的教育就是活生生的“说”的教育。现代教育越来越多地变成了读、写、算的教育 ,“说”在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下降 ,这在我们的教育中更加突出。我们的教育应更多地创造“说”的机会 ,尊重“说”的权利 ,培植“说”的勇气 ,锻炼“说”的智慧 ,真正使学生成为“说”的主体  相似文献   

6.
一、道德环境的界定对于“环境”,新华词典有两种解释:一是周围的地方;二是所处的情况和条件。二者都是相对于主体来说的,它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与中心事物有关的环境,离开了环境的主体也就无所谓环境了。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它服务,具有历史性。根据对“环境”和“道德”所作的定义,道德环境应是影响主体道德行为选择和品性养成的主体自身以外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它是由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组成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外部…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认识倍”,老师通常会强调学生的“说”,例如说:“蓝花有2朵,红花有3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通过单独说、相互说、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说这样的过程,理解倍的意义。而我舍去了让学生反复地“说”的行为训练,并不是全盘否定这一教学行为,而是我以为仅仅这么“说一说”,学生对倍的体会还是浅层次的。于是,我把力量花在了“精致”概念的形成过程上,着力让学生体会、掌握“倍”的内涵上:“几倍”是指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一份数。  相似文献   

8.
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乃至整个英国,商业文明日渐兴起。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几乎使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社会角色,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的精英式美德观已经不合时宜,如何在道德哲学上把“粗俗的大多数”(therudevulgarofmankind)①纳入到商业社会中,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苏格兰启蒙思想家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从人性出发,即从人的“同情”(sympathy)①出发,通过“自我控制”(self-command)①,为“粗俗的大多数”找到了人人都可以达到的美德——行为的“合宜”(propriety)①,一种包括“审慎”(prudence)①和“正义”(justice)①的消极美德,从而为他们在新兴的商业社会里,自由而坦然地追求自身景况的改善提供了道德基础和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9.
宋桂英 《中国德育》2013,(22):54-55
德育工作理念与教育发展理念融合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优秀,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优秀;一个民族的伟大,归根结底是人性的伟大。而人性的优秀和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德性”的优秀和伟大。“德”是一个人的品质,是一个人的思想,是一个人的行为,是一个人称其为怎样一个人的根本所在。“德”不仅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还决定着一个群体的命运、一个社会的命运、一个民族的命运……对于道德教化,我们的先祖曾经这样说:“德为国之基也。”  相似文献   

10.
学校道德教育的突围:从道德旁观者到道德参与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旁观者是在道德场所选择不作为,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事外的道德主体。模拟情境下认识与行为在时空上的分离,模拟情境与真实情境的脱节,电视等媒体产生的旁观效应,是形成道德旁观者的主要原因。要促使道德旁观者向道德参与者转变,教育部门既要挖掘模拟情境的闪光点,加强对行动型道德主体的培养,又要具有积极的“媒体意识”,形成道德教育合理利用媒体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原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原则.道德不是追求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善者的善行常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这是道德作用“软弱”的根本原因.人具有双重生命、双重需要,所以道德具有物质基础与精神基础这双重基础.道德建设既要加强道德教育,又要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道德行为也是一种利益创造,所以善者的善行得到的回报应高于其投入.  相似文献   

12.
论道德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德由道德规范和道德价值构成:道德规范是形式,道德价值是内容。道德价值亦即所谓行为应该如何,它是行为事实如何对于道德目的(亦即社会创造道德的目的、社会的道德需要、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效用,因而又由道德目的与行为事实两因素构成:行为事实是道德价值实体;道德目的是道德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与"两课"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修养课(以下简称为"两课")教学,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和"两课"教学的现状,大胆提出探索高职院校"两课"教学的新模式.力争不断加以改进提高,使高等职业院校的"两课"教学在建设中国先进文化中发挥更为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道德冷漠是个体在具备道德认识的前提下而于特殊的情境中选择“不作为”的一种道德现象,鉴于道德冷漠的日益普遍化趋势,本文试通过解析道德冷漠的行为选择及心理自调节机制,力求全面深刻地揭示道德冷漠的个体心理成因,从而重构个体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15.
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是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9号)(以下简称05新方案)的迫切要求,是当前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建设必须从科学的课程定位、全新的教育理念、时代性与针对性统一的教学内容、有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深入实践,务求实效。  相似文献   

16.
法在社会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并不意味着道德作用的消弱相反法需要道德作为其基础,法的制定、法的实施以及守法精神的培育都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亚道德是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产物,具有独创性、反叛性、超前性、易变性的特点。加强青少年亚道德的正确引导要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知"行"统一中深入开展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并努力为青少年亚道德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诚信品德养成中的自律与他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诚信属于道德的范畴,也属于法律的范畴。因此,在高等院校,要使大学生把诚实守信作为为人处事的基本理念和准则,不但要加强诚信的道德教育,也要加强诚信的法制教育;不但要通过道德的“自律”提倡诚信,也要通过法律的“他律”规范诚信,从而使大学生认识到诚信不但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法律要求,是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要在道德和法律的规范中不断提高其人格素养和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钱锺书在其博大深宏的文艺思想中,他主张批评家应力求拥有学、识、德等综合性的素质,即不仅要建构与“古今中外为无町畦”的知识结构,而且也要培养一种“通识圆照”和“特识先觉”的审视洞察能力,以及树立诚实公正的“文章之德”,由此钱氏构筑了自己深刻透彻的文艺批评主体观。  相似文献   

20.
“荣辱”作为一对道德范畴,它所包含的既有道德评价又有道德体现,同时还有对道德行为的导引。以“八荣八耻”为重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荣辱观既是当代人幸福之必要,又是当代人幸福之可能,还是当代人幸福之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