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一种身体退隐的交往,它导致的道德后果令人始料不及。首先,缺乏身体的道德担保导致网络生活中伦常松懈和言行粗鲁。网络空间中的交往是你的符号与戎的符号、你的影子与我的影子的交往。正是这种缺乏身体担保的交往方式决定了电子谩骂的动辄爆发。其次,无身体的网络相遇之脆弱导致人际关系的短暂、肤浅和相互间义务的淡漠。  相似文献   

2.
网络已经展开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的态度正直接影响到网络文化的成长。目前学界流行着对网络生活中道德存在的过于悲观的态度,不利于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网络空间同样存在着一种崭新的道德可能,这种可能要求教育和道德教育完成时代的新使命,以成为新型文化的积极的建设性力量。  相似文献   

3.
网络空间是现实社会的延伸,是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的共同实践领域。法律对于网络败德行为发挥着引导、教育、惩戒、制裁等作用。法治社会建设为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特别的资源和路径。以“权利意识”和“道德底蕴”为重点的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有助于培育理性的道德情感;以执法和司法为主要形式的网络法治实施能有效提升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强化其道德责任;以网络服务提供商、行业协会及网络服务使用者为主体的社会力量参与网络治理将增强网络空间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不再只是人们传统交往的通信工具,它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借助的手段,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也随之面临严峻的考验.要解决大学生因使用网络而出现的"道德人格危机"问题,就应该正视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争取通过积极的方式去引导、调整和重新规范网络世界中大学生的道德生活,塑造大学生健全的网络交往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济南市部分高等院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一定的失范行为,主要表现在:网络价值观念比较模糊;网上的言行缺乏约束和自我约束;网上人格冲突突出;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等。网络化已渗入大学生生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应转变观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制定网络道德规范,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抵制网络诱惑。  相似文献   

6.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价值追求的道德体验,不仅是一种关系,还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的道德境界.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中,生态家园中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践活动的价值起点,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互惠共生的交往关系;注重社会生活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共识,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关系的和谐;走进内心世界的道德体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根本,通过人内心世界的道德体验而达到人与自身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交往空间作为主体交互活动的场域,体现并内在于社会关系,其发展变迁影响并型塑社会友善,二者呈现矛盾运动、相互建构的关系;伴随经济快速发展与城市化浪潮,我国原本基于“熟人社会”的友善也部分失去了社会基础而走向式微。现代友善建设需要交往空间的良性构建,其路径包括:在个体交往空间中构建爱与温馨的家庭生活空间;建立社会支持系统以缓解个体的孤独、焦虑与隔膜;在现代化进程中关注人的精神发展。在公共交往空间中注重抑恶扬善;净化公共交往空间的道德风气;强化公共交往中的人际信任。在网络交往空间中构建理性、平和的网络对话空间;加快网络空间的多元自律机制建设等。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和谐道德人格的培养不仅是他们自身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互联网已逐渐成为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借助的重要手段,大学生网络道德人格也随之面临严峻的考验.高校道德教育应加强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伦理教育,注重网络文化环境建设;健全网络文化建设的维护机制,强化大学生的反省力:鼓励大学生参加实践,在实践中养成和谐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发现,中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一致性比较高,思想状态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学校应做到:建立与社会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德育模式:进一步加强道德认知和道德理性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内部管理,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沟通,建立强大德育网络:深化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改革;丰富学生的化生活,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相似文献   

10.
网络空间道德虚无主义的发展,正在不断地弱化人的主体地位,动摇人的意识。冲击着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我们,必须加深对网络空间道德虚无主义的认识,只有认识了它的本质,了解了这种道德虚无主义产生的根源,我们才能通过制定相对政策控制网络伦理道德虚无主义的发展。从而为我们最终战胜和摆脱网络道德虚无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价值取向的"非主流"现象、审美情趣的"娱乐化"现象和语言表达的"无厘头"现象等,而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根本诱因是网络技术的"去人文化"、网络交往的"去身体化"和网络社会的"去中心化"。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应从网络道德心理、网络道德行为和网络道德品质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自选择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自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公共伦理生活扩大化的衍生物,网络道德评判在其限度内于个体之维和公共之维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然而,网络道德评判在无差别技术赋权及负面媒体效应的加持下陷入困境,造成了对个体善的扭曲与对公共善的损害。究其内在动因,是道德动机与道德情绪、自我与他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诸要素在网络道德评判中的混淆与割裂。要规避网络道德评判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需要以伦理原则确立网络道德评判界限,以法律建制规定网络道德评判底线,以道德自律促进网络道德评判反思,从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13.
作为数字化生存时代公共伦理生活扩大化的衍生物,网络道德评判在其限度内于个体之维和公共之维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然而,网络道德评判在无差别技术赋权及负面媒体效应的加持下陷入困境,造成了对个体善的扭曲与对公共善的损害。究其内在动因,是道德动机与道德情绪、自我与他者、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诸要素在网络道德评判中的混淆与割裂。要规避网络道德评判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需要以伦理原则确立网络道德评判界限,以法律建制规定网络道德评判底线,以道德自律促进网络道德评判反思,从而构建良善有序的网络道德生态秩序。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交往的重要环节,道德交往的主要形式是道德对话。在道德教育语境中,道德对话是人与人之间透过语言进行的平等交流,是人与文本作者之间借助文本内容达到的视界融合,是个体对自我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和道德教育活动的反思。在道德对话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达成理解、共鸣与共享,在此基础上共同建构美好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5.
网络已进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并将在深层次上影响他们的思想。这无疑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深远影响,但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对高校学生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否则将会阻碍高校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在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及网络法制教育方面存在许多弊端,加之网络技术教育的滞后,使网络空间"无规范、无道德"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彻底解决。为此,如何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使大学生健康地成长,则是网络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身体是教育得以发生和延展的本体性基质,脱离人之整全性身体,教育便无从谈起。特殊教育是基于身体多元情状需求以促进主体意义建构的伦理实践活动,在与身体生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残疾情状相遇时,彰显出关怀生命本真的伦理意蕴。通过考究身体与残疾的概念及身体哲学的流变,发现人之整全性身体深陷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中灵肉二元对立的窠臼,致使包含残疾在内的身体情状在特殊教育中的存在价值日渐式微,教育场域中对残疾身体的界定与诊断、教育安置及教育教学皆被生理化处置而沦为一种概念化的隐性存在,心灵、知识、理性遮蔽了身体原初的感知、体验。要使特殊教育凸显多元身体的本真样态,成为关切生命的道德技艺,需在观念上突破传统意识哲学中身心二分、灵肉分离的桎梏,以获得有关残疾身体情状最为本质的、一般的认识;回归残疾学生真实的生活及生活世界,创设一种身体在场的生活与教育生态;在特殊教育教学方式上凸显具身性,转向一种基于整全身体间性意义上的情境体验式教学。  相似文献   

17.
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网民队伍的日益扩大,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出现的网络空间及在此空间呈现的人与人的新型的交往形式——网络交往,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网络交往是人内在生活的现实实现,是人个性的张扬,它标志着人全面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它带来的很多问题也需要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8.
儒家“慎独”伦理精神与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道德是一种自律性道德.可以借鉴我国儒家"慎独"的伦理思想来治理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不良道德现象,把握住大学生网络生活与善受独处、慎于隐微的"慎独"伦理精神相互契合的地方,在实际的生活中能够在思想、言行、交往等各方面达到"慎独".  相似文献   

19.
网络技术风险规避、网络空间意识形态性、网络空间安全的维护都离不开网络道德建设的支持。网络空间存在技术异化遮蔽个体道德意识、主体理性缺失引发道德失范行为、公共特性危机瓦解道德个体信任等风险。重构网络道德建设路径,必须以主流价值为导向,全面贯彻技术向善理念;以道德至善为引领,深入推进主体理性教育;以健全的法律为保障,切实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20.
古人云: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进入小学的少年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感知和认识的东西日益增多,会遇到越来越多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认识问题。诸如诚实、同情心、羞耻心、荣誉感等品质,这一切正是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