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372名3~6岁幼儿及其父母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父亲参与的现状及其与幼儿社会能力的关系,并探究母亲教养效能在父亲参与与幼儿社会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父亲参与在生活指导、学习指导两维度得分较高,而在家庭作业指导、家园沟通两维度得分较低,即父亲更多地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较少参与学校教育。(2)父亲参与在各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母亲参与。(3)建构的结构方程模型发现,除模型M1(父亲生活指导)外,母亲教养效能在父亲参与与幼儿社会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星 《文教资料》2010,(9):155-157
父亲在儿童成长中扮演着与母亲不同的角色,发挥着独立而独特的作用。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已经意识到父亲角色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但仍没有付诸行动。文章综合了父亲参与教养的各种研究,着重论述父亲参与教养对儿童的性别角色、个性品质、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与智力发展等方面的独特而巨大的影响.以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中父亲作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试图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个性之间的关系。对 1 87名初中生施测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威廉斯创造情意测验 ,结果表明 :在创造个性方面 ,初中生的优势创造个性是挑战性 ,劣势创造个性是想象力 ;女生的创造性人格明显优于男生 ;初一被试好奇心明显优于初二被试。在父母教养方式方面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的教养方式 ,被试都认为情感温暖维度出现频率最高 ,惩罚、严厉最低 ;认为母亲给了更多情感的温暖 ,而父亲更为严厉 ;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于认为父亲对于自己有过多的拒绝和否认、母亲对自己过于严厉 ;父母教养方式没有因为被试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个性之间的关系上 ,总的来说 ,父母的情感温暖有利于创造个性的良好发展 ,而拒绝否认、严厉惩罚等消极维度则不利于创造个性的发展 ,不过 ,以上消极维度视其来自于父亲还是母亲而对创造个性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中文版(s-EMBU-c)和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269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用方差分析、相关、回归等统计方法,研究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现状,探讨父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结果显示,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和理科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人际交往效能感总体与母亲的拒绝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呈显著正相关。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温暖尤其是父亲的情感温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具有直接作用,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能够在35.5%的程度上解释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298名4-6岁农村留守幼儿的祖辈及其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祖辈教养方式与农村留守幼儿在园自我控制的关系。结果:(1)祖辈倾向于使用权威型教养方式,对男孩更多使用专制型教养方式,民主参与维度上女孩得分高于男孩,祖辈的教养方式在农村留守幼儿年龄上没有差异。(2)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水平中等偏上,除冲动抑制性外,其他自我控制维度女孩高于男孩,5岁组、6岁组均高于4岁组。(3)祖辈理性/规则教养方式能够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保护因素;祖辈非理性/惩罚教养方式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农村留守幼儿的自我控制行为,是影响农村留守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现状,文章选取83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冷暴力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在人际交往中遭受的冷暴力没有显著差异;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暴力存在显著相关;从母亲过度保护、父亲冷漠拒绝中能够预测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冷暴力。并对其改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基于心理韧性作用机制,本研究将幼儿心理韧性作为中间变量,探究父亲参与教养、幼儿心理韧性和学习品质三者关系.运用问卷调查法,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三所幼儿园的421名父亲及其3-6岁孩子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父亲参与教养以及幼儿学习品质发展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幼儿心理韧性整体发展呈正态分布;父亲参与教养、幼儿心理韧性和幼儿...  相似文献   

8.
刘琴  卢清 《教育探索》2022,(1):30-34
随着时代发展和父亲缺位的出现,我国开始重视父亲的教育价值并且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对2005—2020年十五年间我国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关于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研究数量在逐年增加,研究领域多集中于心理学;主要研究热点集中于对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理论建构。未来关于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研究,应拓宽研究方法,重视交叉学科的视角;扩大研究对象,关注农村地区的研究;深化研究内容,加强政策研究;加强机构间合作,形成系统化理论。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民营企业家对子女的教养方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558名中学生(其中352名被试的父亲和239名被试的母亲为民营企业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民营企业家父亲和母亲最常使用的教养方式都是"情感温暖、理解"和"过分干涉";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即民营企业家父亲使用"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的频度不如民营企业家母亲,而使用"惩罚、严厉"教养方式的频度则显著高于民营企业家母亲.(2)不同职业的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差异:民营企业家父亲和母亲比其他职业父亲和母亲更多使用"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比知识分子职业的父亲和母亲更少使用"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3)随着子女从初中进入高中,民营企业家父亲使用"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教养方式都在减弱;(4)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民营企业家父亲比大学及以上文化的民营企业家父亲更多使用"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民营企业家父亲比大学文化的民营企业家父亲更多使用"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揭示父亲教养方式主要体现在与子女游戏上,父亲与子女建立有效安全依恋、父亲对子女生活的参与程度,对其探索外部新奇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父亲还通过孩子的母亲间接地影响子女的成长。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和交互作用等三类研究,发现父亲教养方式与子女的焦虑存在显著高相关,继而探索加强与子女的游戏,重视与子女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向子女提供更多积极反馈、解释或建议,同时克服父亲自己的过度焦虑等维护子女适度焦虑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养不教,父之过",而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体格成长和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段。随着近年明星父子真人秀节目的热播,社会各界再度关注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重要性。当前,我国研究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成果,主要涉及其重要性、现状和缺失原因三个方面,但缺乏质化取向研究。通过对一位实习教师的观察记录进行分析发现,父亲参与对幼儿成长有实质影响,基本上与前人的定量研究成果相互印证。今后需注意从父亲个人自身、家庭内角色分工、社会各界的支持等方面着手,以期改善当下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父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成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以广州市学龄前幼儿及其父亲为研究对象,调查父亲教养行为与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并且把夫妻的婚姻质量作为调节变量考虑在内,考查其是否在父亲教养行为和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关系中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结果显示,父亲不同的行为对幼儿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高质量的婚姻可以明显弥补父亲教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底会娟 《考试周刊》2015,(7):178-179
随着时代变迁,不少父亲日渐领悟参与孩子成长过程的必要性,不希望自己在教养参与方面被边缘化。以石家庄市200名幼儿的父亲为被试,从互动性(Interaction)、可及性(Accessibility)和责任性(Responsibility)三方面考察石家庄市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结果显示,责任性得分最高,然后依次是可及性和互动性;幼儿是否为独生子女在互动性上有明显差异,在可及性和责任性上无差异;父亲参与教养水平在幼儿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以某市幼儿园107名3~5岁幼儿为被试,分析幼儿情绪能力发展的年龄差异,并探讨幼儿情绪能力发展与母亲气质、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3~5岁幼儿情绪能力的发展存在年龄差异,且在不同气质类型母亲的不同教养方式下,幼儿的情绪能力发展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耐受型母亲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最好;敏捷型、感觉敏感型次之;持续型较低。母亲教养方式为权威型的幼儿情绪能力发展最好;民主型次之;溺爱型较低。母亲气质与教养方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108名3~6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父亲教养投入问卷调查和道德情绪情境故事实验,考察父亲教养投入与幼儿道德情绪理解发展的关系.父亲教养投入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可及性、责任性和互动性,父亲教养投入水平在幼儿不同年龄、父亲学历与其主观收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幼儿道德情绪理解年龄差异显著,5~6岁幼儿在自豪、尴尬情绪理解方面显...  相似文献   

16.
孙彦 《早期教育》2012,(7):83-85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宝鸡市3岁-6岁幼儿父亲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发现,总体上父亲对参与幼儿早期教养的认识较为客观正确;父亲参与频率总体偏低;父亲参与教养的内容与方式主要包括九个方面,其中间接支持参与程度最高,然后由高到低依次为:学业鼓励、规则约束、情感表达、教育指导、关注监督、成长计划、日...  相似文献   

17.
以18位学前儿童的父母为对象进行有关母亲守门行为的访谈研究,通过定性分析考察母亲对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的支持和限制。结果发现:母亲对父亲教养参与的守门行为包括显性支持、隐性支持、显性限制和隐性限制四种情况。显性支持有鼓励、重视、直接肯定、指导、协助;隐性支持有间接肯定、避免批评、掩饰、支持性的肢体信息;显性限制有直接否定、介入、阻止、破坏;隐性限制有间接否定、忽视、重做、限制性的肢体信息。在父亲参与儿童早期教养的过程中,母亲守门行为具有多样性,其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父亲教养参与影响的复杂性和情景性也需要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8.
父亲参与家庭教养有助于父亲家庭教育功能的提升。采用“父亲参与教养问卷”(IFI)(中文版)对福建省厦门市1580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的父亲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父亲家庭教养的参与度略呈负偏态分布,父亲参与支持与规划呈现从初一到初三逐年递减,从高一到高三逐年递减的趋势,并且随着学生学业水平的降低而逐步降低,对孩子的日常照顾呈现从名列前茅到中下等水平递减的趋势,中下等水平孩子最少,暂时落后的水平高于中等水平和中下等水平。不同教育观念、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对父亲参与教养的影响差异显著。相关分析显示,家庭中母亲对参与孩子教育的态度越积极,则父亲参与孩子教养的自我效能感越好;父亲对自身婚姻满意度越高,则父亲参与教养的角色观越科学。  相似文献   

19.
张红 《甘肃教育》2022,(15):58-64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充分预估,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幼儿期是幼儿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起奠基作用。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以及父母对幼儿发展方向的不同预期,在不同的家庭中,形成了具有自己固定行为倾向和模式的教育方式,即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这就影响了幼儿自信心发展的过程和方向。本文着力于探索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幼儿自信心发展的轨迹,从中探寻出合适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为优化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吴薇 《孩子天地》2016,(9):244-245
父亲在幼儿的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大多数父亲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这一点。本文首先为父亲角色下了一个定义,然后介绍了父亲角色对幼儿各方面发展的影响,分析了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角色投入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试图为推动我国父亲参与幼儿家庭教育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