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九十年代以来陈独秀研究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独秀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影响。90年代以来,史学界同仁更注重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陈独秀的评价、关于“二次革命论”思想、陈独秀的爱国思想和抗战主张、陈独秀在大革命时期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陈独秀与托派的关系问题、在党内实行家长制统治问题、陈独秀晚年政治思想的研究和陈独秀与胡适、梁漱溟思想比较等问题,进行了实事求事地研究  相似文献   

2.
1924年—1927年,是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早期的理论家政治家曾竟相提出并阐发了“国民革命”一系列理论问题,成就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其中,陈独秀对国民革命非资本主义前途的论证应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陈独秀在党内率先提出了国民革命的口号,并赋予其新的明确的生命力。1922年3月,他在《造国论》一文中,首次公开要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一切压迫”,并提出国民革命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阶级联合的革命。“国民革命”范畴的重新界定,既是陈独秀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陈独秀的“党内合作”思想,既有相一致的地方,又有原则性的分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倾向,在中共要不要与国民党建立“党内合作”统一战线,以及在国共合作中要不要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等问题的认识上,瞿秋白陈独秀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但在共产党人应当怎样在国民党内工作,怎样才能保持无产阶段政党的独立性等问题的认识上,却出现了原则性的分歧,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倾向。  相似文献   

4.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之所以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究其根本原因是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错误分析。但是陈独秀对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认识并不是一以贯之,而是有一个认识上反复发展的过程,最后终于把革命的砝码压向资产阶级,形成了资产阶级的“二次革命论”,构成他右倾机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的经济思想变化对其政治思想和革命道路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运用历史文献演绎的方法,本着实事求是和历史主义等原则,依据现有文献资料把陈独秀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发现他的经济思想与其“两次革命论”之间具有极大的关联性。从经济思想的视角探讨陈独秀“两次革命论”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有助于探索大革命失败的真正原因,而且对于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的思想发展轨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很有必要对陈独秀的早期社会思想进行研究。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个人与社会;经济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社会发展。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的现代性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在近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二是陈独秀早期社会思想对于民族文化发展方向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有最革命的无产阶级有力参加,并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一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探索中国基本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它标志着党对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阶  相似文献   

8.
“领导的本质是激励”是对领导活动诸要素和领导过程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它的提出恢复了激励作为领导本质的地位,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了领导客体地位上升的现状,符合现代领导活动发展的趋势;领导本质激励论不是对领导本质服务论的否定,而是对其做出的领导学解释和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领导的本质是激励”是对领导活动诸要素和领导过程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它的提出恢复了激励作为领导本质的地位,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了领导客体地位上升的现状,符合现代领导活动发展的趋势;领导本质激励论不是对领导本质服务论的否定,而是对其做出的领导学解释和实践层面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0.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作为激进民主主义者的陈独秀,高举“人权”大旗,从人格独立和个性自由这一角度出发,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的人权思想,此时陈的人权思想可以说是西方17、18世纪天赋人权论的翻版;后期,随着“劳工神圣”口号的流行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陈独秀的人权思想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并逐步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人权观。陈独秀后期的人权观是对其前期人权观的超越,但其发展演变转型具有连贯性,即通过“劳农专政”的手段,达到更广泛、更高程度的人权的目的,他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思想始终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11.
陈独秀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陈独秀研究中若干争议问题的缘起及不同观点,包括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形式主义”及“全盘反传统”、是否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及在中共建党史上的地位、“二次革命论”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对大革命失败的责任、托派问题、后期政治思想及其一生的评价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部分,对蒋介石国民党领导抗战论和国共两党合作领导抗战论进行了商讨,进一步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领导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3.
领导型管理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时代使然。在社会经济从自然经济到工业经济并向知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领导活动与管理活动从合一混同到相对分离并向超越互补发展,人们对领导与管理关系的认识也从“相同论”到“区别论”并向“耦合论”发展。时代呼唤领导者和管理者做合格的领导型管理者。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于指导党的领导实践 ,形成“三个代表”领导观。“三个代表”领导观是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思想的全面继承和重大发展 ,为深化对党的领导的认识带来新的启示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科学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工人政党的认识是其无产阶级政党观确立的思想前奏,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背景下,陈独秀对于民主共和的认识有了新见解,开始从工农群体的视角看待政党.随着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加深,越发认识到“有产阶级政党”的弊端,开始赞扬工人政党的作用与使命,认为只有共产党才可以进行政治改革,改造社会,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提出了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思想。邓小平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文化思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等重要思想,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概括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其理论体系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江泽民同志关于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论断,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并将它与其它两个“代表”连在一起并列提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17.
陈独秀在走向托洛茨基主义后,就开始以“不断革命论”即托洛茨基主义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陈独秀站在“取消革命”的立场,所以他就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建立红军。在陈独有看来,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的时候,只有进行“合法”的议会斗争,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所以他提出了“国民会议”的口号,作为革命斗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新时期领导思想。她包括领导就是服务的领导实质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领导决策观;解放思想,敢闯敢“冒”的领导方法观;靠制度治党理国兴业的领导体制观;干部“四化”方针的领导素养观等内容。邓小平新时期的领导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求实性、开拓性、创新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错误是当时的现实困境与理论贫乏造成的。从中国共产党的实力来讲,当时尚不具备夺取民主革命领导权的可能性;从当时国共合作的实际来看,过分强调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可能会加速国共合作的破裂。共产国际也不支持中共夺取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在革命前途问题上,陈独秀认为国民革命成功后要经过一长时期的资本主义发展才有社会革命之需要与可能,这一判断是陈独秀提出“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20.
“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是中共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国共“党内合作”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不仅是陈独秀,就连倡导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最力的瞿秋白、李大利、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也持有这种观点。陈独秀的错误不在于承认“国民党是国民革命的领导者”,而在于把中共摆在“在野党”的地位,缺乏以我为主,自觉主动地到国民党中去做“主人”,力争成为国民党的“元核──—领导者”的策略和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