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有位老师对“九义”教材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第10课《吃墨水》一文中的“小书桌上有一个大墨盒,他竟把饼蘸到墨盒里,一口一口吃得很香”里的“香”运用是否得当提出质疑,并提出了两点理由:  相似文献   

2.
渲泄≠宣泄     
近年来,一些报刊中出现了“渲泄”一词。如“①“把‘那就是一只蟋蟀’放在每段的段首,反复咏叹,让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得以充分的渲泄。”(《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1期第30页)“渲”字只有两个义项:①小水。②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汉语大字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渲”字条下也只收录了一个双音词“渲染”,而无“渲泄”。查“宣”的义项有五个,其中第二个义项为:疏导,且在“宣”字词条中列举了“宜泄”一词及两个义项:①使积水流出去。②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现代汉语词典》)  相似文献   

3.
《辞源》(修订本,1988年第一版)中,“廛”共有三个义项,其第三个义项为:“束,通‘缠’。《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这里“廛”有“束”这个含义,是因为“廛”通“缠”,而“缠”有“束”这一含义。再看,《辞源》中“缠”这个字的义项共有四个:绳索;盘绕;纠正;日月星等天体的运行;同“躔”。诸多义项中,唯独没有“束”这一义项。由此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如果“缠”没有  相似文献   

4.
匡吉 《语文知识》2003,(10):36-37
1.《虎丘记》:“布席之初,呕者百千。”课本注:“[呕者]唱歌的人。”释义无误,但“呕”字既没有注音,也没有单独注释,极易产生误解。查《现代汉语词典》,“呕”字只有一个读音,是“吐”的意思,如呕吐、呕血、呕心沥血,与“唱歌”义毫无联系。倒是“讴)”的第①义项便是“歌唱”,如讴歌。虽然口字旁可以表示“声由口出”,如  相似文献   

5.
和汉字打交道的人都知道,有些字稍一不慎,便会张冠李戴(dai)。比如有单人的“像”和没单人的“象”,加三撇的“彩”和不加三撇的“采”,等等。工具书在处理这些字时,自应分外小心才是。可惜,在查阅《现汉》时,还是发现偶有失误。试举一例: 《现汉》2002年增补本第312页,“渡”字第一个义项是:“由这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语文》七(下)《珍珠鸟》一文第14自然段有这样两句话:“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句中“呷”字的读音,教科书注为“xiā”,笔者以为值得商榷。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2002年版(缩印本)中“呷”有两个义项:(一)读xiā,吸引:《儒林外史》第  相似文献   

7.
<正> 《说文》:“今,是时也。”杨树达先生《词诠》进一步发挥说:今,时间副词,犹今语“现在”。 于是,注释古籍的几乎没有对“今”字作注的,统编语文课本文言文中的“今”字也无注释。似乎“现在”已是文言“今”字的唯一义项了。虽然,《词诠》在“今”字下列有四个义项,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列有九个义项。 事实上“今”在古籍中的用法绝不止“现在”一义,据我们考察,“今”的用法颇为复杂。下面以中学课本中的《孟子》二章、《赤壁之战》中的。“今”字为例,结合其他篇目,简要地剖析一下“今”字的用  相似文献   

8.
释“礼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壁,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句的“礼节”一词书中无注。南方五省(市)编写的教学参考资料释“礼节”为“态度”,许多古文译注之类的书,对此词均不加注,译文也照抄不译.这对教学特别是学生自学是欠妥的。《说文》释“礼”为“祭神以致福”,《辞海》“礼”字的第二义项是“为表敬意或表隆重而举行的仪式”。《辞源》“节”字的第八义项为“礼节。《论语·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辞海》“节”字的第五义项是“礼节”,引例是《荀子·乐论》:“三揖至于阶,三让以宾升,拜至,献酬,辞让之节繁。”可见“礼”与“节”在  相似文献   

9.
渲泄≠宣泄     
近年来,一些报刊中出现了“渲泄”一词。如: ①“把‘那就是一只蟋蟀’放在每段的段首,反复咏叹,让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情,得以充分的渲泄。”(《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1期第30页) “渲”字只有两个义项:①小水。②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汉语大字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渲”字条下也只收录了一个双音词“渲染”,而无“渲泄”。查“宣”的义项  相似文献   

10.
“该”字的本义,《说文解字》说是“军中约也”,不过并无确证(钱坫《说文解字斠诠》引《左传》“秦行人夜戒”说:“戒约即该约,古从亥之字往往与戒通。”此处并未使用“该”的本字,钱说也只是推测之辞)。据新《辞海》,“该”字共有四个义项:1.应当。2.欠,如“该账”。3.通“赅”。4.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多用于公文。如:该员、该件。木文主要探讨第四个义项即“该”  相似文献   

11.
“国”字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们有必要把它的含义加以归类。《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列举了“国”字的三个义项,而在唐诗中,我们会发现“国”字有五个义项:  相似文献   

12.
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个“敢”字立有三个义项:①勇敢,敢于。②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副词,用于反问,有“岂敢”的意思。翻检其他工具书,所立义项也相仿。  相似文献   

13.
“从”,《辞海》(修订本)有十二个义项,《辞源》(修订本)有十四个义项,但都不能解释下列两句中加点的“从”字的含义: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相似文献   

14.
“不”,从古到今一直作否定副词。我国第一部按部首排列的字典《说文解字》释“不”为:“鸟飞上翔不下来也。”根据这一本义,以后的字、词典,直到《现代汉语词典》都收有表示否定意义这一义项。然而,“不,能当语助词,无词汇意义”这一义项却被一些字、词典的编纂者遗忘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疏忽。例如,《康熙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新华字典》都没有收这一义项。《说文解字段注》也未注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被动句出现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吃”,它多用在“元人戏曲和明人小说里”。产生于元明之际的《水浒全传》(以下简称《全传》)中,“吃”字式便是占第二位的被动句式。“吃”,原本是一个及物动词,“吃”的宾语自然是“吃”这个动作的受事者。如果这种受事宾语成了叙述的对象即作了句子的主语,这个动词“吃”便会引申出“承受”、“遭受”、“感受”、“捱”等义项。例如:  相似文献   

16.
现行六年制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对“异乎三子者之撰”的“撰”,注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我认为“撰”字的正确注释为“述说”。其理由有如下四点: 第一,“撰”的义项主要有:(1)写文章,述说,著书。如“著作东观,撰集《汉纪》。”(《后汉书·张衡传》)(2)具备。如  相似文献   

17.
孙林 《甘肃教育》2003,(9):25-25
2001年10月第2版高中第四册《语文》第21课《逍遥游》节选部分正文下注释(42)对“而”的注释为:而,通“耐”,能。杨树达《词诠》对“而”的解释有一条是:(三)助动词,假作“能”字用。……按《庄子·逍遥游》篇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亦假“而”为“能”,作名词用。看来,杨先生是认为“而”通“能”的。《文言虚词通释》对“而”的解释中最后一个义项是:[附]名词,能力,才能。是“能”的同音假借。举的例子也是《逍遥游》中的句子,而且在上一个义项后加有按语:“而”和“能”古音同属“之”韵,“而…  相似文献   

18.
在《草船借箭》(五年制八册第28课,六年制十册第16课)一文中“借”字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借箭”,一是“借船”。这两处“借”字同义吗?这是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不可不仔细辨析。查《辞海》,“借”字条共有两大义项,其一为“借贷”,如借钱与人,向人借钱,并举《晋书·阮裕传》为例:“在剡曾有好车,借无不给。”为动词;其二为“凭借”、“假托”、“假使”,古常用  相似文献   

19.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20.
一、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课本注释:“任,指他父亲的职任。”按:检《汉语大词典》中“任”字词条义项有:“保举,保任。《后汉书·公孙述传》:‘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哀帝时以父任为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