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答题。(5分)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A,讲究假山池zh o)  相似文献   

2.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相似文献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编初中课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既从大处落笔 ,又从细处描摹 ,以简明朴实而又准确传神的语言再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展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过人的智慧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者通过阅读本文 ,既能了解居标本地位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神韵 ,又能培养审美情趣。笔者在执教该课时 ,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 ,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 ,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执教后学生反响强烈 ,听课的教师也赞誉…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抓住苏州园林景色如画的特征,详细介绍了园林建筑的布局,高度概括了苏州园林建筑的成就,并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认真严肃的劳动态度和杰出的艺术创造能力。文章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无论是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还是语言运用,都有独到之处,写得情文并茂,读来趣味盎然。指导学生阅读这篇课  相似文献   

5.
何林源 《中学文科》2009,(15):96-96
苏州园林的设计,无论是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塘的配合,还是花草树木的映衬,远景近景的层次,都可谓是匠心独具。设计者和匠师们如此追求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无怪乎叶老先生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相似文献   

6.
形与影是设计者们最钟爱的设计元素,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更多不一样的新奇与乐趣。越来越多的设计以及摄影爱好者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通过对光源的利用以及对形的重新塑造产生与之前大相径庭的视觉效果,在惊讶的同时,使"我们的感官不再是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随着事物的变迁,影子已经不仅仅只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展现,它更多的已经转化成了设计者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穴1雪惟妙惟肖穴雪穴2雪讲究对称穴雪穴3雪褶穴雪皱变形穴4雪鸣钟击qìng______穴5雪piān______然归来穴6雪繁yǎn______后代2.下列词语中有六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并改正。重峦叠障亭台轩榭频临绝种周而复始自出新裁次第开放五彩斑烂就地取财因地治宜啸聚山林3.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穴雪A.因桥下多半是激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穴“驻足”,停止脚步雪B.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穴“胸中有丘壑”,意思是设计者和工匠…  相似文献   

8.
一、1 D2 C3 B二、1 C2 C三 1四、1 鱼2 飘3 C4 B、5 D6 D7 A五、1 列数字2 诠释3 举例子4 作比较5 引用六 1八、1 砌傍2 琢3 以享竿棵4 幅九、2十、2十一、1 B2 使游览者无论在哪个点上 ,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 1~2句第一层 ,3~4句为第二层 ,其余为第三层。第一层 :概括写出苏州园林的共同点 ;第二层 :介绍体现苏州园林这一特点的四个方面 ,具体说明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 ,第三层 :设计者们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使游览者有“如在画图中”的美感。4 A5 打比方举例子6 排比7 十分准确…  相似文献   

9.
阅读科学小品,只有把握住所要说明事物特征,才能清楚地认识作者介绍的事物。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一般说来,说明文要说明重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阅读时必须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以便把握往文章的精髓部分。科学小品十分讲究条理性,所以非常注重安排合理的说明顺序。阅读时要懂得安排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理顺序。只要掌握了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就不难把握一篇科学小品的  相似文献   

10.
一、语言积累和运用1.读下面的句子 ,给加点的字注音。(1)他们讲究亭台 ·轩 ·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    )(2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蔓 ,盘曲 ·嶙 ·峋。(    )(3)古代动物走过的脚印和天旱时候泥土 ·龟 ·裂的形象。 (    )(4 )北极冻土带中的长毛象 ,·琥 ·珀中的昆虫。(    )2 .读下面的句子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1)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 ,胸中有qiū hè(    )。(2 )像一张弓 ,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 dǒu pō(    )。(3)春天四五月间禾苗刚出土 ,正是狂风 sìnüè(    )的时候。(4 )…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拘泥于通过阅读提高学生 们的阅读水平,阅读同时还与学生们的写作能力、语文整体能 力和整体的素养以及语文的语感等相联系,阅读是对学生整体 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阅 读能力及语文的整体水平都不容乐观,学生们在进行阅读时处 于一种被动的阶段,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也是处于一种被动的 状态。因此,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2.
汉民族在历史上讲究的“天人合一“,是一种一元论哲学,且汉民族注重心理时空,擅长运用系统的、整体的观念来看待事物,特别强调时间顺序原则和空间移动.……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了解世界、进行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阅读测试是检测考生阅读能力的手段.只有科学的测试方法才能检测出考生真正的阅读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发展.但是,在各种因素的干扰下,测试的构念效度经常会受到影响,无法测出预定要测量的事物.本文从现代语言学对阅读过程的研究出发,分析了影响阅读测试的两个重要的因素:读者变量和文本变量,并由此探讨了测试设计者在阅读测试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以期提高测试的效度和信度,使测试能够科学、有效地检测出考生真正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黄东旗 《考试周刊》2013,(44):134-134
<正>技能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掌握和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它能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认真学习新课标,吃透文本,讲究方法,培养技能,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实效性。一、地理技能的具体表现(一)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的技能。掌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了解某种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地理分布,探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特征,分析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形成原因,而这一切,都需要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图表。  相似文献   

15.
书虫吧     
《30秒小侦探》是一套轻松阅读类的系列侦探丛书,共分6册。编者的意图在于通过读者们的阅读、思考,启迪他们的多向思维,锻炼他们观察事物,剖析事物的能力。心客编/杨意、耀忠绘/广州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王歆怡 《新读写》2023,(Z1):24-34
<正>【复习指导】一、说明文阅读的要求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因为它讲究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所以在阅读说明文时,可以按以下几个要求进行:1.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2.理清说明文的结构,分析说明顺序。3.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审题要点分析其实,生活中处处洋溢着快乐,比如:教室里有玩斗笔的快乐,操场上有打篮球的快乐,书房里有阅读的快乐,花园里有种花、捉蜗牛的快乐……请安静地、仔细地想一想,你的快乐园地是哪里呢?那里是什么样子?有哪些特别令你印象深刻的事物?那些事物有什么突出的特征?你可以先回想一下,并尝试着将它们描绘出来,这样可以让小读者们对你的乐园有一个较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在阅读训练中,说明文的练习相对其他文体少,但说明文的阅读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阅读说明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明确说明对象: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一文就是如此。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二、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  相似文献   

19.
彼岸花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名句,诗句的意思是说,在滋润如酥的初春细雨中,春草发芽,远远望去,一片淡淡的绿色,可是走近后,却只见到极为稀疏的草芽,绿色反而感觉不到了。诗句的意境是美的,隐含的哲理也很丰富。它使我们领悟到:置身太近,有时反而感受不到实际存在的东西;要把握某一事物,有时需要跳出这一事物;人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美的感受同距离是有关系的……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和现象都含有这两句诗的意境和哲理,关键在于你的观察体会。请根据自己阅读诗句所体会到的意境与哲理,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相似文献   

20.
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追根究底地继续发问,是阅读教学中常见的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追问往往贯穿全过程,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追问应该讲究艺术性,在课堂上,它如指南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