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乡土叙事是新文学以来的主流叙事,改革开放之后,城市由被改造的角色变为现代化所追求的目标,乡土叙事开始向后乡土叙事转化。路遥的《人生》是后乡土叙事的开始,表达了乡下人如何到城市去,《高兴》写出了进城后的乡下人想成为城里人而不得的困惑。《高兴》与底层文学在题材上交汇,又在叙事语调和身份焦虑上分流。  相似文献   

2.
有别于批判现实主义和田园牧歌式的乡土叙事传统,曹乃谦的《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温家窑风景》,以匍匐式的写作姿态、对原生态的乡土世界的尊重和理解、对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的运用,构成了独特的乡土叙事形态.  相似文献   

3.
乔治·拉明在其代表作《在我皮肤的城堡中》中把个人成长和民族成长融为一体,使得有关个人经历的叙事演变为被殖民的加勒比弱小民族的历史叙事.作家通过多视角叙述、成长仪式、虚构与写实并用的叙事策略再现西印度群岛政治、经济和文化现状,并提出殖民地社会一代青少年的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4.
作为先锋派代表之一的苏童,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构成其小说写作的先锋品格,建立起自己的小说叙事美学.问世于1989年的《妻妾成群》是苏童小说创作的一次华丽展现,它所表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的梦魔,“性”的梦魔,人性的梦魇,更是一次在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语言上的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当代的革命历史叙事,可以分为三种不同又互相联系交叉着的类型."类史诗叙事"比较靠近主流政治,与西方的史诗写作传统和中国古代的小说诗学之间有多重的内在关系;"类传奇叙事"比较靠近市场和通俗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之间关系最近;"类成长叙事"基本来源于西方小说概念,是十七年中知识分子叙事的惟一合法形式.三种叙事类型各自产生了一批在叙事结构与美学方面具有共同或接近特征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创作表明,有关历史叙述,女性写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强烈的现代意识使她们与正史写作之间展开了反诘互动和探询,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突进宏大的历史叙事内部,通过主体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去发现历史盲区以及权力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中的真实.除了作家的创作个性,文本还显现出某些叙事策略的相似性.历史、时间与性别相互缠绕纠葛,在时间的幻境中体验女性性别符号化的历史悲剧宿命,历史叙事的脉络绵延在女性对时间与性别敏锐的生命感觉中.  相似文献   

7.
印尼杰出的华文作家黄东平的创作除了小说之外,还有大量的散文及其他体裁的作品。他散文作品中的叙事散文大多作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年间,以他青少年时代的生活为线索,多方面反映了二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间海内外不同时代社会生活与斗争的许多重要方面。揭露了荷殖与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痛斥了商业社会资本家剥削劳动人民的本质,传达了作者内心十分丰富的爱憎感情。在艺术性方面,也是色彩斑斓,摇曳多姿,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现代叙事诗艺术发展以至叙事文学的学术研究,是建立在对于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传统及理论遗产的考察发现及价值重估之上的。中国古典叙事诗作品有三种基本叙事结构模式。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所体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与纪事或感事型的叙事模式,质实的叙事诗论及美学原则,是中国古典叙事诗艺术及叙事美学与西方叙事诗学及创作的最根本差异。作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典叙事诗对20世纪中国叙事诗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创造性转移,提供了必需的内在发展动因和基本的嬗变途径。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代的台湾小说,不仅在反共抗俄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产生了现代主义、女性叙事、台湾乡土等小说形态,也在某种主流形态内部产生了疏离官方意识形态的小说形态,形成了多种边缘形态。小说自身发展的动态格局与僵化的政治体制及其意识形态之间的抗衡使台湾小说在政治高压的1950年代仍获得了较多的个人空间,并在1960年代迎来了台湾小说乃至中国当代小说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0.
叙述情境是叙事作品的构架精髓,也是作者展示高超叙事手段的舞台。优秀的小说家善于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成就其叙事作品。戴维.洛奇在《小世界》中综合运用了"讲述"和"展示"、叙述者与人物、内部聚焦和外部聚焦等手法成功地完成了一部"学者罗曼司"。  相似文献   

11.
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通过《爱妾》进一步论述了族裔和多元文化这样的创作主题。本文通过分析《爱妾》中交替发生的叙事声音和独特的叙事视角,探讨任碧莲如何构建女性的叙事权威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艾丽斯·西伯德的小说《可爱的骨头》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叙述者"我"是一位刚刚去世的小女孩,我的灵魂飘浮空中,在天堂与人世的"中转站",仰望天堂美丽风景,俯瞰人世悲欢离合,讲述一个悲惨却又温馨感人的故事。作者通过叙事时间的倒错,"经验"自我和"叙述"自我对立交叉的第一人称双重叙事和多重身份的"我"的独特叙述视角等巧妙等叙事技巧赋予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3.
儿童视角书写是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历程中逐渐获得重视的,它所产生的特殊魅力使今天的作家仍然把它当作重要叙事角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最终肯定.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印第安人营地》和《等了一整天》,选择了儿童视角作为叙事切入点,探讨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从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和艺术效果分析海明威小说的死亡意识,试图提供解读海明威小说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代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以鲜明的草原文化立场描写内蒙古草原与黑龙江兴安岭近几十年的社会变迁,通过儿童、动物等叙事视角进行文化阐释与民族历史的书写.作者创作儿童文学、动物文学和乡土文学等题材时以流浪者的形象和符号对作品整体加以建构.流浪叙事既有对人性美的精神期待,也有对草原游牧游猎文化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对自...  相似文献   

15.
冰心的《斯人独憔悴》和庐隐的《父亲》在叙事内容上都蕴含着“父子冲突”的意旨。叙事方式上,《斯人独憔悴》侧重空间叙事,《父亲》偏于时间叙事和心理叙事。两位作家共同的年龄代际、时代背景和性别身份是两篇小说意蕴趋同的原因,个性心理、性格气质的不同又使两个文本的艺术呈现出现差异。对冰心、庐隐的重读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迟子建的最新长篇小说《群山之巅》为例,从"民间性"的叙事立场、宏大叙事视角下个性化的书写、"环形链式"的叙事结构和对传统历史叙事及其美学的还原四个方面论述迟子建小说的历史叙事.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学者和评论家多选取后殖民视角,以9·11事件为切入点,对巴基斯坦裔作家莫欣·哈米德的第二部作品《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中的文化创伤、身份建构、多元文化主义、霸权主义等元素进行解读与诠释。本文将以修辞性叙事理论为基础,以叙事进程和叙事判断为切入点,剖析哈米德如何以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在他精心构建的叙事进程中,充分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把握读者的叙事判断,从而将读者动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研究小说叙事艺术的不可多得的文本。在欧洲小说发展的历程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小说叙事艺术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传统写实小说发展向现代发展和嬗变道路上的一个"路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将探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与欧洲传统写实小说叙事的联系与张力,及这种创新在小说发展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韦恩·布斯的小说伦理学针对的是小说客观化的问题,试图解决的问题是评判文学作品对读者所产生的影响,其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的道德批评。他提出了关于技巧和伦理的关系问题,在更具体的层面上结合了形式、伦理和美学等范畴的因素。作为一种修辞叙事伦理批评模式,由于“更注重研究文本自身形式与伦理意味的关联,比如叙事文本通过什么文本技巧,在特定的写作和阅读语境中强化或质疑特定道德价值和规范,以及文本如何在强化或质疑这些道德性的过程中彰显自身的伦理价值等,因此,该模式显得更为灵活,也更尊重叙事艺术本身”。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意为"寓意之象",因有创作主体情感活动的参与,使其区别于其他物象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从古代诗歌开始,中国文人便广泛运用审美意象进行创作.苏童作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其小说中大量的意象书写及作品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形成了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通过大量审美意象的创构,苏童在完成叙事目的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美学追求寓寄于意象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