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敦煌佛爷庙湾魏晋壁画墓中出现了较多的鹦鹉图像,该题材并不见于传统汉墓装饰,也未见于其他地区的同时期墓葬,而敦煌地区乃至西域正好有出产鹦鹉的记载,并深刻地影响魏晋文化,鹦鹉图像的出现应该是汉代以来传统丧葬文化与河西本地乃至西域物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作为神仙化了的奇禽异兽出现在照墙砖画中;另一方面固定出现在表示墓主灵座的帷帐壁画上,不仅作为一种玩好,还可能具有象征“亡人居宅”的丧葬内涵。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各民族多元文化必然造成这一地区多形态的丧葬文化.文章阐明了青藏高原地区丧葬文化,分析了其物质与精神上的成因,通过这一地区具有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丧葬文化,洞悉蕴含其间的独特丰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藏族的丧葬习俗是民俗文化与藏传佛教生死观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既古老又不断实践的文化体系。随着藏族原本生死观、苯教灵魂观、佛教传入等因素的融合,藏族的丧葬习俗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变迁,天葬、塔葬、火葬、土葬、水葬构成了安多热贡地区丧葬文化的主要形式,通过对安多热贡地区的丧葬习俗进行梳理,深入分析宗教信仰、殡葬改革对安多地区丧葬习俗变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丧葬文化非常浓郁,包括族人团聚、哭丧等六个程序,文章通过对丧葬六个程序与宗教孝道文化的简单论述,得出了渝东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始终与中国孝道文化密不可分,是共鸣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门巴族丧葬习俗在整个喜马拉雅族群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通过对西藏墨脱及门隅地区门巴族的丧葬仪式过程的分析,在文化人类学分析的基础上试图对门巴族丧葬习俗过程中的文化内涵做一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6.
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丧葬文化作为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它是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宗教问题有着密切关系.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丧葬文化中,原始宗教信仰的影响较为突出,小乘佛教对傣族、布朗族丧葬习俗的影响较为明显,伊斯兰教只对回族丧葬习俗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丧葬文化环境对于我国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重大的意义,丧葬文化变迁受经济、政策、传统观念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成为丧葬文化变迁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又推动了丧葬习俗向规范化转变。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冲突、政策制定与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冲突、"孝"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冲突是重庆市奉节地区丧葬文化变迁中表现出来的三大矛盾,而这三大矛盾催生了特有的三峡库区农村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8.
论土家族丧葬的狂欢精神——以娱神仪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地区的丧葬习俗,常和鼓乐同在,与歌舞同存。跳丧、绕棺、坐丧、闹丧等丧葬仪式均反映了土家族丧葬的狂欢化倾向。由于受土家先民的灵魂观、民俗宗教崇拜和巫文化的影响,土家族丧葬文化的当下表现既一脉相承着传统的丧葬仪礼,又理所当然地接受现实的文化趣味。  相似文献   

9.
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某一地区的方言更是孕育着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心理特征。在安塞方言中就有许多表示丧葬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塞独具特色的丧葬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当地人民特殊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丧葬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仪式,在诸多仪式的背后潜藏着人类的种种意识。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习俗中,丧葬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当地人的意识。在人类学的视野下,甘肃陇中地区的丧葬仪式中显示了灵魂意识、亲情意识、恐惧意识和狂欢意识。探讨在丧葬活动中的仪式和意识之间的关系,在民俗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人旧时信仰鬼神巫术,所以梯玛在土家族中地位崇高。改土归流后,汉人大量迁徙至土家族地区,随之带来多元的汉文化,致使道教、佛教等文化与当地土家族巫文化相融合,也致使土家族地区人民对梯玛的信仰度降低,梯玛即将面失传可能。特别是丧葬仪式,现如今,湘西很多地区的梯玛已经不参与丧葬仪式,仅在龙山县坡脚乡丧葬活动中还存在着这种梯玛仪式,这种仪式具有巨大艺术文化价值。本文从土家梯玛丧葬仪式的生存环境及现状、仪式过程、仪式音乐等方面来探究现代梯玛丧葬仪式中梯玛社会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连云港地区的婚嫁丧葬礼俗极具地方特色,婚嫁丧葬礼俗中出现的方言俗语数量繁多、内涵丰富。本文联系连云港当地历史文化背景,选取一些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婚嫁丧葬方言俗语进行研究,归纳两类词语反映的思想渊源和思想内涵,揭示连云港当地的地域文化和民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4.
丧葬习俗是不同民族在其殡葬过程中经过漫长的发展、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一种民俗。中国传统的丧葬习俗崇尚“隆丧厚葬”和“入土为安”,晋东南地区处于中原文化的中心地带,沿袭着几千年的文明传承,受传统丧葬习俗影响甚重,存在着一些弊端,对社会具有消极影响,需要加以改革。  相似文献   

15.
在藏族丧葬习俗中,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是藏族地区使用最多的一种葬仪,丧葬文化十分贴近人民的生活,颇受藏族人民的关切。因此,藏族丧葬文化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中最令人注目、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之一。从这个角度讲藏族丧葬文化与其它藏族文化的形式相比,更能直接地反映藏族这一高原民族的社会风尚、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情态,有着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16,(4):48-54
辽东半岛汉墓的形制主要为土圹竖穴墓、砖室墓、石构墓、瓮棺墓四大类,又可进一步分为壁画墓、土圹贝壳墓、贝石墓、贝砖墓、绳纹砖墓、花纹砖墓、石板墓、瓮棺墓等十五种类型,为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树立了标尺。汉文化进而以辽东半岛为基地和跳板,向北传入松嫩平原松花江上游流域,向东传入朝鲜半岛北部,改变了东北亚区域古代文明格局,基本实现了汉帝国在东北地区的文化"大一统"。  相似文献   

17.
丧葬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们生活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丧葬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汉代作为封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关键一环,其丧葬文化意识必然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中国传统的"鬼文化"和儒道释三家思想对汉代的丧葬文化意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有关历史文献及出土资料中简析汉代丧葬礼俗所反映出的古人的丧葬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8.
余舒 《毕节学院学报》2011,29(5):21-25,50
彝族丧葬仪式是彝族传统文化的反映。居住在不同地区的彝族由于居住环境、社会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其形式、内容各异。威宁蘑菇村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社区虽然丧葬仪式有其它民族文化互融的成分,但是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特质。彝族丧葬仪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这是由其社会性、集体性、环境适应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地区的神话英雄史诗《支格阿龙》是彝族关于历史的记忆,史诗中隐藏的远古文化信息蕴含着初民对待自然、生命、死亡和宇宙的观念。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所流传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口头文本为分析对象,对史诗中所呈现的丧葬文化进行解读,试图揭示口头文本《支格阿龙》丧葬仪式背后所隐藏的象征意义,以及通过丧葬仪式表达的彝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意蕴。本文认为,史诗中的丧葬仪式,其建立起来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道德、伦理、情感的象征性交流体系,通过这一交流体系,人们在道德观念和伦理情感上达成了一致和统一,从而使民族得以凝聚。  相似文献   

20.
彝族丧葬活动由不同的仪式程序和符号体系构成,是了解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侧面.贵州盘县淤泥乡彝族的丧葬仪式,凭借一系列的符号体系和文化事项,折射出彝族的文化、彝族丧葬仪式的内涵以及活动对人们的心理暗示.因此,通过对盘县淤泥乡彝族丧葬仪式的定点调查,以象征人类学的方法解析各种文化事项和符号系统,可以对彝族文化有更直观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