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冠宇 《文教资料》2013,(27):39-4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影坛掀起了一场电影革新运动,形成了一次电影美学上的“新浪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两岸三地先后开始了电影界的革新.1978年香港电影新浪潮的开始拉开了这场电影革新的序幕,之后大陆及台湾都先后掀起了电影界的革新.在这个时期,两岸三地涌现出了一批年轻的电影人,例如张艺谋、陈凯歌、许鞍华、侯孝贤、徐克等,他们塑造了一些经典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
五邑奇女子余美颜与民国影坛艳星杨耐梅,都曾是民国社会女权主义的先行者,因为与男权社会作出抗争姿态而成为当时的新闻人物。电影《奇女子》,将两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两位民国奇女子的悲剧命运,对女性主义话题的深入研究,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反思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生活的质量上越来越高。电影成为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级艺术,展望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其中最特别的两个时期分别是:1.八十年代开始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2.九十年代后,以贾樟柯、陆川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他们都不约而同地为了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崛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此我们通过对两代电影人的研究和探索,推进中国电影在世界发展的脚步。  相似文献   

4.
新世纪韩国政治题材电影在15年韩国整个影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些在南北分裂问题、恐美症等类似历史性创伤中的主人公相继登场,诉说着令人心痛的故事,政治题材电影《实尾岛》和《太极旗飘扬》开启了韩国观影人数超1000万的传奇,《汉江怪物》和《辩护人》延续了这样的传奇.韩国可以将如此敏感的政治话题拍成全民电影,海外营销也很成功,得益于韩国政府对电影事业的支持和电影人对电影事业的热爱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电影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着重探究韩国新世纪政治题材电影崛起的原因及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站在世界现代化历史的高度,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的对外开放理论和系统的侨务理论,将启动侨乡优势和发展"海外关系"视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独特机遇"。在邓小平侨务思想的指导下,广东侨乡社会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侨乡模式成为广东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特征。邓小平侨务思想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的实践指导上,更重要的是为继续推进广东侨乡社会现代化和当前广东侨务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影评作者是电影评论写作的主体.作为行为的主体,影评作者是精神产品的电影实现其价值的忠实观众,也是作为商品的电影在流通过程中观众的热情向导,又是在电影的制作生产中编、导、演等电影人的坦诚诤友.在电影、电影人与观众的双向交流中,影评作者起到中介、桥梁、纽带的作用.在影评写作活动中,作者应高扬起灵魂工程师的主体意识,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相似文献   

7.
华侨与近代侨乡教育变迁——以广东梅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侨乡教育迅速转型.侨乡教育经费来源多元化、学校生源构成多样化、教育培养方向与教学内容外向化和教育体系多层化,华侨功不可没.这些转型特点在广东梅州得到了明显体现.  相似文献   

8.
民国电影在1930年代革故鼎新,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高峰时刻"。其间"左翼电影"与"软性电影"的论争,立体表征了民国电影悖反式的现代性结构:资本主义启蒙与社会主义革命、市民精神与阶级政治的二位一体。1930年代的民国电影尚未形成一种真正主体性的现代性意识。抗日战争后民国电影融会古典美学与启蒙思想,确立了兼具现代性与传统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本土电影传统,并创造出《小城之春》等世界经典。民国电影缔造的现代性美学范式,一直影响着新中国的电影创作,并成为一种挑战新中国革命主流电影文化的潜话语,作为一个本土化的现代性电影传统,是当代中国电影重构核心价值观及文化主体性的不可或缺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9.
文章力图通过对冯小刚贺岁电影在近年受到国内电影观众普遍欢迎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提示出冯小刚贺岁电影不同于同一时期国内其他电影人作品的一个明显差异——节奏慢;并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习惯)方面进行探索和论证,启示当下的国内电影人、甚至是所有华语电影人把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表达华人的现实生活情绪,这也许将是使华语电影进一步取得成功值得尝试的做法。  相似文献   

10.
王家卫电影在香港影坛独树一帜,与香港传统的商业电影大相径庭,成为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文化符号,为香港电影的多元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世界影坛也颇有影响。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导演王家卫在电影叙事风格上的特异化、新探索、新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他讲述的故事而是他如何讲述这个故事决定了他电影的全部。文章通过对他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细读来了解其叙事的特征与奥妙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