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一、预习课文——粗读粗读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只须略观大意,知其梗概就可以了。在预习课文时,我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前借助工具书,理解有关字、词,并按照预习提纲,初步懂得课文的大意。如指导学生预习《田寡妇看瓜》时,我要学生找出文章写田寡妇在土改前后的哪几次“看瓜”。学生按课文的内容理出了田寡妇“看瓜”的顺序:(土改前)每年“总要看爪”——(土改后)开始“仍然看瓜”——后来“不再看瓜”——结果“无心去看”。这  相似文献   

2.
我在指导小学第九册《田寡妇看瓜》一文分段时,从“课题”引入。课题是一个句子,中心词是“看瓜”.课文以“看瓜”这一事件为线索,反映了南坡庄土地改革前后的情况,因此,分段除了《教参》按时间顺序分为“土改前”和“土改后”两部分外,还可按“看瓜”这一事件的发展顺序分为“年年夏秋去看瓜”、“仍然每天去看瓜”和“再也不去看瓜了”三段.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按照上述两种方法去分段,接着让学生根据第二种方法所分的三段,找出各段的中心句:①“因此每年夏秋两季,她总要到园地里去看守.”②“因此孩子们说‘今年不用看了’,她总听不进去。”③“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再抓住这些中心句中的两个“因此”关联词  相似文献   

3.
《田寡妇看瓜》虽然篇幅短,人物少,语言浅,然而容量大,人物个性鲜明,具有北国农村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既是一篇深受学生喜读的好课文,又是一篇易使学生模仿的好范文。教学此文,我确定让学生模仿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一次以“歌颂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为主题的习作训练。但是,对于一个农村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虽然能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并且亲身感到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的变化,但需把这些变化写成文章,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指点,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教完《田寡妇看瓜》一文后,我采用讨论的方式,上了一节写作指导课。  相似文献   

4.
五年制语文九册11课《田寡妇看瓜》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按传统的分析,认为是田寡妇。陈一飞老师一反传统分析,认为田寡妇“在作品中只是一个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秋生这位翻身农民的典型,才是小说的主人公”。(见《小学教学研究》1985年第五期)陈文认为作品是通过秋生这个“翻身农民的典型”,通过描写这样一种“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歌颂“农村社会的伟大变革”这一重大主题。观点固属新鲜,可惜论据不够有力。比如说:“最爱偷”三个字“饱含着无限的辛酸和苦楚”,是“对万恶的封建剥削制度的有力控诉!”秋生忍气吞  相似文献   

5.
一、让学生读懂什么是插叙《田寡妇看瓜)、(五竿制小语第九册11课)的第二部分(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主要是写南坡庄土改后,田寡妇由每天仍然到园地里看瓜到无心再去看瓜的经过,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深刻而巨大的变化。其间插入了一段土改前秋生向田寡妇哀求给他南瓜的事,交代了土改后田寡妇仍然坚持每天去看瓜的原因。为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可这样教学:课文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什么事?是什么时候的事?第三自然段写的是什么事?是什么时候的事?  相似文献   

6.
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寡妇看瓜》第三段(从“快收完秋的时候”到篇末)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田寡妇为什么连家也不回就往园里跑,而跑到半路又停下来,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呢?问题一出,只见学生时而轻声读书,时而蹙眉思考;时而捉笔而划,时而又喁喁而语。几分钟以后,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听听几位学生的发言,答案是令人满意的:田  相似文献   

7.
同一篇课文,可以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设计板书.《田寡妇看瓜》一课,就可以设计如下四种形式的板书.递进式总要去看瓜:土改前夏秋两季仍然去看瓜:土改后不信孩子们的话无心去看瓜:事实教育了她这个板书从课题入手,以看瓜为线索,反映了田寡妇由土改前"总要去看瓜"到土改后通过事实教育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简析:这篇课文,是作家赵树理写的。通过记叙田寡妇看瓜这件事,反映了土改后农村的巨大变化,揭示了发生变化的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变革。全文以土改前后农村发生的变化为线索,分为两大段。  相似文献   

9.
《田寡妇看瓜》是按土改前后来组织材料的。通过导读,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填写下表,落实单元训练重点。  相似文献   

10.
《田寡妇看瓜》这篇课文,是落实“事物和环境”这个训练项目的阅读课文。讲的是土改前,田寡妇年年到园地里去看南瓜;土改开始后,他还是去看南瓜,后来她看到园地里不丢东西了,就不再去看瓜了。作者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环境变了,事物变了,人也变了。阅读时,我们只要抓住了“看瓜”这条线索,把土改前后的情况作比较,就能理解课文主要内客,学好单元训练重点。 一、抓住线索,理清思路。这篇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是一门学问.过去我教《田寡妇看瓜》一文,总是先板书课题,接着范读全文,再让学生分段,然后读一段讲一段,由词到句,逐句逐层地分析、最后归纳全文。可谓讲得面面俱到,条理井然,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教室  相似文献   

12.
小语第九册第三组教材由讲读课文《古诗三首》、《草原》,阅读课文《田寡妇看瓜》,独立阅读课文《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读写例话”“事物和环境”与基础训练3组成.这是一个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的教学单元.“事物和环境”是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学习这一组课文,要让学生弄清文章中事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作者所讲的事物产生于什么环境之中,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事物和环境是怎样连系的,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要联系具体环境去理解事物.让学生懂得:任何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的,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事物  相似文献   

13.
本组课文侧重于训练学生理解文章条理的能力。《粜米》和《田寡妇看瓜》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层次的,《养花》和《动物的远游》是按事物特征和类别展开叙述的。四篇课文可分两组进行教学。每组前一篇是讲读课文,重在教基础知识,使学生懂得不同特点的文章应怎样把握文章的条理;每组后一篇是独立或半独立阅读课文,重在检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理清文章条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名篇《故乡》。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求学生懂得文章记叙了“雪天捕鸟”、“海边捡贝”、“看瓜刺猹”、“潮汛跳鱼”四件事,突出了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滨农村少年。我认为,如果从文章的中心看,这样的归纳没有错,但是还不够全面,因为这样的归纳还没有体现文章思路,还不能真正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无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五年制小语第九册一些课文中有要求学生理解句子的作业。对此,教材提出了两类不同的要求。一、说说句子或一段话的意思。这是指理解内容而言。如《长城》、《给颜黎民的信》、《再寄小读者》、《落花生》、《田寡妇看瓜》诸课文中提出的要求,这又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给学生指明理解句子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在理解时要注意带点的词语。也就是把句子放在文中与上下的意思联系起来理解,同时把握好对带点词语的理解,这样理  相似文献   

16.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理解,进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客观事物的认识,不仅受字、词、句等语文基本功的影响,而且同学生认识水平的高低有关。学生的认识水平高一些,对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就会理解得深一些;高到什么样的程度,就能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有的学生在阅读《田寡妇看瓜》一课  相似文献   

17.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8.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是一篇老课文。课文先写“我”印象中的闰土,接着写我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作者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的短暂而真诚的友谊。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新大纲学习研讨活动中,大理市下关四小周艳梅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习作指导课《写一种水果》,积极创设生活情境,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激发学生作文情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这里选录以下教学片断并作简要评析。犦教学第一步:创设生活情境师:“抓住特点写具体”是我们状物的总要求。为了把西瓜的特点写具体我们一起开个“尝瓜会”,大家通过“赏瓜———尝瓜———说瓜———写瓜”,完成本次习作任务。摆放形状、颜色各不相同的西瓜师生讨论:赏瓜是看西瓜的什么?(形、色)尝瓜是尝西瓜的什么?(味)说瓜是说西瓜的什么…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有许多思维方面的故事,引用这些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请看以下几例:一、巧摆“田”字——借助思维有一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在一次宴会上田中问周恩来总理“:总理先生,久仰您的大名。今天,您能否用你们贵国的四根竹筷,摆出我田中的‘田’字来?”周总理略加思索,笑着对田中说“:首相阁下,这很简单,你看——”周总理说着把四根竹筷握在手心,然后轻轻往桌上一敲说“:这不是您田中的‘田’字么?”在场的官员对周总理的才智赞叹不已。在这个故事中,周总理借用方桌的四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