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健 《四川教育》2005,(2):43-43
一、对话应坚持的哲学观。传统教育一直深受以“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表现为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二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哲学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象性思维”,即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享有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权,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得到的体验是消极的,是被控制和无助的。这既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求知的积极性,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轻视。  相似文献   

2.
一、对话应坚持的哲学观   传统教育一直深受以“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的近代哲学的影响.这种哲学表现为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二者之间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这种哲学在教学中表现为“对象性思维“,即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享有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权,在这种关系中,学生得到的体验是消极的,是被控制和无助的.这既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发展、求知的积极性,又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对学生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个体的轻视.   ……  相似文献   

3.
一般认为,二元论是从古希腊时代开始的,二元思维有三种方式:二元对立、二元统一和二元转化,此三种方式实际上是二元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所谓二元对立思维,指的是“相反的两方之间的关系纯然为对立和对抗,丝毫不存在统一和转化。列维.施特劳斯认为我们逻辑的运转便是通过二元对立及象征意义最初的显示相吻合这种手段来进行的。太阳是世界范围内神话和史诗的母题,并如约地反映出光明力量对黑暗力量的扑灭和胜利。中国也不例外,《周易》以后,中国自身的哲学发达带来了最终使中国与西方在思维、哲学以及文化上分道扬镳的巨大变化,中国人在原来的二元对立思维基础上对二元转换大加强调,二元转换的阴阳哲学也日趋完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文本中一再重现的“永劫回归”哲学观进行探讨。在哲学层面上把永劫回归与生命意志看作是人的存在的一组哲学上的二元对立来理解,并推演出必然性与偶然性、重复性与一次性、轻与重、灵与肉等一系列西方精神发展史上的二元对立关系来,以此来探讨人的生存困境;在文本层面上则以这些二元对立来理解小说的存在观、人物的生存困境和现实行动,从而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主体间性视角审视远程教育,可以发现隐藏在现代远程教育观背后的哲学观是主客二元对立论。主体间性提供了一个回归教育本真的哲学路径,教育中师生“主一主”关系的确立,为远程教育的教师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建构主体间性远程教育的着力点有两个:从静态而言,课程建设是“主体间性”思想的静态呈现;从动态而言,教学活动是“主体间性”思想的动态实施。  相似文献   

6.
思维结果是一定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当思维结果一再地不尽如人意时,需要对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以往变革中通常采用的是源于经典科学思维的线性控制的、要素分离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哲学、科学领域内已经或正在被超越。生成流动的、整体联系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的合法性正在确立。这需要我们在变革中更多地采用过程思维、实践思维和共享思维。并有机融合分析的思维方式,以避免新的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7.
关系思维视域中的教育“图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元对立思维、过程思维和关系思维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实现有不同的认识视角和处理方式,在关系思维的视野中,关系的存在是一种本体的、完整的和无条件的存在,其实现方式是二元而不两分,关联而不简单转换,超越而又包容的。从关系思维的角度理解,由教师与学生、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等基本关系构成的教育“图景”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8.
傅安妮  陆韵 《福建教育》2022,(26):22-25
<正>奖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良好行为的肯定性评价,通过物质或精神的形式,唤起并推动学生在行为、思想等方面表现出良好趋势。教育中的奖励是联结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载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建构和谐师生关系。然而,在部分小学校园中,奖励被赋予控制、支配、功利化、不正当竞争色彩,奖励的异化潜移默化地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产生消极影响。“反对二元对立,注重关系思维”的场域理论有助于全面深刻地剖析如上问题。因此,运用以关系为核心的场域理论探讨小学教育中奖励的异化并寻求优化路径,使奖励真正发挥积极功能,是值得关注的。  相似文献   

9.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传统的师幼关系还是现代的师幼关系,都受到主客二元对立思维的影响,形成了教师中心主义或是儿童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下的师幼关系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统治与被统治、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这也是师幼关系冲突的主要来源。主体问性是在强调个人主体性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师幼双方的主体地位,以一种教育交往的方式来消解主客二元对立思维下的师幼冲突,这也是当今社会对师幼关系的新考量、新转向。  相似文献   

11.
“矛盾”这一概念,是高二哲学常识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对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一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内函比较陌生,所以,在对“矛盾”概念的理解上,往往产生误解。下面针对学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试加以分析说明。一、有的学生认为;矛盾双方既然存在着对立,因此,所有的对立都是矛盾的对立。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对立现象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  相似文献   

12.
蒋凤英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81-183
从高等教育哲学视角,分析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中教师、学生、管理者以及高校本身的不同目标追求及其相互冲突,认为超越政治论和认识论二元对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实用主义高等教育哲学观,可以调适多种主体之间的目标冲突,确保高校组织的有效和有序运行。  相似文献   

13.
高海燕 《文教资料》2010,(35):111-113
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斯大林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存在着简单化、忽视人的主体地位并塑造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转向实现了从"本体论向存在论"、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从"结构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变。这种转变影响了道德教育理念的转变。在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基础上的现代德育观在内容、目的、过程、功能等方面都发生相应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性的本质是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它是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也是造成人与自然相异化的哲学本体论根源。克服人与自然的异化、复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需要在“生态人”的理论图景中给予前提性关照。“还自然之魅”需要在观念形态上重建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在思维方式上创建人与自然“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向度上用法制和生态道德来巩固人们的“生态人”理论信仰。  相似文献   

15.
从“两极”到“共有”——论课程政策制定的思维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政策的制定摆脱要么集权化、要么分析化的悖论,需要从思维上进行根本性的转换,这种思维转型表现在制定课程政策时,力求做到“变控制为参与”、“变寻求差异为寻求共识”、“变二元对立思维为共有思维”,从而使每一位与课程相关的人员都能积极参与课程政策制定的过程,表达各自的愿望,共同为我国课程的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思想与柏拉图的“相论”有着本质差异。柏拉图的“相论”是建立在“一元惟善论”的基础之上,“相论”的致命弱点就是单向度的、“向外求真”的“一”。“相论”要么导致“绝对对立”,要么导致“相对对立”,根本不会产生“二元非对立”思维。而中国古代非本体的本体论可以说自始至终贯穿着“二元非对立”的思维精神,二者之间既是“二元性”构成也是“非对立”的“圆融”、“全息”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实践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哲学观形成的根本思维方式,它贯穿于马克思整个的哲学理念或哲学观中,由此形成了马克思独特的哲学观——实践哲学观。这种哲学观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并且为理解和解释现代哲学中的各种哲学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毅 《教学与研究》2001,5(11):36-41
对“哲学是什么”的不同回答 ,反映了哲学观的差异甚至对立。中国近代以来文化保守主义坚持从道德形上学的哲学观出发 ,认为哲学在主观层面上才有意义。由此指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客观、革命等意义上的非哲学性。  相似文献   

19.
基础主义和拟经验主义是数学哲学的两个主要派别,通过对其哲学立场的分析提出这两种哲学观的对立表现在数学教育中就是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对立,从一个侧面表明数学哲学对实际数学活动的影响.这对我们有重要的启示,即不论是对数学教育研究还是数学课程改革来说都应该加强对数学哲学观的研究,从而使得数学教育的发展避免盲目性,增加哲学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加强对和谐思维方式的研究和应用,但首先要正确揭示“辩证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关系.不能把“和谐思维“与“辩证思维“对立起来;与“和谐思维“相对应的应当是“对立思维“、“斗争哲学“;但“对立思维“与“和谐思维“的对立并不简单地表现在“重视斗争“还是“重视同一“这个层面上,和谐思维决不是“和谐为主,斗争为辅“;对和谐思维的本质和特征,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