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多重复句中,转折关系和因果关系共现于一个多重复句中——前有表转折的连词,后有表因果的连词,象“(虽然、尽管)……,但是……,因此……”这类复句,如何确定第一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试图对这一情况略作浅析。笔者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分析多重复句应从内容出发。既然复句的关系类型是按逻辑事理确定的,那么,分析多重复句也应按这个标准,以求得复句分析上的协调一致。一个多重复句内具有转折和因果两种逻辑关系,怎样根据逻辑事理确定第一层呢?可以用变换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回忆我的母亲》中有一个二重复句,几种教学参考资料或学生练习测试的参考答案都把其层次划分为:①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因果)②今年不比往年健康.(转折)③但仍不辍劳作,(递进)④尤喜纺棉。这个二重复句的第一层是转折关系(有转折连词“但”表明),层次划分在上文所标的②、③之间;所标③、④之间是第二层,为递进关系(有表示递进意义的副词“尤”表明),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这个二重复句到底是由几个分句组成的?“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究竟是因果复句,还是一个复杂单句?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复杂单句,不是因果复句。  相似文献   

3.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一句转折复句。这类转折复句跟一般的转折复句不同。一般的转折复句如果用连词“然”来转折,是前面的意思轻,后面的意思重,即所谓重转。这类转折复句却是前面的意思重,后面的意思轻,后一分句对前一分句所说作修正或者补充,以便把情况说得完整些,全面些。“惟”,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只是”。“吾德馨”是主谓词组,到底哪个是主语?我认为“吾”是主语,“德馨”是主谓词组作谓语,因为全文是在自叙自评,自得其乐,不能把“吾”分析成“德”的定语。“馨”,是香草的气  相似文献   

4.
多重复句的第·重、第二重分别是因果──转折,或者是转折──因果两种关系,这在复句中是常见的。本文把一二重含有这两种关系的复句统称为“包含因果转折关系二重复句”。多重复句结构层次可以不止二重,但本文为了分析说明的方便,所以凡遇复句还有第三重或更多层次的,一般也只分析到第一:重,其他层次关系予以省略。含有因果转折关系的二重复句,有的关联词语可能比较齐全。如:(1)他虽然不比别人聪明,|但是因为在听课做作业时能开动脑筋,并且能够牢固学因果握知识和技能,||所以学习就比别人进步快。例句(1)中因为关联词语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已经成为“热点”之一。为了便于备考,本文就近年来高考文言复句试题作一些分析,对应试复习谈一些认识。一、高考文言复句试题分析试题形式具体地有以下四方面:1.给译文试加关联词,考查复句关系。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5题: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应当是A.既然……只有…… B.倘若……那么……C.只要……就…… D.宁可……也要……此题型1992年“三南”题中曾用过。处理此类题,首先要把题干文言复句的意思弄清楚,这就要看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本句之前是郭永指责太原帅征收超过朝廷规定标准之外的赋税供其“宴飨”享乐,之后是府里也不敢紧逼,中间题干句,应有对太原帅威胁的意味。第二步再用四选项的关联词逐个搭配,选取恰当的一项。只有 B 项表假设的关联词才恰当(题干句中的“脱”正是个表假设关系的连词)。  相似文献   

6.
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法知识短文《二重复句》第一道练习题为“辨析和区分一般复句和二重复句”,其第5小题是: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发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这样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册第212页对该道语法题作了这样的辨析: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发现,| 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这样的话,只要对报刊 (转折)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 (假设)《教师教学用书》的这一辨析,有两个问题值得商榷;一、“那是会经常遇到的”一句与前句的关系究竟是假设还是条件?二、“可是……经常遇到的”这一部分究属复句还是单句?本文就此提出质疑,以求教于专家和同行.一、是“假设”关系,还是条件关系?我们认为,“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会经常遇到的”应当是一个条件关系而非“假设”关系的复句.一般的语法教本书上都说到“只要……就”是条件关系,例如张志公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短文《复句》等,但对“只要……那么”表示什么关系则不见提及.又因为“那么”是常常跟“如果”配对使用而表示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类多重复句:前面是转折关系,后面是因果关系。对这一类复句的层次划分颇有争议。例89年高考中,就有一道关于这类句型的试题,该句是:“①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②但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③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④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⑤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⑥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大家都知道,这个复句①②之间该标明转折关系,②③之间该标明因果关系,问题是第一个层次该标在什么地方。从高考命题组所提供的参考答案看,该句的第一个层次应在②和③之间。  相似文献   

8.
①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转折)②但终于没有进学,|||(并列)③又不会营生;|(因果)④于是愈过愈穷,||(递进)⑤弄到将要讨饭了。这是初中语文第丘册144页上的一个例题分析。这个例句属于。虽然……但是……因此……”式多重复句。我们认为:把这类复句的第一层关系划成因果、第二层划成转折是值得商榷的。理由有二:第一,把第二层划成转折,不符合转折关系的实际情况。关于转折关系,很早就有语法学者提出这样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已经成为“热点”之一。从1992年开始考文言复句到现在,几乎年年有,而且形式多样化。为了便于备考复习,本文就近年来高考文言复句试题作一些分析,对应试复习谈一些认识。一、高考文言复句试题分析试题内容具体有以下四方面:1.通过给译文试加关联词语,考查复句关系。如1996年(全国)试卷文言文阅读中的一个题:文中“脱不获命,令有拔劾而归耳”这一复句,如果给它的译文用上关联词,应当是A既然……只有B.倘务,‘…那么C.只要……就……D.宁可……也要处理此类题,首先要把题干文…  相似文献   

10.
“他是北京人,而不是上海人。”这一复句各分句间的关系,究竟是并列,还是转折?这一问题曾使许多人争论不休。持“转折”观点的人说,两个分句使用的判断动词“是”和“不是”在意义上是相反的,因而,第二句不是顺着第一句意思说下来,而是来了一个转折;并且认为,其中有一个“而”字,就是明证,因为“而”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这种观点正确吗?不正确。原因有二:  相似文献   

11.
问答台     
能加“但”类词(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可是、然而、却等)的复句并不多,常见的有并列关系复句的一部分,假设关系复句的一部分,取舍关系复句的一部分。为什么这些复句可加“但”类词使关系转化呢?有两个原因:一是客观的,即这些复句本身具备这个转化条件;二是主观的,即由于人们表情达意的特殊需要。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作为信息反馈和导向作用的高考,无疑对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试对1978年以来的高考实验试题作点肤浅的分析。一、总体认识 1.几次转折:纵观1978-1991年这14年的实验试题,可以清楚地看到以下几次转折。第一,良好开端。作为恢复高考第一年的1978年,虽然没有专门的实验题,但第四题中的“双刀双掷开关”无疑拉开了实验考查的序幕。第二,新的突破。自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17题和北京试卷的第16题考查了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两卷的共同特点是增强了主观题的分量和作答的开放性,指示我们今后应该加强做文学鉴赏主观试题的能力。 怎样加强这种能力呢?首先让我们了解2002年全国试题和北京试题的考查点所在。 全国试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这道考查题抓住“折柳”一处,实际…  相似文献   

14.
部编初中语文第六册在一九七八年、一九七九年和一九八○年的三次印刷中,都对知识短文《多重复句》进行了修改,并且越改越好。本文打算就其中的几处改动,谈谈教学多重复句的两个问题。一、多重复句是否都可以首先“划分为两个分句”? 在谈到如何划分多重复句时,七八年本说:“第一步,首先要从总体上分析,把整个复句划分为两个分句,并弄清楚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这是第一个层次。”七九年本上说:“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找出统帅全句的结构关系,把整个复句划分为两个分句。这是第一个层次。”八○年本上说:“第一步,先从总体上分析,划出构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划定了广义转折关系复句的范畴,从广义的转折关系复句入手,通过对暨南大学“留学生中介语语料库”中转折复句的检索,分析、归纳了偏误的转折关系复句的类型,从三个平面分析讨论了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类型的复句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指导第二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6.
再谈“虽然……,但是……,所以……”这类复句的层次划分河南省卫辉市安都一中孟庆甫“虽然……,但是……,所以”这类复句第一层如何划分,《中学语文教学》曾接连登载文章,进行讨论。有主张“一刀切”的:“这类复句的第一层应该、也只能在表转折的地方划分。”(1...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国的高考试题,是应该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严肃性的。然而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一大题的第6小题,竟然出现了严重的错误,确实太使人感到遗憾了。(这道试题见第25、26页) 很显然,这道题是要考查考生分析多重复句的能力的。从教纲和教材的要求来看,这一考查无疑是正确的,而且题中所选用的材料——一个由6个分句组成的多重复句,也是很规范的。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就是出在供考生选择答案的四个选项上。这四个选项竟没有一  相似文献   

18.
湖南陶铸中学肖立新老师在5月份的来信中提出一个问题:初中语文第六册P250上“尽管你去,我还是去”的这一句子虽然用了“尽管……还”的关联词语,但不能算作转折关系复句。理由是:与初中语文第四册P126上的转折关系的定义不符。他建议:把原例句改成“尽管你...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从复句关系的角度设题已经成为“热点”之一。从1992年开始考文言复句到现在,几乎年年有,而且形式多样化。为了便于备考复习,本文就近年来高考文言复句试题作一些分析。高考文言复句试题分析试题形式具体地有以下四方面:1.假定给译文填写关联词,考查复句关系。例如1996年全国高考试  相似文献   

20.
探讨现代汉语语气词“罢了”的情态意义和作为话题标记“罢了”的用法。当语气词“罢了”出现在语篇中时,它不表达命题意义,只表达情态意义,其核心意义就是说话人持保守、谨慎的态度将某种客观事实或情况说小。语气词“罢了”还可从转折关系复句中的分句句末发展为话题标记,这与转折复句的话题——述题结构有关,也是汉语句末语气词与话题标记密切相关的又一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