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在高中历史新课程试验中同样遇到很多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形成了一组案例。我们仔细阅读了两三个案例,感觉很有价值。一是不唯书、不唯上。有“课标意识”,但又不“忠实执行”课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设计的确存在违背历史学习规律、不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大问题,既然是试验,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关键。等待决不是办法。二是在“用教科书”上下工夫。课程的“难、繁、新”,有课标的问题,也有教科书的问题。历史课程改革势必要更新课程内容。如果修订的课程标准比较理想,课程内容应该有更多的新知识。历史课程如果不能彻底摆脱传统的内容模式,就不可能体现时代性,也不可能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经验。“新”必然伴随“难”。北京市的教师积极学习新内容,解决“难、繁”,处理教科书就有了自己的办法,教学走出了创新之路。三是发挥集体的智慧,为了一节课讨论、争论,实实在在的试验新课程。我们知道,有很多地方的教研活动往往集中于高考研究。不是说高考不能研究,但教学是“本”,是教师职业的重心。教师的智慧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得到发挥;应试教学只能扼杀教师的教学兴趣。北京的案例附有他们的专家点评,这很值得提倡。编辑部也会加上自己的意见,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专家、教师参加评论。本刊对不同意见始终采取宽容的方针。  相似文献   

2.
1问题提出
  江苏省从2005年秋季开始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苏教版高中数学实验教材(单墫主编)在充分遵循新课改精神,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以新颖的视角、创新的手法对高中阶段的知识进行精心的设计、艺术化的“剪裁”和整合,体现了新课标中“以人为本”的这一核心的理念。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对新教材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新奇”转入“挑剔”,不唯上,不唯书,开始用自己的眼光重新审视教科书。苏教版高中数学实验教科书每页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地方除编者添加的少量说明、图形和数学家介绍外都还有不少的“空白处”。这些“空白处”编者的意图是什么?师生使用情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受到师生的重视?是否具有编者所期望的使用功能?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连云港市海州区的三所高中的部分师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师生对“空白处”的使用情况并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期为新课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好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超出一般,有个性,有“看点”,有新颖独到处,流于一般、四平八稳无所谓“好”课。“好课”应当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我以为可以借用陈云同志的“不唯书、不唯上”,再加一个“不唯课堂”这样“三个不唯”来确立。不唯书。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论和教科书上的现成定论。《马背上的小红军》课文题目经修改后叫作《倔强的小红军》。一位教师为此在自己的课即将结束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比较两个课题,看哪个更适合于眼前的这位小红军。”经过激烈的争论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课文说到底就是为了谁‘上马’,因为谁上…  相似文献   

4.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以求三维目标有机结合在一起。可是许多教师却走上了“用教材教”的极端,手捧刚刚出版的、崭新的“科学”教材,而不敢按照教材设计去教,唯恐被扣上“教教材”的帽子。尤其在一些公开课上,个别教师把专家学者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放在一边不用(仅仅用了新教材课本的课题而已),却非要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方设法改编教材、替换内容,用自己的观念、自己的标准重新设计教材,试图传达教材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殊不知几个从不搞教学研究的兼课教师,是很难能改编出比专家学者还要高明的教材的。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听课教师感到此内容是异于教科书的“花拳绣腿”,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相似文献   

5.
浅析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困惑和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三级课程”的试行,校本课程开发这个概念受到了我国课程理论界的关注,一部分学校也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学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意识和能力的问题。三级课程管理的推行,要求教师逐步改变“既定课程的实施者”的角色,用新的工作方式来完成新的课程任务,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参与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去。然而多年来,在课程标准、教科书统一的情况下,大量的教师没有机会、没有权利或没有能力针对自己的学生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应该教什么…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进入到“课堂”的时候,新课程实施才是真正开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推动着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往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通常是统一内容、统一教材教参、单一教学方法、统一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师多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丧失了独立性和创造性。然而,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学的多样性和变动性给教师提供了创造新的教学形式、增添新内容的空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学生也不再是装知识的“容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差异,重新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新课程实验从点到面的的推进显示出了新课程强大的生命力,课堂面貌发生着深层次的可喜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不仅是传统的教育者,还是新型教学关系中的学习者和研究者;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这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全方位的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阿纳什莫维利指出:“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造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本身的内心世界依然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他还是改头换面地使任何一种新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因此,如果教师不转型,任何改革都是无济于事的。  相似文献   

8.
看待"泰勒原理"的辩证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时下教育实践上唯“教科书”是瞻的现象颇为普遍。同时,教育理论界也有一个流行现象,即不少先锋论者谈到课程问题时,都免不了要对“泰勒原理”进行一番整体推翻式的批判,似乎不这样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革命性。归纳起来,这些批判集中在这样一点上,即认为教育目标本来是多维的,但“泰勒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课程价值观到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革,要求我们对教师角色、教材使用、学生知识的获取等都必须重新定位,下面结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教学,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教师新的职业内涵和历史重任。它需要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重新确定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一句话,它需要教师把自己变成一个“新教育者”,以成为这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狂潮的中流砥柱。怎样帮助教师实现向“新教育者”的转变?这是新课程  相似文献   

11.
“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应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了。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应当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四川省90余所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师进行了调查、讨论,发现教师们仍然习惯于“教”教科书,而不是用教科书教;教学方式陈旧,科学探究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化学实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学习评价的标准仍然是分数、名次和升学率;中考命题与课改不配套;等等。笔者就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对策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的基本凭借、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运用教材要改变“唯教科书”现象,辩证地看待历史、研读历史;教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4.
钱志芳 《考试周刊》2007,(20):64-65
新课程实施四年多来,许多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为明显的是“用教科书教”正在替代着传统的“教教科书”。但教师如何“用教科书教”,“如何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问题至今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已严重影响了课程改革深入推进。对此,笔  相似文献   

15.
陈江锋 《历史教学问题》2008,(5):106-107,37
长期以来,我们对历史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这种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显然不能适应历史教育改革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历史课程,把握课程理念,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学方式。以实现课程目标和贯彻教改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应该成为课程的建设者”。教材(主要指教科书)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如何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呢?我们的做法是:一、按“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思路重组教材《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教学中,课程被界定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学科或各门学科的综合”,这种课程被称为“文本课程”。这种观念到了绝大部分一线教师的工作中,课程又被进一步“神”化,一般的教师认为课程即教科书,而教科书就是“圣经”,教师只有去接受和“传递”它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个要求隐含着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课程)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相似文献   

19.
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与参与是推行新课程的前提,因为他们最终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走向。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逐步深入,新的课程体系存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南原来的重知识传授、重理论学习转变为重学生发展、理论实践相结合;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由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树立“以人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