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基于国家专利数据,依托专利合作与转让网络构建城市群创新超网络模型(UAI-HN),并运用该模型以中原城市群先进材料产业为对象分析揭示创新簇、创新元组、主体创新协同力与空间覆盖度、城市创新协同力与载体支撑力等协同创新机制特征。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关系集中化程度较低,创新主体协同水平不均衡,自发性技术合作较为活跃;企业及所属研究平台协作能力突出,校企协同机制较为成熟,而科研院所创新支撑力不强且协作水平不高;群内城市间的创新协作分工清晰,同群外城市的创新协同度较高;以大学和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中心的创新簇是中原城市群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研究建立一套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与结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结构耦合视角,采用系统耦合模型描述创新要素的动态结构匹配作用关系,测度城市创新协同度,直接刻画创新协同启动方与创新协同匹配方的内在二元性关系结构,构建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模型(UA-SIN).UA-SIN为有向网络,包括拓扑与赋边权,内协与外协网络等模型形态.进一步基于UA-SIN的城市中心性、聚集性和相关性等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城市创新协同能力(包括发起、匹配和中介能力)、城市创新协同集群和城市创新协同模式等网络结构特征.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UA-SIN能够在构筑区域经济循环体系、优化城市创新链分工、规划城市群创新平台布局、定位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领域与方向等方面,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优化提供决策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3.
解学梅 《科学学研究》2013,31(12):1907-1920
 基于对都市圈协同创新概念和特征的解析,阐述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涵与运行机制,构建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模型,剖析了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指出,协同创新效应模型是由创新主体协同、资源要素协同、协同方式和空间协同四个维度通过维度间的协同互动和维度内的耦合关联构成,以“协同效应”最大化为目标,以创新主体间的“协同关系”为纽带,将不同的创新主体纳入到都市圈协同创新网络中。研究指出,都市圈协同创新效应的产生取决于圈内创新要素的耦合及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协同链接所产生的“外溢效率”,依赖于圈内技术扩散、知识溢出和信任承诺机制的有效性和圈内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区域政府要进行制度创新和构建有效的协调机制,以提升整个区域以及企业的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是高技术产业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并表现出强大竞争力的经济学内在机制,也是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本文采用效用值法,结合高技术产业集群表现出的技术、人才、投资集聚效应以及协同效应和知识外溢效应,从技术创新与扩散能力、经济推动能力和社会促进能力三个方面对陕西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做出分析并提出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5.
对宁波地区的集群企业进行了调研,并分析了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企业信息化、资源与能力约束的现状。在产业集群原有产品协作的基础上,从增强集群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出发,提出了产业集群协作创新战略模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研究了资源共享、制度与机制、社会氛围、网络技术体系等多个层面的集群协作创新问题,并探讨了网格化协同创新支撑平台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系统协同效应的视角,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理论根源,构建了资源协同、制度协同、集聚协同和竞争与协作协同共同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体系,设计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机制模型框架,提出了实现协同效应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转变阶段,推动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效率,也是协调区域发展的关键.利用2014—2018年相关数据,采用DEA模型与Malmquist指数对于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及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了测算,研究表明,依据创新效率评价矩阵将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创新效率划分为3种类型,其中,开封、洛阳、南阳、安阳等19个城市为低综合效率、低全要素生产效率类型;许昌、漯河、新乡、邢台等8个城市为高综合效率、低全要素生产效率类型;阜阳、亳州、淮北等3个城市为低综合效率、高全要素生产效率类型.通过加强政府对创新研发的财力、人力资本和物力投入,加强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技术的合作和交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倾向性政策,丰富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评价体系等措施提高中原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高伟  缪协兴  吕涛  张磊 《科学学研究》2012,30(2):175-185
 面对当前跨国公司主宰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我国产业通过区际联动形成价值链协同创新,是实现产业升级均衡对接全球价值链体系的可行途径。将协同创新过程分为信息获取、学习吸收和应用三个阶段,基于四个假设构建了协同创新模型,从五个步骤解析了联动创新过程。模拟发现,技术的可分解性、联动主体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接受能力是影响协同创新效应的主要因素,联动主体的信息获取和接受能力与系统的创新效应存在正向关系,且接受能力的创新效应强于信息能力。政策启示在于,建立与国内外发达国家或区域的链接关系,与增强区域的接受能力,均可增强区际联动的协同创新效应,但是后者效应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9.
采用信息熵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城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构建了包括创新投入、创新转化和创新产出等维度的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进而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并计算熵权重,对城市群城市进行综合排序.研究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不均衡性特征,部分城市创新能力短板明显.从建立有效的城市群创新协同机制和完善城市群科技服务体系方面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产业知识基础为视角,以总部经济中心城市为区域划分依据,从理论上构建基于产业知识基础的总部经济区域创新体系。该区域创新体系以产业知识基础为创新资源、制度为外部因素、总部经济特性为内部禀赋,综合作用影响创新配置进而影响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类型。构建前向支撑型、后向支撑型和网络支撑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成都、上海、北京为典型总部经济中心城市进行区域创新体系构建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围绕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特征与影响因素两个关键研究问题,以专利文献这一重要技术信息数据源为基础,提出一套系统可行的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分析模型.研究发现,长江中游城市群技术创新合作网络整体呈现为省内合作关系强、省际合作较弱;区域内"中间人"较缺失,阻碍了知识信息资金等传播的效能,降低了合作意愿;地理邻近...  相似文献   

12.
徐圆  施永莉 《科研管理》2021,42(3):131-138
本文以11个城市群规划的颁布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从创新视角考察城市群的经济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群规划的实施对城市群的区域创新活动具有正向推动作用。(2)原先集群程度和一体化程度越高、内部技术水平越接近的城市群收益越大;相比较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和规模越小的城市在城市群规划实施后创新活动的增长更明显。(3)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城市群规划能够引导地方政府积极合作,打破物理边界,寻求区域创新合作,促进内部一体化程度加深。  相似文献   

13.
深入明晰集聚区内中小企业的技术转移持续动力机制,为其提升技术吸收与扩散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绩效提供参考。基于迂回生产理论,从生产结构迂回变动视角构建包含外部市场竞争、内在发展动力、区域战略协同、生产结构迂回变动、技术吸收、技术扩散和企业绩效等变量的模型,利用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411份有效问卷检验研究假设。结果表明:集聚区内中小企业的技术吸收与技术扩散显著影响企业绩效;生产结构的迂回性变动显著正向影响中小企业的技术吸收与技术扩散,并受到外部市场竞争、内在发展动力与区域战略协同3个因素的显著正向作用。因此,中小企业应该重视生产结构的迂回变动状态,增强技术吸收与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应变力,加强业务创新,从而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孙大明  原毅军  郭然 《科研管理》2022,43(5):154-163
    协同创新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协同创新系统中,由空间溢出视角出发,讨论了不同协同创新系统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理,进而以中国2003—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协同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水平,由此构建面板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各协同创新系统均对区域产业升级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学-政府-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影响系数更大;(2)基于空间溢出的创新要素流动和集聚是带动其他地区产业升级的重要因素,该溢出效应呈距离衰减特征;(3)协同创新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推动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环渤海和珠三角已形成都市圈效应,是空间溢出重要途径。本研究对于全面认识我国区域各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进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要素驱动、技术驱动和体系驱动下,协同创新会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进,形成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素驱动是技术驱动的基础,技术驱动源于要素驱动中创新要素的合理配置,技术驱动又成为支撑体系驱动的基础。利用哈肯模型,分2000-2010年和2011-2018年两个阶段,对珠三角城市群9个城市19年间协同创新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协同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由要素驱动转换为技术驱动,创新要素投入和创新效率成为驱动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深圳和广州在珠三角城市群协同创新过程中起重要引擎作用。  相似文献   

16.
研究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时空修复理论、演化经济地理理论,从时间修复、空间修复两个视角由宏、中、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关系展开理论构建及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非线性模型考察中心城市科技创新与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U型关系,进一步创新性的使用历史维度工具变量(中国历史官员量化数据、中国古代城市城墙数据)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展开内生性检验识别,再运用门槛效应、调节效应模型对中心城市科技创新的结构变化点作用机制进行探寻。研究发现:第一,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发展呈现U型作用,说明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的产业升级高级化与产业多样化发展起到先抑制再推动的作用关系,当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发展专利申请数量超过11 442项,会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第二,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及多样化的影响受到科学支出水平的约束限制,科学支出水平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对城市群产业高级化与多样化的边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8~2017年的数据,构建Super-SBM模型测度各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进而利用门槛面板模型,以环境规制和产业集聚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溢出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1)从效率值来看,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增长迅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性”严重,东部地区的效率值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2)从门槛结果来看,贸易对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溢出显著存在环境规制、产业集聚的“双门槛”效应;(3)从作用机制来看,环境规制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U”型关系,随着环境规制强度提高,溢出的“挤出效应”逐步转为“激励效应”,影响由负变正且作用逐渐增大;产业集聚下的贸易与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N”型关系,仅当产业集聚水平跨过第二门槛时,影响显著为正;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表现为显著的直接推动作用和间接门槛作用,产业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仅表现为间接门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段德忠  杨凡  胡璇 《科研管理》2020,41(6):90-97
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平台2001-2015年专利转移记录,本文对中国城市技术转移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对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2001-2015年,中国技术转移在城市尺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由多极格局向一超多强格局演进,长三角是中国技术转移最为活跃和频繁的区域;(2)空间计量分析发现技术转移服务于城市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突显,2001-2015年,中国城市技术经济发展路径经历了由集聚经济向扩散经济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