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作者对文中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价看,文章鞭挞的主要对象是共叔段与姜氏,而非郑庄公。章主旨之一,通过记述郑伯克段于鄢史事,鞭挞共叔段“少陵长”“淫破义”,批评庄公“失教”,宣扬“君义臣行,兄爱弟敬”的封建道德。主旨之二,通过郑庄公母子关系中的矛盾斗争及转化宣扬“母慈子孝”的伦理观念。此《春秋》《左传》之大义也。  相似文献   

2.
郑庄公与楚灵王是《左传》中作者着力描写的两位国君,对"礼",郑庄公一直用其规约着自己的行为,楚灵王则是与礼抗衡,这是由于他们二人所处的历史时期历史国度所属民族社会不同等方面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谭家健先生《〈谷梁传〉叙事比论》以记得事详便是优点,似乎记得事详就等于文学性强,这是偏见,文学性是由多种因素构成和影响的一个复杂的系统,绝不能仅仅以记得事详或写得字多为唯一判断标准.《春秋谷梁传》之宋楚泓之战、晋杀阳处父、楚屈完对齐桓公、柏举之战、殽之战之文学性明显优于《左传》之记载.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史传文学源远流长,在春秋末和战国时代就已产生,典型的代表作是《左传》、《战国策》。以后逐步向前发展,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壮观。本文将以这个嬗变过程为线索,以《左传》、《战国策》、《史记》三部著作为主要依据,探讨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问题。一人物形象的建立,时间空间是首要条件,它构成了人物活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舞台。《左传》属编年体史书,人物活动受时间的严格限制,虽然有些片断具有纪传体雏形,  相似文献   

5.
“长勺”和“长勺氏”先后出现于《春秋左传》。前者是鲁国的地名。鲁庄公十年曾败齐师于此,后者是复姓,是鲁定公四年传文所载周初分给鲁国的殷民六族中的一族。一些词书虽把它们列在同一词条之下,但分别作了不同的注释,没有勉强地把它们联系起来。《新词源》继承了这一优点,是可信的。但《古今地名大词典》根据《春秋汇纂》,说长勺是殷民长勺氏的住地,以后采用这一说的颇不乏人。尽管《春秋汇纂》引《路史》为据,但《路史》也没有提供什么材料,只是想当然而已。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古代有因居地而得姓氏的,《通志》所载东门、南宫,都是因居地得出的姓氏,但长勺氏是一群酒器工,以操作的手工业为姓氏,不因“长勺”得名;自然,长勺不是长勺氏的居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及许多古代散文选集节选的《秦晋被之战》,记述的是春秋六大战役之一。《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完整地记叙了这坊战争的全过程。有的选本说它的主题是“表现侵略战争必败”,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不错,文章通篇就是在写“秦必败”和为什么失败,然而,真正涉及战争性质的描写却没有。关于战争的起因,作者是这样写的:“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秦穆公拒绝了蹇叔的谏阻而冒然出师袭郑。晋国听到消息后,觉得有利可图,决定截击秦:“将  相似文献   

7.
李瑞 《职大学报》2009,(3):53-54
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郑庄公,周平王卿士,几乎成为春秋初年的霸主.但其人性格有阴暗一面,在内,对弟弟纵恶导叛,克段于鄢,把母亲囚禁城颖;在外,取温之麦,成周之禾,不朝天子.又与齐鲁之师攻占许国,戒饬守臣.  相似文献   

8.
程平山、周军二位先生根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晋、楚必阝之战,"晋师在敖、高阝之间",楚军"次于管以待之"的记载,认为敖即郑州小双桥遗址的阝敖地,推测管应在郑州市之西北郊一带。笔者认为这种论点不妥,有可商榷之处,《汉书·地理志》、《括地志》的说法应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9.
论《左传》战争篇章的人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期历史名著《左传》,在记叙春秋时期的战争时,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刻画历史人物形象,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左传》战争篇章可以称得起是早期军事文学作品。我国古代军事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与《左传》有着深刻的艺术渊源关系,人物描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左传》战争篇章的军事文学特质来研究它的人物描写成就,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南阳出土的彭伯壶铭可确知,两周之际有一个彭国。学者已经指出,《左传》哀公十七年记载之彭仲爽当来自考古揭示的南阳春秋彭氏家族墓地之家族。“申俘”即申国俘虏,彭仲爽很可能是申国与彭国交战或申国灭亡彭国时所俘。可能,亡国后之彭氏家族被迁往今南阳之申国。楚灭申国联合了彭氏家族,治理申县和对外扩张又得到彭氏家族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