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矗  刘雨薇 《科教文汇》2012,(6):171-174
"中国威胁论"自其"诞生"以来,一直都被西方反华势力作为遏制和诋毁中国的论调,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还有很广泛的市场。虽然中国一直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但是这并不能消退鼓吹"中国威胁论"的逆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在国际社会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威胁论"必然会伴随着中国的发展,所以我们要直面"中国威胁论",而不是要回避它。深入地去探究为什么西方会把中国的崛起作为一种威胁?这些把中国的崛起看成是威胁的论调是不是真的能站得住脚?只有找到其产生的根源,我们才能从容地去应对。本文旨在从社会心理学视角下探究"中国威胁论"产生的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找寻消除"中国威胁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吴瑕 《科教文汇》2012,(17):67-68,78
素质教育中,实践作为关键的一环,出现了一些将传统应试教育完全抛弃的极端现象。究其现象背后的根源,是"角度"把握褊狭(缺乏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和认识)和"适度"把握失当(缺乏适度的实施量)。因此,教育实践工作者应合理把握"角度"与"适度"问题,避免更多的极端现象发生,使素质教育实践告别极端,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同时通过对藏族学生性格特征及学习习惯的深入观察,首次提出"语言疲劳"的概念,认为语言疲劳现象是藏族学生在英语学习当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最大根源。针对"语言疲劳"现象,文章初步探索了如何通过激发藏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克服"语言疲劳"现象,进而消除由此而引发的藏族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为公众开辟了一个巨大的空间,既可以直抒心臆,也可以浇心头块垒,还可以表达公众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各种意见。尽管有人认为网络不能代表民意或只是少数人的民意,因为在[下还有不少中国人上不了网,但现在公认的看法是,网络民意是整个社会心理的一种突出反映。网络民意和网络暴民今天中国的言论、心声或民意有一种突出的表现,即暴力性,指的是鼓动暴力和粗口骂人以及人身攻击,而且出现了一种相当矛盾和相悖情况,即现实中与网络上社会心理的自相矛盾和相当的不一致。成都一位叫曾颖的作者发表于2002年的《桃花源祭》在2004年被江西…  相似文献   

5.
王娜 《科教文汇》2009,(32):56-56
"李约瑟问题"是学术界长期热议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出现近代科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哲学缺乏类似于西方哲学那样的思维向度与科学精神。故,探寻"李约瑟问题"的根源应从此处切入,才能更好地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寻求妥善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王江 《未来与发展》2011,(4):60-63,68
我国企业在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同时,企业劳动关系出现了体现在劳动报酬、劳动需求和劳动心理三个方面的"后危机现象"。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是劳动关系"后危机现象"产生的根源。为此,要构建包括利益共享观、工资共决制、激励方法、心理契约、三方协调五方面内容的应对策略,使后危机时代的劳动关系趋向和谐。  相似文献   

7.
关于网络信息生态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袁文秀  余恒鑫 《情报科学》2005,23(1):144-147
作者从生态学角度看待网络信息空间,分析了当前网络空间失衡现象和根源,并就如何解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科学思想史与现象学科学哲学的资源,区分了两种不同的自然科学范式:对象科学与现象科学,并用现象科学来阐释中国古代科学的统一性。欧洲近代科学属于对象科学,它用"对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对象存在论的客观概念与客观逻辑来表达事物的客观知识;中国古代科学属于现象科学,它用"现象"模型来解释自然世界,用奠基于现象存在论的现象概念与现象逻辑来表达事物的现象知识。通过对元气论、天人合一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给出统一的科学阐释,本文揭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形态的现象科学。  相似文献   

9.
从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指数、IPv4地址指数、网民指数、域名指数和网站指数五个维度衡量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并引入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量。测量结果表明,中国省域互联网发展水平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存在"数字鸿沟"问题,互联网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高度的相互依存关系。基于此,文章主张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并提高其应用水平,促进互联网快速健康发展,避免"数字鸿沟"与"经济鸿沟"之间出现恶性循环,以此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建强  郑唯 《科教文汇》2009,(5):216-2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众多网络事件的出现,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在我国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唤醒了中国人的公民意识。网民不再是暴民,而是社会议题的积极参与者;网民不再是“鸟合之众”,而是在舆论领袖带领下的群体;网民不再是孤军奋战,而和传统媒体“协同作战”。他们开始由分享向怀疑转变,由非主流向主流转变。虚拟的网络与现实的世界开始由分裂、冲突走向融合、和谐。  相似文献   

11.
罗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8):172-172,28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英语成绩不好、不想学根源在于学习英语的兴趣不高。对于职业中学而言,现象尤其突出,因而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关键。  相似文献   

12.
网络购物中的“柠檬”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蓬勃发展的网络购物在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购物方式的同时,也已经成为了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网络购物中存在的"柠檬"现象却严重干扰了网络市场的正常秩序,阻碍了网络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政府、社会、专业人士及交易双方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柳春  陈柳  唐津平 《大众科技》2011,(7):287-289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网络文化繁杂多变。网络所固有的特性使得网民参与以群体主体的形式出现,并且在参与中表现出"群体极化"现象。分析评价群体极化的影响,探索造成群体极化的原因,防范群体极化,采取综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时下"审丑"现象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如病毒般泛滥于受众面前。无论是电视、电影、网络,甚至是广告中都随处可见它的身影。本文通过对大众文化审丑现象的分析,提出这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力图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意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传统无线移动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存在移动无线网络数据交互量监测准确度差、数据监测经常出现数据断层现象。同时,传统无线移动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在移动数据多路交互检测中出现多路数据逻辑混乱现象。针对上述现象产生的根源,依托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统计技术,提出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系统设计方法。经过仿真实验测试证明,提出的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系统各项性能表象出色,满足无线移动感知网络性能监控领域日常应用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LTE时代,随着三大运营商4G网络纷纷商用,2014年成为了中国的"4G元年",一时间各运营商你方唱罢我登场,从"快人一步"到"更快更好"到"快上加快",4G运营的大戏正式拉开帷幕,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终于迈进了4G时代。LTE时代,无线网络将呈现几大特点:2G、3G和4G网络同时运行,网络厚度增加;室外宏站、室内小站、微站等形成立体覆盖网络,网络密度增加;多网协同和网络优化成为建设高性能LTE网络的关键。因此,运营商急需易操作、高效率、低成本、灵活度高的天线方案来满足逐渐增多的网络优化需求。但是,4G网络运营在初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传统机械下的天线无法满足LTE网络要求,如何把4G-LTE技术和WiFi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4G网络作为透明通道回传WiFi业务,从而既能提高4G网络的利用率,又可以降低WLAN网络部署的难度和成本费用是接下来需要研究探索的问题。紧紧围绕4G-LTE和WiFi技术的应用这一主题,对目前我国的4G-LTE和WiFi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并对未来4G技术组网规模化管理提供几条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一些男生选秀节目中,不断有"伪娘"出现,网络、媒体推波助澜,令这些"伪娘"们迅速蹿红,甚至有人说,中国进入了"伪娘"时代。殊不知,早在魏晋南北朝,中国已是"伪娘"遍地。  相似文献   

18.
刘茂斌 《科教文汇》2012,(17):203-204
18世纪以"盐商"为主体的新兴商人阶级在思想、文化方面对18世纪的中国起到里程碑式的影响。盐商的"从儒"现象客观上促进了18世纪中国社会"官、商、儒"的联系、拉近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距离,导致社会"贾而好儒、儒而尚贾"风气的繁荣。本文将从"贾而好儒"的角度为切入点,从教育和文化活动两方面剖析18世纪扬州盐商的"从儒"现象。  相似文献   

19.
霍苗  邹雷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6):163-163,11
通过对某高校"网络一族"的生存状况调查的结果分析,指出了"网络成瘾"的危害,深刻剖析了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网络成瘾"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大数据时代以及人人皆网民的大环境下,探讨一些网民通过网络发表具有攻击性、侮辱性言辞,通过人肉搜索揭露当事者的隐私,为未加证实的信息恣意进行道德评判,形成了网络暴力这一特有的现象,对正常的社会心理带来冲击,形成了现代网络伦理冲击,必须聚焦网络暴力产生根源。化解网络暴力必须从道德建设、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入手,全方位多层次解决社会心理问题,奠定网络清朗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