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秘的青海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  相似文献   

2.
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  相似文献   

3.
赵来合 《考试周刊》2009,(31):57-57
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也不同,小学生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呈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就是雕琢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的。我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永远99分     
有位工艺美术大师,成就斐然。入行45年了,他说自己在雕琢着玉石,玉石也同时在雕琢着他。45年前,他刚到玉雕厂工作,看到好几位玉雕师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在打磨玉石,他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  相似文献   

5.
"理",从玉,治玉也。"治玉"指将玉石雕琢成玉器。由于玉石的纹理最为细密,故治玉需要下精细琢磨的工夫。雕琢者既要切实把握玉石的纹理,又须富有创意地构思所塑造的形象,兼以精湛的技术和细心的品质等,只有这些因素的完美结合,才能使玉石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6.
你一生中会遇到过一个好老师吗?他是否把你视作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用智慧把你打磨得璀璨发亮?如果你有幸遇到了这样一位老师,那么你在生活中就不会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7.
君子如玉     
<正>"玉不琢,不成器"的字面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它就不能成为一件精美的玉器,它只是一块普通的玉石。这段话出自《三字经》,后面接的是"人不学,不知义"。《三字经》是我国著名的蒙学教材,古代的小朋友就是读着这本书长大的。书里好多句子是从经典当中摘录或提炼出来的,"玉不琢,不成器"就出于《礼记》的《学记》。为什么用玉来做比喻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高年级是形成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重要阶段。课程实施直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由此可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品德课程中的重中之重。占人有“品德如玉”之说,如果把学生的品德比作一块天然的玉石,那么,笔者认为.教师在雕琢这块玉时应经历如下过程:  相似文献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三字经》里的一句话。意思是:再好的玉石,如果不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也不会成为出众的玉器。  相似文献   

10.
教师的职业是伟大的,人们喜欢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形容教师的工作,原因就在于,教师传播的不只是知识,同时也在洗涤人们的心灵。初中学生正是性格形成期,此时就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我们教师可以用自己的双手精心雕琢,才能让他们成为一块块的宝石,而我们雕琢的方法不是只传播知识,而且还要注重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心里的宝玉     
一位想要学习玉石鉴定的青年,不远千里去找一个老玉石家学习玉石鉴定。他见到老师傅,说明了自己的志向,希望有一天能像老师傅一样,成为玉石专家。老师傅随手拿一块玉给他,叫他捏紧,然后开始给他讲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夏商周开始讲,却一句也没有提到玉。第二天他去上课,老师傅仍然随手交给他一块玉,叫他捏紧,又继续讲中国历史,一句也不提玉的事。就这样,每天老师傅都叫他捏紧一块玉,光是中国历史就讲了几  相似文献   

12.
学生是沙滩上奇异的贝壳,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是深山里的玉石,老师要善于雕琢;学生是沙粒中的金子,老师要善于掏洗。  相似文献   

13.
由于玉石所具备的质坚、润泽、美观等特点,玉石被雕琢成为各种器物。在我国古代,结合不同玉器的形制特征,玉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和装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石冬梅 《教学随笔》2013,(18):89+169
修改是使文章渐趋精美,写作能力日渐提高的有效途径。离开了修改,作文犹如未经雕琢的玉石,终究难成佳品。离开了修改,写作能力的提高也难以实现。长期进行这种作文修改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而且减轻语文教师工作量。  相似文献   

15.
“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孩子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其品德、人格的塑造应始于幼年。当今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殷殷之情,无处不见:买钢琴、学英语、学画画……家长无不希望孩子成才。然而,孩子们自私、任性、骄娇二气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却比比皆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倒挂现象?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  相似文献   

16.
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出现大量玉石人像,雕琢成巫觋事神的形象,既是巫觋作法的法器,是其通神的工具,又是巫觋至高无上的权利和身份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有些家长听信民间流传的玉石能保平安的说法,爱给孩子在脖子上挂一块玉石。殊不知,这样做反而难保平安。我们发现,有的家长给孩子佩戴玉石的绳子太长,孩子能把玉石放在嘴里咬玩。如把玉石咬碎吞咽下肚,必酿大祸。有的家长怕孩子丢失玉石,给玉石系上很  相似文献   

18.
翡翠自大量融入中原玉石文化之中以后,不仅沿袭了玉石文化中造型题材、纹饰设计等的传统,也将翡翠自身的特质融入了这一领域。认真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在造型艺术的各个领域,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保持基本的造型形式不变的艺术种类,除了玉石雕刻这一块之外,难有与之比肩者。本着为翡翠设计教学的理念构建着想,翡翠做为玉石家族的成员,其囿于传统路线的设计、雕刻理念的原因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19.
审人之美     
有一次,马未都到一位酷爱收藏的朋友家中做客。闲聊中,这位朋友拿出一块和田黄玉石给马未都鉴赏,并很遗憾地说道:“这块玉石,要不是一端有裂纹,另一端有些杂质的话,就是上乘之物了。”马未都仔细端详了_一番,说:“这块玉石的中间段非常完美啊,可是你却不在意,偏偏在意两端的那些瑕疵,怎么能不遗憾呢?只要你把玉石的两端截去,只留中间这一段,不就是一块上好的玉石了吗?  相似文献   

20.
有个雕刻师好不容易弄到一块玉石原料。稍一加工,玉石润泽的色质便露了出来。雕刻师大喜,继续加工,不曾想料子中竟然出现了一道黑筋。看着这块带有缺憾的玉石,雕刻师大失所望,摇头叹息之后便把它弃置一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