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广播电视报,顾名思义,当然与广播电砚有关。有了广播电视,才有广播电视报;有了广播电视的迅速发展,才有广播电视报的兴旺。《广东电砚周报》更是在80年代初,广东电视事业蓬勃发展之时,于1982年6月应运而生的。当时全省独此一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独此一家电视报──《广东电视周报》。刚刚摆脱“文革”阴影的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电视台的忠实观众和电视报的忠实读者,周报发行量节节上升,《广东电视报》发行量最高时曾达238万份。但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呈直线上升。有高潮就有低谷。后来的事态发展,现在想…  相似文献   

2.
荆婵 《青年记者》2008,(12):112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边缘媒体,在晚报都市报的挤压下,已经走得步履蹒跚.很多人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意义产生了质疑,认为它最终将淡出历史舞台.事实上,广播电视报不仅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我们也可以肯定地说,只要广播电视存在一天,广播电视报就有其生存的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广播电视报重新走近百姓,走人家庭.下面我们就从石家庄广播电视报<声屏之友>的改版成功来分析一下广播电视报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怀化广播电视报>创刊于1993年,它16年的办报历程可以说是整个中国广播电视报刊发展的一个缩影.创刊之初,中国的广播电视报因其独特的办报形式以及资源优势,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  相似文献   

4.
国内报业竞争日趋激烈,广播电视报作为一种生活娱乐类周报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如何在报刊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在报刊丛林中脱颖而出,是广播电视报及周报从业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理性认识周报特性,发掘周报自身优势,在报道方式上扬长避短,采用专题式组稿,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报是一张专业性很强的周报,由于在新闻题材的选择和容量上,它不具备电台、电视台和日报、晚报那样的时空条件,所以广播电视报在时效上是“短腿”。因而,广播电视报更多的是从刊发广播影视  相似文献   

6.
在国外,一般只有导视类的杂志,比如美国的<电视指南>、德国的<图像与广播>等,很少有导视类的报纸.而在中国,共有340多家广播电视报.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广播电视报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一条冲出“重围”的路,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广播电视报的现状与问题(1)广播电视报固有优势逐渐减弱,受众群体日益萎缩。随着20世纪90年代生活服务类报刊的兴起、电视遥控器的普及、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等新情况的出现,观众对节目表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观众可选择媒介的多样化,导致全国广播电视报的受众数量一年不如一年。(2)广播电视报内容单一雷同、缺乏个性特色,无法满足读者需要。虽然很多广播电视报不断改版、扩版,版面增至24版到40版之间,有些还出版副刊或特刊,但周报的性质限制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节目预告不再是广电报垄断的"稀缺性资源",曾定位为广播电视的延伸与扩展平台的广播电视报,从上世纪90年代的巅峰状态走入低谷,地方广电报在读者规模、财政收入方面出现了普遍性滑坡。调整内容、读者构成及提供服务的方式,自然成为广电报的集体抉择。 2005年10月,《杭州广播电视报》进行了改版的初步尝试;一年不到,它又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央视索福瑞读者研究的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杭州广播电视报》的平均阅读率位居杭州各类周报  相似文献   

9.
王献 《视听界》2006,(2):85-86
广播电视报是一张依托电视媒体成长起来的市民报,历来就是一张进入家庭的大众报纸,是一张工具报。但是,随着人们收视习惯的改变,电视报渐渐失去了以往“看电视必需品”的地位;同时,随着报纸市场的迅速发展,靠单一的“电视预告”功能,已经很难维持广播电视报的良性运转,开拓服务于家庭的其他功能已是广播电视报的当务之急。一、功能要有独特性抛开“广播电视”不说,就作为一张周报(周刊),在成熟的媒体市场中,其类型大致可以归纳成六类:一类以时事新闻为主;第二类以娱乐为主;第三类为生活潮流类,内容多为本地和国际流行的时尚;第四类为美容时…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第一家电视报《电视周报》(即《中国电视报)的前身),在电视事业蓬勃发展的大气候下应运而生。随之,各地广播电视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目前全国已有广播电视报140多家,实际上已形成中央、省和地区市级“三级办报”的格局。据1990年的统计,其中期发行量超过百万份的就有《中国电视报》、上海《每周广播电视》等lo家。目前全国广播电视报的期总发行量约4500多万份。仅从这一数  相似文献   

11.
以"视听向导"角色进入新闻界的广播电视报,曾有着发行大户的辉煌时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卫星电视出现、有线电视普及,受众对广播电视报的激情已冷落下来。开发广播电视报的报纸属性,借鉴其它报纸的经验,是众多广播电视报着力发掘的新的生长点。许多广播电视报在探索过程中,在一版安排上都注意到周报与日报的区别,不追求时效性,只注重时宜性,以来访新闻性专稿来增强竞争力度;在其它版面安排上,都讲究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都讲究可读性.但在内容的选择渠道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游离广播电视,强化广播电视报的一…  相似文献   

12.
韦泱 《档案与史学》2005,(7):47-48,F003
老牌杂志<银行周报> 几年前,曾在旧书店偶然淘得三册<银行周报>,十六开本,刊名四字以隶书题写,套红印刷,十分醒目.均为民国三十八年出刊,第一五八四、一五八五两期为合刊,是"票据抵用问题专号".嗣后,又在另一旧书摊见到一迭同一杂志,计八册,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零年.我一边购下这摞杂志,一边想:民国年间的金融类的报刊,大都出版至四九年解放前夕,而这份<银行周报>建国后仍在出刊,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  相似文献   

13.
贺燕 《青年记者》2006,(22):60-61
广播电视报作为周报,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多做章,因此深度报道是广播电视报欲在媒体大战中争先的制胜法宝。近几年来,潍坊广播电视报虽经几次改版,但是一直立足于把深度报道作为自己的强项来抓。在报业竞争中,如果把握住了“新”、“活”、“变”、“近”、“准”这五个准星,那么深度报道这枚利器将无坚不摧,无往不利。  相似文献   

14.
<语言文字周报>的前身是<汉语拼音小报>,是在吴玉章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下于1959年创刊的.2001年,<汉语拼音小报>更名为<语言文字周报>.  相似文献   

15.
一、非新闻周刊特性对广播电视报消息写作的制约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作为非新闻性的周报——广播电视报新闻消息的写作与发表是相当难的。论抢时效,它干不过日报、电台、广播电视报周刊特性,使其失去了“抢新闻”的先机,另外广播电视报的专业性使其报道的题材范围大受限制。广播电视战线究竟能有多少新闻?可报道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了。虽然扩版以后,增强了新闻性,如辽宁广播电视报还开辟了固定的带评论性质的侃谈栏目《“老”字号茶座》,使报纸的新闻个性更为鲜明。  相似文献   

16.
较其他各种类型的报纸来看,广播电视报信息不少,新闻不多。作为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这份报纸必须与广播电视的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广播电视报的消息天生就存在某种局限性。广播电视报消息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广播电视报的自身属性所致。广播电视报是周报,在新闻时效上无法与日报和晚报竞争,每周一期使报纸的新闻(时效)属性大大弱化。二是采编人员的认识问题。有的记者认为写消息是小菜一碟,显示不出作者的水平,成不了气候,只有写明星的专访、大通讯、大特写,才能显示水平,才…  相似文献   

17.
巴全东 《传媒》2008,(12):44-47
城市平面媒体在经历晚报、都市报现象之后,周报现象引起了传媒业界的关注。作为占有城市周报半壁江山的广播电视报如何在众多媒体的挤压中,以其一贯的服务性、愉悦性,保持对百姓生活天然的亲和力?在传媒市场变化和受众需求转变的大环境下,如何改造求变,赶上或领跑于受众阅读需求的转变?笔者从媒体市场的分析人手,对城市广播电视报的传统认识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丁俊霞 《新闻世界》2010,(11):54-55
广播电视报作为周报,无法在新闻时效性上多做文章,因此深度报道在地方城市广播电视报被广泛应用。在报业竞争中,如果广电报在深度报道上把握好精选题材、注重策划、创新写作这几个方面,那么深度报道将成为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吸引读者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9.
广电报是以周报的形式出现.以广播、电视为报道主体,是一份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性报纸。声、屏、报作为三种不同形式的传播手段,又有着各自的传播规律和传播特点。三者的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尽量达到三位一体的立体式传播效果。就是广播电视报在报业市场上的最大优势。然而,广播电视报在目前的报业市场上并无优势可言。为什么会这样?笔  相似文献   

20.
广播电视报作为一个相对专业的周报,它是一份紧贴广播电视节目的集新闻、生活、健康、娱乐、休闲等于一体的报纸。在现代各类传媒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市场需求,提高发行量,各家广播电视报都纷纷采取措施,进一步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并逐步扩大新闻容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广播电视报不是党报党刊,但由于它贴近实际,贴近百姓,关注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所以,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克拉玛依广播电视报》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一、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