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是防止因小失大——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只有抓住那些有利于理解文本重点难点的生成资源,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课堂要着重利用文本重点难点的生成资源,过滤掉非文本重点难点的生成资源,免得全班学生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例如教学《早》,如有学生提出“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什么意思?书屋东墙正中挂了一幅画,那画上为什么要画一只梅花鹿?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上过滤掉.二是防止因“少”失“多”——抓了一个,丢了一群。同一个年级、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所处的时…  相似文献   

2.
教师在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时要学会取舍,防止两种不良倾向:(1)防止因小失大。教师要善于利用文本重点难点的生成资源,过滤掉非文本重点难点的生成资源,免得全班学生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休,浪费教学时间。例如:在教学《早》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三味书屋”中的“三味”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实验区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在课堂上只要是与文本内容有关的生成,教师往往十分关注,都会抓住这些生成点大做文章,由此引发开来,进行对话交流,从而完成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说;课堂上重视与文本有关的生成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正如新课标所说:“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引导学生深入地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祝福》课堂教学实践为例,以“为什么要讲述祥林嫂的故事?”为主问题,基于课堂上学生即时生成的对文本的理解,通过重建教学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将课堂上突然出现的学生错误回答、质疑追问等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驱动学生与文本形成有效对话,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深处进行思考,从而把握人物命运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最终帮助学生寻找到作品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知识。“生成”能力。它启示我们,在努力开发教育内外部资源的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有用信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生成”为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转化是由外在文本的“文”向学生内在的“意”的转化过程,是把规范的、精美的文本语言转化生成为学生内在语言的过程。语文教学只有实现外在的文本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学生语言,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实现文本语言与学生语言转化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一、情境对话:促进语言理解相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表达语言的方式也会不同。在对话中理解,在理解中表达,情境对话为创造多元理解、多元表达的个性课堂提供了舞台。  相似文献   

7.
王建生 《江苏教育》2007,(18):28-30
“生成性”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显著特征,也是现代课堂的迫切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沐浴下,我们的课堂互动了、生成了,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课堂的互动生成与教学效率的提高、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和谐发展并不能简单地画上等号。“互动生成”——我们该怎样把握?下面我想结合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九加几”一课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8.
李静 《现代教学》2006,(1):76-77
在“新基础教育”的几年实验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已不再被动,课堂呈现出“活”的状态。面对“活”起来的课堂,作为教师应怎样有效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构建动态教学课堂,成为教学过程资源生成的“激发者”“重组者”“推进者”?我用以下“案例+反思”的形式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9.
古诗教学先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然后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程式化。课标指出“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诗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老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0.
随着对话理论的引入,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已经由师生之间的知识上的差异变成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上的障碍,学生获得了与文本对话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是扮演阅读教学促进者的角色。那么,如何点击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键”,让课堂顺势延展出精彩与美丽呢?  相似文献   

11.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课堂上,要时刻关注动态的学情,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才能让"生成"精彩不断。课后,教师仍然要根据学情,反思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方能不断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根据学生的学情需要确立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课堂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施茂枝  郑婷 《云南教育》2002,(10):34-35
一、以图导入,引发悬念出示课文插图。以“大家从图上看到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为话题,引导学生谈话,之后,告诉学生,图上画的是一老一小两只麻雀。小麻雀为什么会掉到地上?面对两只小小的麻雀,狗为什么向后退去?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一要真实,二要具体”。课始安排看图说话环节,旨在暗示学生表达要真实。学生说得粗浅、简单在所难免,说不好,则营造了“悱愤”之境,为下面更好地领悟课文描写的细节埋下伏笔。在说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两个问题,意在引发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初读感知,鼓励质疑学生初读课文,…  相似文献   

13.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要有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上要充满“语文味”,那执教者在引领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就必须要注意对文本的细细品读,即“文本品读”。何谓“文本品读”?笔者认为,“文本品读”就是要求执教者引领学生对文本重点之处进行反复推敲,对文本的重要语段进行潜心会读,对文本细节之处进行品词析句。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所说:“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味’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对关键词句理解后的朗读里,即文本品读里。”那“文本品读”品读什么?又应该如何品读?品读中还应注意什么?笔者就小学高段语文的有关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文本品读”教学策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要注重阅读主体的有效生成,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科学地解读文本,形成最佳的生成呢?我认为阅读教学中精当的文本细读能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相似文献   

15.
10年前我刚走上讲台时,每次上课前,我都非常认真地写好教案,上课时严格地执行,不敢有一点偏差,课堂总是要按预先设计的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真有点“拉学生入圈套”的感觉。后来,由于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不敢引导,即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部分达不到课程要求,我仍按照学生的思路完成课堂教学,强调所谓的“生成”。现在想,这就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相似文献   

16.
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后。“对话”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然而。从教学现状看,课堂“对话”中出现几种不良的倾向:为求生成,淡化文本价值;追求形式,弱化文本内容;盲目拓展,虚化文本意蕴。很多对话是空对空的无效对话,就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试就课堂“有效对话”要立足文本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朱大海 《广西教育》2013,(17):16-16
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具有随机性以及不可预见性,是课堂上临场生成的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开发这种动态资源,合理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富有趣味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生成性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语文课堂,很重视学生的对文本的自我体验、自我理解。但有些课堂上将“独特体验”理解成不顾作品的意义而随心所欲地“自由理解”。这“独特体验”的基础是否离开了“文本价值”?是否抛弃了作者的本意?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样的教学建议,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其演绎为:“你最喜欢哪个句子?画下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最喜欢哪个段落就读哪个段落,谈谈你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随着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课堂上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着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思路能否顺利地实施,课堂提问是一个关键。但如何去设计提问呢?许多教师经常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在课堂上动辄就问,一连串没有价值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教师的提问应该“巧”而“精”,应随机应变地提问,要问知识点、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