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佟昱 《中国收藏》2020,(5):108-112
崇祯通宝背满文钱并不算少见,但由于其面文为象征明朝统治的崇祯年号,而钱背为代表清朝统治的满文“宝源”二字,也有人释读为“宝云”。矛盾的两面融于一钱,难于解释。加之官方史料又只字未提,所以在泉界引起了不少的争议。  相似文献   

2.
雷生安 《收藏》2006,(4):99-99
清代咸丰元宝镇库木质呈样钱,原为河北省保定地区民间传世品,笔者于1986年在北京收藏。此钱样为黄杨木质,直径13.2厘米,内穿1.8厘米,重114克,正面楷书“咸丰元宝”四字,背穿左右为满文“宝泉”二字,穿上下为“镇库”二字。木质细腻,色泽红润,雕刻精湛,刀迹清晰可见;钱文书法精美,劲瘦刚健,具有周容斋太史所书钱文的风貌。此木样与华光普主编《中国古钱目录》中所载“咸丰元宝宝泉局镇库钱”字体风格一致,只是木样外缘较宽。  相似文献   

3.
三体钱欣赏     
张业 《收藏》2006,(6):100-101
所谓三体钱,即一种铸币其钱文采用三种或三种以上的书体。比如,《南唐史》说:“元宗铸唐国通宝,有篆隶真三体。”又,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太宗即位……亲书淳化元宝三体字以铸钱。”《古化杂咏》:“北宋唯淳化与至道钱各三体文”,“元丰、元符、绍圣、圣宋诸钱……易真行草而为篆隶行或篆真行耳”。  相似文献   

4.
叶伟奇 《收藏》2009,(4):121-121
笔者藏有一枚“乾隆通宝”宝福局小平钱,其铜质精良,直径24.50毫米、重3.86克(见图)。正面“乾隆通宝”中的“通”字为方头单点通,文字清晰,背面穿左右为满文“宝福”,字体较长。钱体呈青白色,一般人多称其为白铜钱。最近,笔者翻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在“钱法志”条目下见到一段记载:“乾隆五年,开福建鼓铸局。”“开局于省城,设炉八座,钱幕满文‘宝福’二字。每年二十四卯,铸青钱四万八千五百三十三串三百有奇。”可见,此枚乾隆宝福局铸钱应称为“青钱”。  相似文献   

5.
许杰 《收藏界》2010,(3):83-83
“泰和重宝”为金章宋完颜璟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始铸之当十大钱。此种钱铜质优良,体态浑厚,制作精美。钱文“秦和重宝”四字为玉筋篆,直读,由金代书法大家党怀英亲笔所书,字体精纯典雅,美不胜收。  相似文献   

6.
汪运渠  张振龙 《收藏》2001,(1):55-55
南唐开元通宝,为五代南唐李瑕时所铸,徐铉篆币文。陶岳《货泉录》载:“韩熙载上疏,请以铁为钱,其钱之大小一如唐开元通宝,文亦如之,徐铉篆其文”。今仅见铜钱。徐铉所篆币文,婉转流丽,清秀古雅,文质彬彬,与秦刻石浑穆之气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7.
叶伟奇 《收藏》2008,(12):123-123
数年前,笔者从福州市花鸟市场地摊上觅得一枚奇特的“光绪通宝”圆形方孔钱。此钱为铅质,直径22.50毫米,穿径4毫米,厚1.8毫米,重4.95克。其面文对读,背穿左右分别为满文“宝福”二字。文字朴拙,铸造粗糙,穿口呈不规则的圆形。通体灰黑色,间有土锈(见图)。“光绪通宝”为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淮在位期间(1875-1908年)铸造的年号钱。所见有红铜、黄铜、白铜质地者,唯独不见有铅质钱。  相似文献   

8.
1941年5月在中国泉币学会第36次会议上,罗伯昭出示了一枚“建国通宝”小平钱,篆体。同年7月,《泉币》第7期发表了罗伯昭的一篇《建国通宝钱考》。文中说:“然而北宋却无建国纪元,寻悟建国之义,岂取建中靖国首尾二字。”罗伯昭推测:“北宋钱自天圣起,率真篆成对,真书建国或有之。”果然不出所料,真书建国早年郑家  相似文献   

9.
王欢  王立群 《收藏界》2010,(4):92-93
康熙在位60年,“康熙通宝”钱的铸量很多,只有背满文宝泉、宝源及背满汉文纪局钱。  相似文献   

10.
陈桥 《收藏》2016,(11):48-48
直百五铢背“为”钱(见图),广穿厚肉,上下右左顺读,面背皆有内郭。正面钱文“五铢”二字略显瘦长,“直百”二字则稍宽肥;钱背所镌“为”字在穿口左侧。据说钱文为诸葛亮所书。是钱为青铜质地,直径28毫米,重7.8克。整个钱体布满硬锈,是典型的出土之物。  相似文献   

11.
王志荣 《收藏界》2012,(2):69-69
此钱为宋孝宗赵昚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铸。面谈一谈 真、篆二体,钱文四字旋读。楷书钱为孝宗御书,铜钱仅见折二对钱。  相似文献   

12.
清代满族人执掌政权,但汉族人口众多,为了更好地体现“满汉一家”,故将最早行用的满文“天命通宝”、“天聪通宝”废止,改用面汉文纪年,背汉文纪值,满文记铸地的满汉文二体钱,体现了当朝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并一直延续至清末皇帝宣统。咸丰年间的铸币是继王莽行宝货制之后的又一币制非常混乱的时期。此时鸦  相似文献   

13.
刘珅 《收藏》2006,(4):105-105
笔者集有一枚银质刻制压胜钱,此钱一般用于佩戴,装饰之用,重15克,直径2.8厘米,方穿,薄片。正面钱文“民国万岁”4字,字的四周为缠枝牡丹图案,珍珠地纹;背面有“五权宪法”4字,文字周围刻有花卉图饰。  相似文献   

14.
星官钱,是宋元时期流行的一种生肖吉祥钱。这种钱币铸有“本命元神”星官图像,钱背铸有十二生肖属相,民间按其各人生辰所属,取而带之,以求平安吉祥。去年,笔者获得1枚九叠篆星官吉祥钱,其图文却是另一番情况。钱面铸九叠  相似文献   

15.
袁水清 《收藏》2007,(11):116-117
古代面值最大的金属铸币——国宝金匮直万 国宝金匮直万为王莽铸币之一,其造型秉承了莽钱一贯的别致风格,钱体上半部为一方孔圆钱.篆书“国宝金匮”四字,下半部呈方形,篆书“直万”二字。其铸造精良,文字劲秀。此钱是王莽时期的货币昔日已成定社论,  相似文献   

16.
马树启 《收藏》2006,(9):88-88
2000年3月的一天,我的朋友在郑州古玩市场收集到一枚罕见的朱雀白虎纹“大泉”钱,正面上方篆书“大”字,下方篆书“泉”字,“泉”字向右横倒书写,左右两边分别是高浮雕“白虎”“朱雀”图案,背平素无廊,内穿特大。  相似文献   

17.
王泰初 《收藏》2007,(6):149-149
北魏所铸“太和五铢”钱文中之“太”字,与我名字中的“泰”同音,故早年就将其钱列为寻觅目标之一。然北魏“太和五铢”钱难觅之程度在陕西不亚于王莽泉布。偶有泉友从旧都洛阳来陕,所携“太和五铢”钱由于真伪难辨,未敢贸然购藏。  相似文献   

18.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及右而左直读。背文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际克苏、叶尔羌、  相似文献   

19.
程正航 《收藏》2010,(9):143-143
天命汗钱属于女真族的第一代货币,其钱文为老满文,由于铸期短,铸量少,故此钱历来为藏家所看重,难得之物。如今笔者有幸集得一枚有异于常品的天命汗钱,愿撰写此文与同好共赏。  相似文献   

20.
李训刚 《收藏界》2013,(4):67-67
这枚"光绪元宝"北洋库平一两重36.73克,钱面:珠圈内汉文"光绪元宝",圈外上环满文四字,下环"库平壹两",左右分别为"北"、"洋"二字,字上一星点。钱背为中心蟠龙图,上下环英文,左为阿拉伯数字33,左右下侧各一圆点星。背景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北洋银元局试铸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库平壹两"、"光绪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