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正统(空白期)青花鱼藻纹大罐器物特征:明正统(空白期)瓷器画工一般较草率,粗犷有余,细腻不足。而这件青花鱼藻纹大罐上的画面不仅分为5个层次,而且画工非常精细,其第一层画为锦格纹,第二层为缠枝莲,第三层是鱼藻,第四层蕉  相似文献   

2.
宋捷 《收藏》2009,(7):122-124
博局纹俗称规矩纹,西方学者也称“T、L、V”纹。这种纹饰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六博戏。六博戏又简称为博、六簿、陆博,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具有完整规则和道具的棋类游戏。  相似文献   

3.
正花卉在瓷器装饰中多有运用,如南朝时佛教盛行,莲纹风靡;隋唐时期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西域风格的花卉纹出现在瓷器上;宋金磁州窑、定窑、耀州窑、吉州窑等以绘画、印花、刻划等各种技法表现出各式各样的花卉纹。到了元、明时期,花卉纹饰更为丰富。在桂林博物馆所藏200多件明代青花梅瓶中,以花卉纹饰为主题的共有19件,可分为缠枝纹、折枝纹和庭园小景三大类。  相似文献   

4.
藏鉴有约     
《收藏界》2013,(4):140-140
草叶纹铭文铜镜 蟾蜍形钮,钮座外围绕方格铭文带,铭文逆时针读,各边有铭文二字,共八个字:“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每乳左右各有一对称连叠草叶纹。镜缘饰内向十六连弧纹。纹饰精美、锈色自然。年份为汉。  相似文献   

5.
王志军 《收藏》2013,(8):94-98
绞胎瓷器让我心仪已久,更多的原因是朋友在1992年时花了100元钱在北京后海小花园花鸟鱼虫市场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盘和一个陶罐。洗干净让我欣赏时,我发现以60元买的青花缠枝莲纹盘是当年景德镇烧制的仿宣德青花瓷器;花40元买的陶罐身上的纹饰似瘿子木般行云流水,通体施透明釉,积釉处闪黄绿色。找出《中国陶瓷史》逐章比对器型,发现是唐代晚期烧制的绞胎瓷罐。如此的收藏机遇令人神往,  相似文献   

6.
"鱼"与"余"同音,寓"富贵有余"、"连年有余"之意。从陶瓷发展史来看,鱼纹几乎是每个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装饰图案,如莲池游鱼、水波游鱼、水藻游鱼等。元代磁州窑已有鱼藻纹,到了清末民初,景德镇窑的彩瓷中,鱼藻  相似文献   

7.
《收藏》2006,(3):18-18
常见的莲瓣、缠枝莲、卷草等图案。它和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纹罐的画面的构图形式和笔意完全一致,像一人所绘,是元末青花中的稀世珍宝。此件作品和青花“鬼谷子下山”纹罐一样,由张浦生先生监制,由黄云鹏先生精仿。  相似文献   

8.
曹淦源 《收藏界》2010,(12):46-52
"鱼藻纹"是中国古陶瓷上常见的装饰纹样。景德镇元青花以鱼与莲花、水草等为题材,彩绘方面吸收了绘画性艺术手法,不同于其他鱼藻纹样类的装饰,故名为"鱼藻图"。目前所见的元青花"鱼藻图"仅装饰于两种器物上,形成一定的程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不过,对比研究存世的30多件元青花器物的"鱼藻图",它们的艺术水平也有高低之别,精粗之分。本文就这些相关的问题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战国四蜼镜     
冯毅 《收藏》2011,(2):132-133
该镜圆形,直径22厘米,弦纹钮,外饰一周凹面环带及绹纹。镜面平坦,素卷缘。镜背主题纹饰为四兽。细密的羽状地纹上4只皆拉着前一只长尾的兽,长吻,圆睛,双目仰视上方,双耳或双歧(同"跂",《说文》:"足,多指也。")后抿,动感十足。纹饰简洁活泼,以和谐的线条表达出流畅的韵律感,构图安排极为巧妙。羽状地纹细密而规整(如图)。主纹中兽的构图,系用纯熟流利的单线条勾出轮廓,为战国铜镜特有的一种图式。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称这类铜镜为“战国四兽镜”。管维良先生《中国古代铜镜史》一书中则称之为“四雌(W芭1)镜”,这一定名更为确切,因为确认了此镜上的兽即为“雄”。今仅就所掌握的资料对这一称谓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0.
王志军 《收藏》2013,(15):94-98
绞胎瓷器让我心仪已久,更多的原因是朋友在1992年时花了100元钱在北京后海小花园花鸟鱼虫市场买了一件青花缠枝莲纹盘和一个陶罐。洗干净让我欣赏时,我发现以60元买的青花缠枝莲纹盘是当年景德镇烧制的仿宣德青花瓷器;花40元买的陶罐身上的纹饰似瘿子木般行云流水,通体施透明釉,积釉处闪黄绿色。找出《中国陶瓷史》逐章比对器型,发现是唐代晚期烧制的绞胎瓷罐。如此的收藏机遇令人神往,为此我还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8,(6)
正高53.9厘米香港佳士得2018年春拍六字篆书款.瓶圆鼓腹,直颈,内圈足。通体斗彩加粉彩纹饰。腹部绘暗八仙纹,各缠绶带,包括铁拐李的葫芦,张果老的鱼鼓、钟离权的葵扇、吕洞宾的宝剑、何仙姑的莲蓬(上托灵芝及仙桃)、蓝采和的花篮、韩湘子的笛子和曹国舅的玉笏,周边饰缠枝莲纹。近足处饰莲瓣一周,肩部饰如意云肩,内绘花卉纹。颈部饰如意璎珞纹,间以双鱼及磬,口沿画黄地绿彩如意云头一周。  相似文献   

12.
梁鉴 《收藏》2007,(8):110-111
规矩镜是汉代流行的铜镜品种,规矩纹指的是规矩镜所采用的纹饰:镜钮外一个方格,有时方格内会有铭文带,方格四边中点各出-T形纹饰,与其相对为L形纹饰,方格四角外相对V形纹饰。TLV纹饰间一般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和羽人、瑞兽、乳钉纹等。规矩镜于西汉晚期和新莽时期最为盛行(图1、3),关于它的来源、寓意和定名问题,不少学者曾进行过探讨。  相似文献   

13.
夏永璜 《收藏》2008,(7):115-115
银币收藏爱好者都知道,“圈版”是指袁像三年锻币背面嘉禾结带内有一“O”形暗记者,习惯也称“O版”,是袁像币中比较少见的一种。根据该币有无暗记“O”及暗记“O”周边饰纹可分为3型。  相似文献   

14.
《收藏界》2006,(9)
.清乾隆粉青釉级枝莲寿字纹小花插尺寸:高入8厘米成交价:R州B 462.000 .点评:口沿、颈部刻卷草纹和蕉叶纹,通体刻缠枝莲纹,花朵内心刻“寿”字纹,顶部刻缠枝莲纹。图案布局疏密得当,刻画自然流畅,为乾隆时期文房精品,较为少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拍宾日期:2003一07一13 ~  相似文献   

15.
王志远 《武当》2008,(9):22-24
九、转身摆莲斠解 360度大转身后,以脚背缘摆踢敌人,柔腰百折若无骨,撒去满身都是手,脚过似疾风摆荡莲叶,故名“转身摆莲”。又名“摆莲脚”或“摆莲腿”,简称“摆莲”。“摆莲”是武术中的通用名称,有单、双之分。前之“十字腿”,早年杨澄甫练此势就是“单摆莲”,即以左掌单掌横侧仰着拍击右脚面,形成拗步“单摆莲”。而本势是左腿展开先行摆转,此为一摆。摆转后,右腿自左向上、向右外摆,以横劲摆踢,此为第二摆。双手左掌稍先,右掌略后迎着拍击脚背,故又名“转身双摆莲”,简称“双摆莲”。其转身时两手上刮,左腿下扫,意含扫腿,当源于外功拳的“扫蹬腿”,只是至今仪留有演变前的某此痕迹罢了。左腿扫膛之后,右腿即起以横劲摆踢,使敌上下受攻而难以招架。可见所谓“双摆莲”之“双”是指左右两腿之“摆莲”,有拳家理解为以双手先后拍击之“双”以为“双摆莲”,则是张冠李戴,莫名其妙了。  相似文献   

16.
古代青铜镜一直为世人所喜爱和珍藏,因它不仅光面能照出影像,而且背面的纹饰更具艺术感染力。特别是唐代的海马瑞兽葡萄纹镜上的纹饰图案更为奇特,被许多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相似文献   

17.
李铁军 《收藏》2016,(10):84-88
梵文称makara,汉译作摩羯、摩伽罗等,其形象来源于鲸、象、鱼、鳄等动物。摩羯于4世纪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融合了本土“鱼龙变化”的美好祝愿,流行于唐代以后的各种器物上。虽然辽的原始宗教为萨满教,但对佛教、道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由于摩羯纹造型在唐代非常流行,北方契丹民族又深受唐文化影响,对摩羯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传承的过程中进行了创新,使之成为契丹人世俗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纹饰,或以之为器物的造型。  相似文献   

18.
《收藏》2011,(3):120-121
笔者收藏的此面战国五山铜镜(如图)直径15厘米。圆形,弦纹钮,圆钮座。座外五桃形叶片有规则地排列,主题纹饰为细密的羽状纹,其上镌有5个左旋“山”字。素缘。细密的地纹与宽疏的主纹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疏密有致,布局合理。闲暇之时,捧起这面心爱的镜子,不由对战国时期流行的山字纹镜有了些许思考。中国铜镜纹饰的寓意和配置,至今还有一些不为人们所理解。  相似文献   

19.
胡学忠 《收藏》2023,(8):43-45
<正>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是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蛙纹图样发源地,彩陶中蛙纹图样特征明显,图像丰富。马家窑彩陶的早期纹饰,蛙纹以具象的、写实的风格为主,在半山时期则演化为意向形式,具有简单抽象的风格。再到马厂类型晚期,蛙纹则更为抽象,进一步衍生出蛙四肢、旋纹等纹饰。文物考古视域下对早期蛙纹的演变进行分析,有利于掌握先民生活状态,推进考古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汪玉堂 《收藏》2014,(3):88-92
战国蟠虺纹镜(图1) 1972年扶风县召公镇灵护村墓葬出土,直径11.5厘米,重250克,二级文物。三弦钮,圆形钮座,饰变形蟠虺纹,边缘斜坡状,外沿直立。蟠虺在古时指一种弯曲的小蛇。传说中虺500年后可以变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韩非子》:“虫有虺者,一身两口,争相龅也。遂相杀,因自杀。”蟠虺作为纹饰多出现在战国时期青铜器装饰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