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王铁民 《德育信息》2002,(6):32-34,19
青少年犯罪在近几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势头并出现了低龄化。犯罪活动出现团伙化,智能化,“好学生”、女学生犯罪呈现出增长的趋势。青少年犯罪活动的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原因。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和措施,从社会方面讲:1、要尽快建立起全社会的预防机制。2、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3、努力做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从家庭方面讲:1、重视家庭教育,讲究教育方法。2、强化防范意识,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3、维护家庭的团结与和睦;从学校教育方面讲:1、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预防工作是学校中的经常任务。2、加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根本措施。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2.
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不良的人际交往,它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起了催化作用;扩大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加重了预防和矫治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困难。要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就必须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和学校教育的缺陷。提高青少年的自身认识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这项工作,引导青少年进行良好的交往,只有这样,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就会逐步下降。  相似文献   

3.
当前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且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原因是多重的,但心理问题是青少年犯罪的起点,青少年犯罪从心理角度而言,主要产生于不平衡心理、逆反性心理和孤独及空虚心理。基于此,作为“三位一体”教育模式中的学校教育应真正的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德育、法制教育及挫折教育,以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小学在校生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其违法犯罪的特点是:年龄趋向低龄化;纠合型犯罪,呈团伙化;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以侵财型犯罪为主;违法犯罪学生重犯率高。究其原因,家教失控或家教不良、学校德育工作薄弱、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以及部分学生心理不稳定和不成熟是主要原因、预防中小学在校生违法犯罪,县政府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学校要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家长要自觉履行家教职责;动员全社会力量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早期预防,是指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在达到违法犯罪危险年龄”的早期,在违法犯罪思想和行为形成之前,或违法犯罪的意念,苗头暴露之时,抓好教育,制止、预防和挽救工作,联合国预防和控制犯罪委员会也认为:趁青少年未来行为模式正在形成的早年,进行早期预防,对受到危害的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进行早期挽救,是控制和预防犯罪的重要领域。因此,对青少年犯罪实施情境预防更是直接和首要的。“情境”常被解释为“情景、境地”或“情形、景象”,指的都是具体环境,它包含着具体环境中的人文状况和自然环境,而情境预防…  相似文献   

6.
我国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极其复杂,其中心理因素在引发青少年犯罪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试图从分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入手,进而找到积极有效的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前,青少年犯罪成为困扰全球的社会问题,突出表现在青少年所占比例大、人数日益增多、犯罪年龄相对提前、蔓延快、手段凶狠、危害严重、团伙犯罪突出等等。要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就要很好地研究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成因,才能有效地教育和转化违法犯罪青少年,使之成为有用之才。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从青少年违法犯罪所表现出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特征。未成年人犯罪,特别是未满14岁少年的违法犯罪比例增大,人数增多。犯罪主体从身份来看主要是在校中小学生和辍学学生。据统计,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约占85%,未满14岁的学生占到近60%。可见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的现状令人担忧。辍学学生流向社会,其违法犯罪的比率更大。  相似文献   

9.
化雨 《宁夏教育》2005,(12):4-4
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10月25日召开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综治委主任罗干在讲话时强调说,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预防青少年连法犯罪工作的措施,各地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落实。  相似文献   

10.
政法人员担任兼职法制副校长必须结合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解决青少年特别是在校中小学生的违法犯罪问题,必须积极探索预防中小学生违法犯罪新路子,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强化法制教育的时效性;学校、家长要互相配合,及时沟通,利用执法人员接触青少年犯罪案件的优势,注重在工作中积累素材,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体进行法制宣传,对典型案件进行报道,让全社会都来预防青少年犯罪,特别是中小学生的犯罪。青少年法制教育不能流于形式,简单枯燥。兼职法制副校长要把法制教育当作大事来抓,当作事业去干。  相似文献   

11.
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2005年第二次全体会议7月15日在北京召开。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综洽委副主任、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顾秀莲出席会议并讲话。她要求,各地各部门要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2.
马加爵案件的发生 ,再次引起社会对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关注。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机制 ,是高等教育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加强高校德育工作是构筑预防机制的基础。德育工作是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道德防线 ,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广阔的视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是构筑预防机制的关键。资料表明 ,犯罪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混乱的自我定位、空虚的心理、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欲望、狭隘的报复心理、失衡的心态、扭曲的人格等都可能直接导致犯罪现象的发生。因此建立心理…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治理犯罪主要靠打击,但最根本的还应当是预防犯罪。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起关键性作用。而预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培养人优秀的品德。有了良好的德性,才会有符和法规的德行。“明言气质浊恶,污吾性,坏吾性。不知耳目、口鼻、  相似文献   

14.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实施必将对预防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标志着预防未成年犯罪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依法做好学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要提高认识,要明确学校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义务和责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关键是要抓好教育,重点是积极对未成年不良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治,作为学校必须认真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增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诸多原因之中,文化冲突是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外在诱发因素,是犯罪深层次原因;价值选择是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动因,是犯罪心理基础.社会剧烈变迁必然引发文化冲突和文化失调,造成青少年社会价值选择的紊乱,从而导致违法犯罪发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而日益严重。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的逐年增加,无异是显示了学生犯罪的增加。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种表象,在表象背后的真象是包括多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历程。本文将从心理发展的观点来探析,青少年违法犯罪其人格特质之所以有的异于常态,首先在家庭教育,然后在学校教育环境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资讯     
<正>2013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明显下降本刊讯(张迿)2014年4月3日,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召开全体会议,中央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组长、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在会上表示,过去一年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明显下降。他指出,过去一年,在中央综治委的领导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组21家成员单位在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完善未成年人法制建设和  相似文献   

18.
加强对生活方式的研究,对于指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从生活方式及其构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生活方式产生的原因、有针对地探索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措施三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 ,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 ,从青少年违法犯罪所表现出的情况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特征。未成年人犯罪 ,特别是未满 14岁少年的违法犯罪比例增大 ,人数增多。犯罪主体从身份来看主要是在校中小学生和辍学学生。据统计 ,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约占 85 % ,未满 14岁的学生占到近 6 0 %。可见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的现状令人担忧。辍学学生流向社会 ,其违法犯罪的比率更大。二是青少年违法犯罪以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为主。少数青少年学生贪图享受 ,沉迷玩乐 ,自己又没有经济收入 ,当家…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犯罪内在机理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人们往往把青少年犯罪归结为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因素的诱发物,但具体如何发生却研究不足,没有真正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内在机理。本文认为:社会基本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因素;外在环境和条件是青少年犯罪的诱发因素;权益侵害是青少年犯罪的激活因素;个体素质是青少年犯罪的调节因素;而青少年犯罪的行为选择是借助于心理机制来实现的。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机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