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索绪尔看来,拼音语言,是一个任意性表意系统,其两大原则是"任意性"和"线性"。"能指"(语音)与"所指"(语义)的两分是拼音语言符号表意的另一大特性,它们之间的直接联系使得拼音语言符号的表意变为一种"两点一线式"的意义生成过程,这一过程影响了西方的思维模式,造就了西方"二元对立"的哲学传统和线性逻辑思维特点。与拼音语言不同",象意"的汉语是一种"言""、象""、意"三位一体的表意体系,意义生成是"言""、象"或汉字组字部件之间"并置呼应"的结果。"会意"字和"形声"字是汉字组字部件"并置呼应"成意的范例。其实,即便汉字最简单的"象意"符号,也是由"并置呼应"原理所生,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观与客观的"并置呼应"。汉字的"象意"符号既有主观的影子(主管对客观物体的抽象),又有客观的影子(字象对客观物体的象意)。这种"并置呼应""、三位一体"的意指过程,产生了中国"二元互补"的哲学立场,并在"群经之首"《易经》的"一阴一阳之为道也"的思想中得到印证。这种哲学传统是汉语言文字文化的自然产物,它是"并置呼应"象性表意原理以"时空和构"象性表意结构,通过"此非非此"象形表意形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与一首唐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在评论盛唐诗之“兴趣”时,没有给出严谨的定义,似为一种缺憾。其实,此乃汉字构字法之特性在汉字文化中的反映。本文论述了汉字“并置呼应”的结构特点及其所包含的二元互动、“此非非此”的哲学内涵,并以杜甫的名篇《春望》为例,对其句篇结构和情理营造作了细读与分析,揭示出汉字组字结构与古典诗歌美学特质的内在联系,表明严羽“玲珑不可凑泊”式的批评是对汉字“并置呼应”、“此非非此”原则的发挥及其相关哲学观念的自然流露。  相似文献   

3.
正文言教学的现状是"言""文"分离文言教学之"文""言"之争由来已久,就当下教学状况来看,家常课多重"言"轻"文"——文言实词、虚词、词的用法、句式特点一一道来,此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教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将文言等同于外文来教,目标直指"考试"与"分数";公开课则多重"文"轻"言",执教者抛却烦琐的各类文言现象,着重分析情感、主旨,知人论世,与讲解一篇现代文并无二致,其目标重在"好看"与"热闹"。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喜欢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周易》中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诗言志",而"志"不直言,巧借"象"言之,"春风又绿江南岸",借"绿"字使读者满脑皆是无限春光;"文以栽道",而"道"不直说,常借故事言之,一部《庄子》,寓言故事就占了十之八九。作文如能激活阅读者大脑,唤起阅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就成功了一半,记叙文尤其如此。在话题作文写作中,我们常常会选择叙事、写  相似文献   

5.
从语义学的角度看,"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层面."意",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即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以及想象中的万物."意"是"象"的主宰,而"象"则是"意"的载体."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熙载<艺概>)这里所说的"烟霞"和"草木"便是意象.此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见之意见于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可见,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古代汉语的积累和理解,文章的形式和内容赏析,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一堂好的文言课,既要理清"言",还得讲透"文",并且通过多样化的"读"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处理言时不串讲,以"文"带"言",重点突出,既解决字词障碍,又避免遍地开花,做到把握到位,取舍得当;解读"文"时,用心设计,让孩子们寻找、赏析、品味文中词句,借"言"解"文",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分析,加对文章主旨的领会、情感的体悟。  相似文献   

7.
川端康成善于利用"意象"创造自己的文学世界。他根据自己的美学追求,在自己的美感经验中,通过直觉和创造赋予简单的形象以深厚的韵味,这些寓意之象又恰好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情趣。在《山音》中,川端创作出物象、植物象、动物象、音象等众多的"象",正是这些丰富的寓意之象,让他的作品寓意深刻,含蓄隽永,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  相似文献   

8.
谢芳 《海外英语》2015,(1):87-88
大学英语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立象",为英语文本之言与意搭起一座桥梁,师生共同立象以尽意,寻象以观意,并通过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促成学生实现"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习得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言、象、意关系。  相似文献   

9.
文言文教学侧重于"文"还是侧重于"言",一直是语文教育界争论的焦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两者融合起来,设置情景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字词以及文言句式,在文意理解中完成文言字词的学习;同时应遵循语言教学和言语学习的规律,创设语言交际情景,促使学生运用新学习的文言新词和句式写作文言短文,从而让文言知识在融会贯通中实现内化。  相似文献   

10.
文言文教学之痛似乎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顽症。是重"文"还是重"言",因人因时,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又如何发挥文言学习的积极作用?带着种种问题,2006年金秋时节,第八届苏浙沪皖"新语文圆桌论坛"就"追求文与言的和谐"这一主题,在安徽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展开研讨,共同为文言文教学之路寻找出口,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11.
《项脊轩志》是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的文言散文名篇. 结合"文言""散文""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几个关键词语,分析徐晓岚老师的这份教案,至少有以下几个亮点: 1.言文结合,体现文言文的教学特点.朱熹说"一字一句,分晓真切",是文言文教学的本分,文言文教学首先要把文言基础教清楚;但文言文不是文言词语的任意堆砌,它是"文",如果是名篇,更是精美之文.那就需要言文并重,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即"释义"以后,进入文意文化、写作艺术等层面的剖析,且"文"分析只能促进"言"的教学,而非取代.  相似文献   

12.
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归纳出这样几种:一种是有"言"没有"文",大讲语法知识,一味地分析词法与句法,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第二种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有"文"没有"言",大搞文学分析,把文言文教学等同于古典文学教学,无视文言教学的独特性,把文言文当成现代文来教,淡化甚至"省略"掉了文言实词、虚词的学习积累,忽略了句法语法的训练,抹杀了文言文学习中疏通词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中的"言"和"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通过"言"的学习,可以掌握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特殊句式等知识,为赏析"文"奠定基础;对"文"的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品味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这是文言文阅读教学的关键。然而,教师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过分重视"言"的讲解,花费大量精力向学生灌输字词含义及文言语法,而对文中折射出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等品味鉴赏少之又少,忽视文言教学的  相似文献   

14.
李美芳 《现代语文》2013,(10):12-14
现在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存在三类弊端:有"言"无"文",有"文"无"言","言"与"文"的简单相加。有"言"无"文",就是教师只注重文言字词的用法和文言语言归纳等"古代汉语"知识,而忽略了与文言文密切相关的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与之相反的是有"文"无"言"。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  相似文献   

16.
文言诗文是母语的源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学文言诗文教学长期有"言"无"文",课堂单薄,没有文化味。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局面,就需创设轻松活泼、灵动智慧又富含文化味的文言诗文课堂。教师应联系典故创设文言诗文氛围,运用成语推知文言诗文内涵,知人论世建立文言诗文情缘,借助文化常识丰富文言诗文意蕴。  相似文献   

17.
"文字并非‘在语言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汤炳正先生《〈说文〉歧读考源》中此说,乃"语言文字学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就文字与语言关系这一研究领域言,是文无论从哪一层面上看,都是20世纪初迄今最为优秀的成果之一。其对现代文字与语言关系这一研究领域所作出之重要贡献有二:就传统语言文字学言,是对"因声求义"说完善之补充;就现代语言文字学言,是正以"语言学眼光"观文字起源之失。而这两方面,乃文字与语言关系中之尤巨者。  相似文献   

18.
统计2002年以来的全国50套高考试题,发现《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直接命题考查(不含文言句子翻译题中出现的文言虚词)的有17个("何"字轮空),其中高频虚词有6个(依次是"以""之""而""为""乃""其"),次高频虚词有5个(依次是"与""因""于""且""所")。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一直存在着"文"与"言"的矛盾。如果我们能从"文"与"言"中寻找平衡点,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就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自唐代起便有了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分。一种格律严格,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在初唐得以定型,在盛唐臻于成熟。为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唐人将其称为"近体诗"、"今体诗"或"格律诗"。近体诗包括排律、律诗、绝句三大类,其中以律诗为代表。律诗又分为主要指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三种。排律主要由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二者构成,且有长律、大律之称。由首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