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娜 《华章》2009,(11)
本文从功利主义的传统概念引出了功利主义产生的条件,商品经济是功利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功利主义是有两面性的,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了功利主义的积极作用:现代功利主义使人得以独立,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条件之一等等。文章的结尾简要对超功利主义概念简单介绍,超功利主义者在谋求个人短期、直接利益的同时,更高的目标是为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服务,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相似文献   

2.
当今,任何重要的工程问题、社会问题及科技问题的重大突破都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各门类学科的协同攻关。显然,人文社会科学在促进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大众传播学正是侧重研究大众传播工具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教育、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等等关系和措施。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证明了大众传播学作为新闻学、公共关系学、中英文秘、广播电视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必要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确立公关学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一、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育人功能的回归 教育作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自古以来对促进社会和个体的发展均起着巨大的作用。教育具有社会功能和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将教育视为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工具,因而又称教育的工具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强调把人作为出发点,把教育过程作为培养人的过程,因而又称教育的育人功能。显然,教育这两大功能是同时并存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由于人  相似文献   

4.
政治视野中的契约精神--社会契约论的挑战与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约精神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形成的一系列原则和规范所凝聚而成的精神。从政治视野看,它主要由自由精神、平等精神、权利至上精神等要素构成。近代霍布斯、洛克、卢梭等把经济领域的契约精神运用到社会领域并提出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之后,社会契约论思想受到功利主义和黑格尔的有力的挑战;上世纪罗尔斯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他的公平正义论。使得契约精神在当代复兴。  相似文献   

5.
功利主义的教育研究就是以功利主义为教育研究的主导价值取向,过分追求功效和利益,教育研究进而成为团体和个人追名逐利的工具。功利主义教育研究有它产生的经济、政治、文化根源,是研究者信仰危机的表现。功利主义教育研究败坏学术风气,鄙视“为学术而学术”,造成学术崇洋媚外,扼杀学术创造,缺乏真正的学术领袖。超越功利主义,走向学术自由是教育研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动物的存在状态是生存,人的存在是为了生活。当代职业教育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把教育等同于技能培训,这使受教育者走上被异化为工具的命运。人是教育的目的,职业教育只有关注人的生活需要,才能使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7.
蒋红  谈顺法 《上海教育》2001,(14):17-19
上海高等学校人社会科学研究积极贯彻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两个明建设服务。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化的发展规律”的精神,使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做到科研在服务于社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和价值,促进高校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本侧重反映上海高校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和上海市教委在推进上海高校人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古典功利主义在功利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关功利主义的很多论争都是围绕古典功利主义的核心问题展开的,因此研究这些核心问题有着重要价值。本文主要就古典功利主义的"后果论"问题展开相应研究。"后果论"问题是从英国法理学家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这里开始形成的。边沁的"后果论"面临着如何对快乐进行计算、按功利原则行事会导致与社会相应的道德准则相违背等问题。为了弥补"后果论"的缺陷,英国著名哲学家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也译作约翰·斯图尔特·密尔)和二十世纪的功利主义者对功利主义理论进行了相应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9.
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的分析与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在社会生活中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必然要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与人交往。人的价值取向不同,交往的动机和目的就不同,导致的结果也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们交往的意识显著增强、交往的手段日趋便捷、交往的关系更为复杂。这里,我们对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作一分析与批判。一、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的界定及其表现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功利为目的的交往观。我们反对个人功利主义交往观,不是要反对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交往,而是反对…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中国教师》2014,(9):1-1
<正>现在很多人讲素质教育,总是围着概念打转儿,编造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之类的"素质大系",却掩盖了问题的实质——用文化把做人的基础打好。"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是功利主义教育,包括政治功利主义、经济功利主义和文化功利主义,而不只是"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11.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作为英国近代史上继杰里米·边沁之后最重要的功利主义者,在修正边沁功利主义伦理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功利主义学说,其功利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功利主义与正义和自由等权利相结合。文章试从正义和自由等权利方面探讨密尔功利主义思想体系中正义和自由的内容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论大众文化时代文学的价值立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0年代,商品化大潮荡涤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经济功利主义为核心诉求的大众文化,绕过意识形态文化的雷区,赫然跃居世纪末中国文化广场的中心,成为当代社会法力无边的主流文化形态.这必将导致文学原有的意识形态功能被迫让位于经济功能,文学人在价值选择上陷入诗性表达与金钱眷顾的紧张之中.文学精神价值立场的重建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疑问之一: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生活》教材第6页给出的答案是:"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第10页)。前两个模块分别讲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第三模块讲"文化生活",教材把这里的"文化"解释为"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顺理  相似文献   

14.
论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几年的教育理论研究中,人们曾对学校教育是根据社会需要还是根据人的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的问题进行过争论。有人主张:“教育与社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教育就是教育,既不应成为政治的附庸,也不应成为经济的附庸。”有的指责我们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指导思想,是一种教育的功利主义,把教育作为工具来看待,抹煞人的个性发展。进而得出“四十年来的教育是失败的”的结论。种种观点表明,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尚存在许多模糊认识,是受到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影响的。因此,应当总结我国教育的历史经验,把教育工作发生的问题,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在一些基本理论的观点上,求得一致的认识,以利于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教学目的功利化?有人认为,“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我们认为,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来看,教学目的功利化就是把教学看作培养为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工具,把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内在价值作为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手段和工具,外在价值的重要性淹没了内在价值。在我国,教育长期以来注重教育的政治价值,忽视教育育人的价值,教学目的功利化已是不争的现实。近年来,教育研究领域内的素质教育、教育主体性问题研究、完整性教育的探索等…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精神生产的现实意义一般地说,唯物主义主要是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中去界定精神,把精神作为物质相对立的哲学范畴,从物质的客观性角度来理解精神的本质.本人坚持这一观点,承认物质的第一性.因为,吃、喝、穿、住、眠等都是人类起码的物质生活,人们每天付出大量的劳动,甚至大半生的筹谋,为的都是它们,也因为有了它们,才能保持人的肉体的存在与繁衍——这是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正如马克思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世界中的当代德育反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育政治化和知识化是长期以来的历史层积与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0世纪以来由于不断高扬的科学主义和功利主义,德育的工具价值被日益强化,甚至一度沦为迎合某种政治需要或达致某种功利目的的德育表演,失去了真实的生活根基。真正的德育乃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激荡与升华。当代德育创新必须回归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重建德育的生活基础;树立完整的生命意识,促进人格的健康成长;尊重多元的文化差异,共谋和谐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学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知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主要的大学观念。这两种大学观念前者以促进人心灵和品格的健全发展为目的,后者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两者都既有意义又有缺陷。我国大学由于在创办初期面临的"救亡图存"压力及"富国强兵"期待,几乎是"一边倒"地崇奉政治论的大学哲学,但由于长期缺乏国家权力自律的相应条件,逐步堕入政治功利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泥坑,需要国家对大学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社会的发展不断向以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新的课题和要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全方位探索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征,打破单一学科的科学研究模式,实行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回应时代需要的必然。作为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大学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知识论和政治论两种主要的大学观念,这两种大学观念前者以促进人心灵和品格的健全发展为目的,后者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两者都既有意义又有缺陷.我国大学由于在创办初期面临的"救亡图存"压力及"富国强兵"期待,几乎是"一边倒"地崇奉政治论的大学哲学,但由于长期缺乏国家权力自律的相应条件,大学逐步堕入政治功利主义和经济功利主义的泥坑,需要国家对大学政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