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知识构建 课标的要求:“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地球以及其各个部分对人口的合理负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旨在从文化这一视野看人口,重在探讨地域文化(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各个地域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又为地域文化的融合和冲突提供了可能,而本节侧重探究地域文化对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迁移、人口观念等的影响。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人口与环境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标内容是: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目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活动使用的教材是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闵行区统编教材《初中信息科技(试验本)》。本活动学习的是第二单元活动四的内容。第二单元是围绕“地球”为主线展开的。本次活动的主题是“地球能养育多少人”,计划用3个课时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究竟能养育多少人,人口的迅速增长给人类自身带来了哪些影响。在信息技术知识方面,在学生已经掌握用Word处理文字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Word的常用功能。(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美化表格。难点:学生对活…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世界人口》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六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内容 ,教材编排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 ,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为了突出这条主线 ,同时也为了加强人文地理教学 ,在讲了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及地球上自然资源后 ,专设《世界的居民》一章讲述有关地球上人类的一些人文地理知识。人口是一切社会生活的主体 ,同时人类的生存 ,时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 ,所以本节内容以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状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 ,从世界人口数量、人口的增长和人口的地区分布这些最基本的人口地…  相似文献   

5.
张林 《物理教师》2000,21(4):12-12
现行物理教材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光的本性”中的第一节“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是较难教的一节内容,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如下几条:(1)本节内容基本上是叙述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史,没有练习量,课堂时间显得多了,出现“没事干”的现象.(2)有些教师不重视本节内容的教学,认为各类考试根本不会考查这些内容,因此上课时照本宣科,上不出新意,从而心理上惧怕上这节课.(3)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不足,甚至把本节课当作是听历史故事,弄不清楚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 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对本节课的处理出现了两…  相似文献   

6.
一、课堂构思 1."人口分布与人口合理容量"是本节课的两大内容,两者之间有较强的知识联系.人口分布部分可以改变逐一列举影响人口分布因素的方法,通过出示一些具体国家或者具体城市的分布,让学生感受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加强对教材的整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大胆对教材取舍. 3.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效果,扩展学生视野.  相似文献   

7.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所指的人口规模应该是“该地区的资源环境为维持生存必需的最低生活标准所能承受的最大的人口数量”,即人口数量的极限,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科学家们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台湾省(说课)西吉二中逯俊启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台湾省》在中国区域地理中,属内容较丰富的一节,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①多山的海岛,②资源丰富的宝岛,③进口———加工———出口型工业,④人口和大城市主要分布于西部等。(二)编排意图。编排本节内容...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根据地理课程标准《必修2》的“人口与城市”之七“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要求,只要能举例说明其中一种即可。(《地理必修2》(中国地图出版社)将此内容安排在第二章的第三节。在前面两节学习影响城市的自然、人文因素的基础上,本节主要从地域文化这一人文因素角度阐述其对城市的影响。)为此,本节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现行统一高中历史教材《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一节课后的问答题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二节课后的“材料解析”题参考答案是值得商榷的。 一是在《中国古代史》(全一册)第四章“封建社会繁荣——隋唐”第一节“短暂的隋朝”课后的问答题:“仅就本节内容,用史实说明隋朝对后世以至今天的重要影响。”笔者认为,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要点值得商榷,因为即使“就本节内容”,也不应该仅限于“隋朝的建设”对后世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旸  张卫青 《地理教育》2015,(Z2):78-79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3版)出版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Ⅲ》中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本节主要讲述三部分内容:分别是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的危害及荒漠化的防治。从内容的选择上来看,本节与本章的另外五节内容是并列关系。但从学习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来看,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为后面的学习起到引领和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关于“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教学探讨□李虎(江苏省泗阳中学)教材分析:这一节内容是全章内容的理论基础,掌握它有利于理解地球上海洋水、陆地水的特性和基本规律,以及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现状和前景,本节是全章的中心环节。水循环讲三个方面的内容:概念、类型、意义和作...  相似文献   

13.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的内容。必修3主要是区域地理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始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本节将前面的区域农业知识落实在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上,由“地理条件”、“农业布局特点”、“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四部分组成,旨在学习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同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两大重要分支。  相似文献   

14.
本节内容授课对象为江苏省示范性初中特色班的初一学生.
  1.2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为《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教育部审定2012),教学内容为第8章“幂的运算”中的“小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15.
(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一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 教学内容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前三节教材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之相关的地球运动知识.本节课是地球运动的开篇,是前面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只有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特点,才能更好地了解由此产生的地理意义.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也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一、知识构建 “地球的圈层结构”是自然地理中地球知识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湘教版、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没有编排专门的章节,但集中、详细编排于第二章“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本节是继前面三节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球自转及公转的地理意义后,继续学习地球自身的特点,为后面章节地理环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学习打下基础。了解地球的内外部结构其实质是了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对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以及科学的探索精神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葛川 《地理教育》2015,(Z2):122-123
教材版本: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上册)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一课时。课标解读:本课时内容课程标准有两条:"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的主题为人口与人种,主要内容由四部分组成:世界人口的增长、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问题、不同的人种,内容较多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教学,考虑到内容衔接在课时安排中笔者并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设计,而是将人口增  相似文献   

18.
肖洁 《物理教师》2008,29(3):17-18
“电阻定律”是高中物理(选修3—1)电路中的一节内容,国内不同版本教材编写者对该内容的处理不尽相同,笔者对其比较分析,旨在与同仁探讨处理教材的方法,如果能引起教材编写者重新审视教材,进一步思考如何编写一本更切合中学教学实际的教材,那就是笔者的荣幸(注:本文分析所用教材是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1)”,  相似文献   

19.
伍黎 《地理教育》2010,(7):47-47,96
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认识地球”,包括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定位等几部分内容。认识地球,是学习地理的入门知识,是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等内容的基础,为后面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与地图”第一节“地球与地球仪”的地球仪部分从静态的角度研究地球和地球仪,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学习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之前,必须先学习地球知识,它是地理知识的基础部分。本课时主要让学生认识地球仪上南北极的位置、经线和纬线等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