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丹凤 《教书育人》2000,(15):27-29
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合理组织人力,不断提高工效,并使教师个体从中得到发展。本文拟在阐述鲇鱼效应。门槛效应、赫洛克效应等三种心理效应的同时,对其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探索开发教师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 一、鲇鱼效应 挪威的渔民们捕捉了沙丁鱼后就急忙赶到市场出售,但由于沙丁鱼喜群集、生性不好动,往往窒息而死。唯一老渔民每次都能卖出活蹦乱跳的鲜鱼,其奥妙是在沙丁鱼中放几尾生性好动的鲇鱼。鲇鱼在沙丁鱼中穿来穿去,沙丁鱼受到影响也摇头摆尾,促进了空气的…  相似文献   

2.
"鲇鱼效应"是教育心理学中的著名理论。本文从"鲇鱼效应"类比出"船长——教师、鲇鱼——精英学生、沙丁鱼——普通学生"之间的关系,继而从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两方面探讨如何在寄宿制学校学生教育管理中运用"鲇鱼效应"。  相似文献   

3.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渔民的收益也就高了。其后把这种利用鲇鱼以增加沙丁鱼活动频率,激发其活动、延长其活期的现象,称之为“鲇鱼效应”。其实,我们只要稍加思考便不难发现学生上课插嘴与“鲇鱼效应”之间的关联。上课时插嘴的学生就如放在沙丁鱼中间的鲇鱼,他们能赋予课堂强大的生命力,使之活跃、…  相似文献   

4.
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捉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死鱼满舱,卖价大跌。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一个办法:在鱼舱里先放几条鲇鱼(Silurus asotus),由于鲇鱼生性好动而四处乱游,大量沙丁鱼见到这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骚动起来,加速游动,增加了机体活力,因而死亡率降低。生物学家称此现象为鲇鱼效应。鲇鱼效应说明了  相似文献   

5.
对于追求专业成长的教师而言,职业倦怠无疑是最大的障碍。怎样消除职业倦怠呢?笔者主要是利用心理学上的"鲇鱼效应"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激情的。"鲇鱼效应"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  相似文献   

6.
<正> 据说在古代挪威人出海捕捉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满舱死鱼。尽管采取了许多防范措施,总不见效。后来有位聪明的渔民想出一个极其简单的方法:在鱼舱里先放进几条鲇鱼。因环境陌生,鲇鱼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几条鲇鱼,使整舱的沙丁鱼为了生存,增大活动频率.从而生命得以延续——生物学家称此现象为“鲇鱼效应”。  相似文献   

7.
王维 《江西教育》2012,(Z5):90-91
"鲇鱼效应"源于这样一个故事:挪威人捕沙丁鱼,抵港时如果鱼仍然活着,卖价就会高出许多,所以渔民们千方百计想让鱼活着返港。但种种努力都归失败,只有一艘船却总能带着活沙丁鱼回到港内。后来,人们才发现了  相似文献   

8.
我曾看过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沙丁鱼,回到港口,往往鱼死满舱,而死鱼卖价大跌。一些聪明的渔民想出了个方法:在鱼舱里放进几条鲇鱼,鲇鱼生性好动,四处乱游,而大量的沙丁鱼因见到几个“异己分子”,便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增强了机体的活力,因而死亡率大大降低,渔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很久以前,挪威人从深海捕捞的沙丁鱼,总是还没到达岸边就已经口吐白沫,渔民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但都失败了。然而,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他们带来的活鱼自然比死鱼的价格贵出好几倍。这是为什么呢?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原来,他们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了鲇鱼。鲇鱼是沙丁鱼的天敌,当鱼槽里同时  相似文献   

10.
教师管理的实质在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合理组织人力,不断提高工效,并使教师个体从中得到发展。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既受个体内部形成的认知系统、需要动机系统和行为习惯系统影响,也受外部环境中的信息系统、人际关系系统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教师的工作绩效,必须研究与其有关的因素,并在明确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有效地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拟在阐述鲇鱼效应、门槛效应、赫洛克效应等三种心理效应的同时,对其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进行研究,探索开发教师潜在能力,充分发挥教师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有效途径。  …  相似文献   

11.
压力     
在挪威,渔民们捕到的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卖不出好价钱。于是渔民们就在装沙丁鱼的舱里放进几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它们东躲西藏,沙丁鱼反而保全了性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沙丁鱼的故事,来自中资银行圈内一本热门书--《走进香港银行》,作者黄兰民谈到在香港银行学到的压力管理时说,压力管理对于银行管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银行在有压力时,才有竞争力和开创力;员工在有压力时,才有动力和活力。正像渔民远洋捕沙丁鱼返回时,往往要在鱼舱中放几条鲶鱼,它们不停地攻击沙丁鱼,使整个舱里的沙丁鱼都在高度紧张中,如果  相似文献   

12.
引入竞争机制 优化语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说挪威渔民为了不让捕捉到的沙丁鱼运到港口时死去,就在鱼舱里放一条凶猛的大鲇鱼,结果,大群的沙丁鱼真的被激活了。“鲇鱼效应”充分说明了适度紧张、激烈的环境,对发挥人的潜能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引入竞争机制。一、在课外阅读中引入竞争为了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更有收获,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本小集子——《语海》,要求学生把课外读到的名言警句、精彩的文章片段等摘抄下来,把在阅读中学到的新知识、归纳出的学习方法等记录下来,并定期组织评比。把《语海》装饰得最美的学生得“小巧手”奖;摘录的语句最出色的学生得“火…  相似文献   

13.
正有这样一则故事:过去挪威人出海捕捞沙丁鱼,回到港口时死鱼满仓,而死鱼卖价大跌。但有一条渔船能做到带着活鱼回港。后来,人们发现这条船的鱼槽内不过是多了几条鲇鱼而已。原来当鲇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因紧张而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延长了寿命。这就是所谓的"鲇鱼效应"。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也需要引入这一效应,这时就需要一些"异己分子"的"活"来"搅动"课堂,让课堂气氛活跃  相似文献   

14.
鲶鱼效应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但沙丁鱼非常娇贵,极不适应离开大海后的环境。在挪威的一个渔港,出海渔船返回时,大部分被捕获的沙丁鱼,总是等不及卖掉就已奄奄一息,渔民们只好将其低价处理。但一位叫汉斯的渔民的鱼却个个活蹦乱跳。原因何在?原来,汉斯捕到鱼后,就把一条鲶鱼放进鱼槽,由于鲶鱼生性好动,  相似文献   

15.
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不少渔民捕捞到的沙丁鱼还没等回到码头往往就已经死了。而一些聪明的渔民会在渔船上沙丁鱼中放上一两条鲶鱼,促使沙丁鱼紧张.不得不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能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6.
一、鲶鱼效应——充分调动积极性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使鱼在途中死去,都在鱼舱里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一条条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相似文献   

17.
北欧的居民爱吃沙丁鱼,但从前人们很难吃到鲜活的沙丁鱼。原因就在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所以,只能把沙丁鱼冷冻后运回来。唯独有一家渔民能够把满仓鲜活的沙丁鱼运送回来,后来渔民纷纷打探这家渔民的“秘方”,得知这家渔民只是在装满沙丁鱼的水舱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生性凶残,爱吃沙丁鱼。  相似文献   

18.
鲶鱼效应源自一个渔夫捕鱼的故事,故事说: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出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方设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港口。可是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只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海港。船长  相似文献   

19.
北欧的居民爱吃沙丁鱼,但从前人们很难吃到鲜活的沙丁鱼。原因就在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所以,只能把沙丁鱼冷冻后运回来。惟独有一家渔民能够把满仓鲜活的沙丁鱼运送回来。后来渔民纷纷打探这家渔民的“秘方”。得知这家渔民只是在装满沙丁鱼的水舱里放了一条鲶鱼,鲶鱼生性凶残,爱吃沙丁鱼。当捕获的沙丁鱼放进鱼舱之后,由于遇到天敌,受到鲶鱼的追捕,它们只能提高警觉,  相似文献   

20.
北欧的居民爱吃沙丁鱼,但从前人们很难吃到鲜活的沙丁鱼。原因就在于,沙丁鱼生性不爱动,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因缺氧导致沙丁鱼大批死亡。所以,只能把沙丁鱼冷冻后运回来。唯独有一家渔民能够把满仓鲜活的沙丁鱼运送回来,后来渔民纷纷打探这家渔民的“秘方”,得知这家渔民只是在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