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作是将人的所见所闻,内心情感用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应该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变化以及对人生思考的真实记录。宋代理学家周敦颐道:"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与道是息息相关的,脱离了"真情"的作文就像一桩被腐蚀成空心的柱子,没了灵魂,也就不值得欣赏。新课改下要求学生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反对假大空的流于形式的作文,为此,我们提倡作文教学要与塑造学生的心灵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学生的所思所想,指导学生打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化作文。  相似文献   

2.
谢俊美 《考试周刊》2013,(37):13-14
<正>在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文"与"道"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例如刘勰《文心雕龙》开篇即是《原道》,他认为:"文之为德也大矣……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①唐代古文运动的中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自己"所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焉尔",②强调为文的目的乃在于"道"。  相似文献   

3.
"文之不饰者乃饰之极"出于刘熙载的《游艺约言》。饰者,《说文》释为"刷也",有修饰、装饰之意,此处是形容文不修饰就是修饰到了极点,这是一种叙事的真实,此意极合宝林先生所著《刘熙载书学研究》,蕴醇儒学问于大雅文章。 家。胡崇炜先生曾这样评价他,"书如其人,质朴中不  相似文献   

4.
刘勰吸收先秦道家美学"道"论所提出的"道"为原初构成域的思想,指出,"文"是与与天地同构并生的.换句话说,"文"是构成的,其发生构成是自然而然的,基于"天道"自然之道".这类自然而然、发生构成的"文",即他所谓的"天文"地文"人文"万物之文",也即"道之文",作为"道"之构成的"文",是变化无穷的,此即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  相似文献   

5.
正这里的"文"是指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道"是指作文的一些经验和技法等:"文"道'结合"是指从"文"中感悟出"道".将"道"融人"文"中去触摸。中学的作文指导不是大学的文学理论课.更不是余秋雨的《艺术创造工程》,对作文的经验和技法等不能"裸讲",不能从理论到理论.而要将之融化在一个个鲜活的作文案例中,让学生去感触、感受和感悟。学生感触了,才能入骨;感受了,才能人心;感悟了,才能入脑。鲁迅说:"从《小说作法》学出来的作者,我们至今还没有听说过。"他也从未写过《写作方法》或《我的写作经验》之类的专论。为此,中学的作文指导不应走讲"经"说"法"之路.而应走"文""道"结合之路。就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道"是盐,它只有融化在"文"这道菜中,学生才能真正吃出滋味,才能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  相似文献   

6.
孟子主张法先王,他说:"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离娄上》)又说:"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同上)荀子呢?也说:"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可见荀子也是主张法先王的.但正是在法先王的问题上,荀子却对孟子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非十二子》)任继愈先生在他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认定这是荀子"不赞  相似文献   

7.
"玉雕为饰,文改为章。"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说:"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应为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一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而‘改’的优先权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然而,在平  相似文献   

8.
《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文章所贵者,"道"也.从孔子的"思无邪"到扬雄、刘勰的"文从道出""文以明道",从韩愈、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到今天的"立德树人","道"本"无痕",但"道"融于"文"中,"文"是"道"的物质载体和具体表现,也推动"道"的继承、传播和发展.对初中学生来说,一篇好的作文,是细节和情境的再现,是情感的充分表达与智慧的完整呈现,是人生观、价值观的美丽折射,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树立和生长.  相似文献   

9.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小说集解》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一词出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庄子所言"小说"是指那些与道家思想不同的各家思想学说,以为它们不能大达于至道,与<荀子·正名>所云"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的"小家珍说"意思接近,只是荀子所谓"小家珍说"是指不合于儒家思想的其他诸子学说.  相似文献   

10.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也。"说的是文章开头要写得绚丽多姿,像美丽的凤凰头那样引人入胜。在中考作文中,一个亮丽新颖的开头至关重要,它能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的愉悦感,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刮目相看",最终可能为你的作文打出高分乃至满分。下面以2012年中考满分作文为例,介绍七种凤头巧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有些人误把“冒”的上半部分写为“月(yue)”字,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说文解字》把“冒”收在“月”部。月,《说文》:“小儿蛮夷头衣也。从门,二;其饰也。凡月之属皆从月。”冒的本义是覆盖。《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曹植《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从冒的本义可以看出,它跟“月(yue)”是无关  相似文献   

13.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李嘉诚曾说,最幸福的事,是老两口开一家小店,打烊后在灯下一起数钱。而托尔斯泰则说:"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些物质或精神的富有者为我们指出了人生真正的幸福之道。请以"幸福之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写作点拨  相似文献   

14.
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道德经》第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意思是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它总是处于人们所厌恶的低下地方,所以最接近"道"。"上善",最好的善、第一流的善;"若水",像水一样。老子的话,似乎与我们接受到的教育不一样。我们受到的教育往往是叫人要坚韧,要刚强,要宁折不弯,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明确指出:"体育之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育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同时还指出:"体育,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6,(3)
宋人曹商奉命出使秦国,得车数乘。到秦国后,不知怎么讨好了秦王,又赏他车百乘。曹商回来后就对庄子说:“像你这样住在穷闾陋巷。真让人难以忍受。一下子使万乘之君心动意悦。获得百乘以上赏赐,才是我的特长。”庄子听罢。立刻反唇相讥道:“秦王因病求医。能为他挤脓疮可得车一  相似文献   

17.
文由心生     
西汉大文豪扬雄曾说过"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北宋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说的其实都是同一个意思,即"文由心生"。"文由心生"是一种境界,正如《春渚纪闻》中苏轼所言:"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乃人生之"快意事"。的确是这样,我手写  相似文献   

18.
谢素盆 《考试周刊》2014,(11):44-44
<正>习作难,难于上青天。一听要写作文,多数学生就会抓耳挠腮,眉头紧皱,不是无从下笔,就是望题兴叹。习作就像一只老虎,狠狠地抓伤学生的心,也揪住老师的心,让师生谈写色变。究其原因,论其何故,几经学者论述,也有老师深究,公说公的道,婆说婆的理,所谓各有其说。我认为,要有文,首先得有语。叶圣陶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解释"语文"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其中的"文本于语"就简明地说明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关系。语是口头语言,文是书面语言。学生在动笔习作之前,先打开口  相似文献   

19.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一开卷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常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作为哲学著作的《老子》,在这里没有为“道”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先从“无”和“有”这一世界起源的根本问题入手讨论。我们注意到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无,名天地之始。”“始”的本义是少女,《说文》:“始,女之初也”。“有,名万物之母”,“母”,《说文》:“从女。象褒子形,一曰  相似文献   

20.
象,《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三年一乳。象耳牙四足之形。”像,《说文》:“像,象电。从人,从象,象亦声。”相,《说文》:“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象”与“像”读音相同,都读为 xiàng,“相”有两个读音——xiāng和 xiàng。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