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元善是清朝时期上海著名的商人,甲午战争以后,经元善从经济活动转向教育和政治活动,1897年,在上海发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亦称经正女学堂),经元善把创办女学作为救国强国之计。经正女学打开了中国女子教育的禁区,开女子教育风气之先,其影响和意义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会女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之门,随后国人自办女学也开始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早期自我探索,而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标志着中国制度化幼儿师范教育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了独立化、科学化、民族化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之人,生齿繁昌,心思灵巧,女范虽肃,女学多疏。"19世纪末,近代意义上的女子教育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在民间逐渐兴办起来。1915年,清朝贡生杨维周先生在徐州创办了"国民敬仪女校",这是徐州历史上专门接收女子入校读书的学校,它就是青年路小学的前身。学校现有99个班,4000多名学生,200多名教职工,其中,特级教师7人,中学高级教  相似文献   

4.
一 1902年清政府以《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颁发全国,1903年修订后称《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实行。《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小学堂和中学堂均开设修身和读经二科,其中修身为第一科,并以管理条例的形式对各级学堂的仪节、堂规、舍规予以规范;这是中国用法令形式规定德育课程的开端;《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中国文字(学)、历史、地理诸科中作出德育方面的要求;1904-1911年间,这些规定一直深刻影响着实际学校德育活动;清末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也大多参照《奏定学堂章程》进行。这个学制中,女子教育毫无地位,课程设置上,按照中学为本,保存国粹的原则进行。  相似文献   

5.
陆晓容 《考试周刊》2012,(41):152-153
1898年6月,上海桂墅里中国女子会创办了桂墅里女学堂,为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子学校。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陷入了困境,最终因“力乏难支”而在1900年秋被迫结束.前后不过两年。即使女学堂只存在了两年,但其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相反,女子学校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努力.在1907年取得其合法开办的地位.由于列强入侵,清末民初之际,尤其是20世纪初,社会发生转型。中国自办女学也呈现出办学艰难、发展缓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略论近代中国的妇女报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创办《女学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开始。当时,维新运动的新思潮也激励了一部分爱国的知识妇女,她们在维新派人物的支持和参与下,在上海创立了中国女学会。该会办了两件大事:第一件,在上海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女学堂;第二件便是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妇女报纸一一女学报)。(女学报》是女学会的机关报。在倡仪创设女学堂的过程中,有人提出:“学堂中宜设报馆一区”,通过报纸扩大女学堂的影响,可以说“女学报”是女学堂的校报(1)。女学堂开学后,1898年7月24日,《女学报》正…  相似文献   

7.
清朝末年,清政府为推行所谓的“新政”,相继在新疆境内办了不少学校,但所有的学校均不招收女生。二十世纪初,在妇女要求自身解放的强烈呼吁下,清政府不得不放松对女子教育的限制,1907年,清政府教育机关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正式承认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力。与此同时,伊犁将军长庚创建了新疆的第一所女子学校——女子琼玉学校,不过,这所学校不久即随清朝的灭亡而停办。清朝灭亡之后,杨增新攫取了新疆的军政大权,从而开始实施其愚民统治。在其主新时期,新疆的教育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远远落后于清末的发展水平,因而就更谈不上注重  相似文献   

8.
陈凯 《职业教育研究》2012,(11):179-180
晚清推行"新政",振兴实业,兴办工艺,倡导新式学堂教育,致风气渐开,女学、女子职业教育遂亦兴起。原本为社会慈善机构的天津广仁堂、育婴堂,也一改"有养无教"的状态,办起了女学堂、工艺厂,使它们向着近代女子职业教育的方向迈进,以致有"开妇女运动之先河"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近代 ,伴随着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与迅猛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而兴起的中国近代女学 ,不是传统女学的自然延伸 ,而是西方女学传入的结果。近代西方女学的传入对中国近代女学不仅有催生之功 ,而且有助长之绩。因此 ,研究西方女学的传入是我们深入认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乃至妇女解放运动的路标和门径。一、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清末 ,依仗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几乎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经过改良的宗教派别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已不同程度地渗透到宗教中 ,因此 ,《剑桥中国晚清史》一…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回顾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壬寅学制。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逐渐酝酿形成。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下达“变法上谕”,要求内外大臣及各省督抚提出教育改革方案。1902年8月,由张百熙奏进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及《各学堂系统图》得以批准颁布,总称《钦定学堂章程》。因这年为阴历壬寅年,…  相似文献   

11.
上海作为近代中日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和中心,在女子教育方面也得风气之先,在19世纪未和20世纪初,先后由国人创办了各种类型的近代中国最早的女子学校。1898年创立的中国女学堂,是国人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普通女子学校。中国女学堂初名“桂墅里女学会书塾”,在向清政府申请刻制学堂公章时正式定名“中国女学堂”。  相似文献   

12.
徐敢良 《文教资料》2006,(21):28-29
中国古代虽有女教,但无女学,没有正式的女子学校教育。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兴办教会女学,在其启蒙下,妇女的教育权利及其自身价值逐步被国人关注。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缓慢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13.
傅增湘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藏书家和教育家,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他在天津创办的女子公学、高等女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开创了中国近代公立女子学校教育之先河。其后在天津、保定、滦州、顺德等地创办四所初级师范学堂,为直隶地区教育发展储备师资。"教育救国"理念是那一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他们积极创办学校,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与守正武学堂创办的同时,毓正女学堂的筹办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贡桑诺尔布考察日本回到旗里后,立即对旺都特那木济勒郡王时期的王府戏园"燕贻堂"稍加修缮,准备用做女学校舍。经日方介绍,贡王从上海务本女学堂聘得日本女教师河原操子,于1903年12月21日(清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初三)来到喀喇沁右旗王府,帮助筹办女子学校。次日,她去拜会福晋,商定于12月28日(夏历十一月初十)举行开学典礼。河原操子的想法是,迅速把学校办起来,然后逐步加以完善。毓正女学堂的校务由福晋善坤亲自主持,称为"总理",职责是"总理堂中一切事务"。河原操子为总教习,她抓紧制定了《学堂规则》(又称《学则》)。  相似文献   

15.
一纪闻1.杜氏女子家塾&;#183;四川女子学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秋,旅京川籍名宿杜德舆的夫人杜黄,在北京丞相胡同寓所,创办“杜氏女子家塾,自任塾长,聘秋瑾担任国文、历史、地理诸科教习,日本女子服部繁子、尾崎衿子、高洲虎子教算术、图画、音乐、手工等课。学生一律免费,来求学者甚众,打开了女子求学的风气。办了两学期,成效显著,逐渐取得社会信任。杜黄又说动了‘四川旅京同乡会’诸大佬,拨出会款,在北京四川营开办了一所‘四川女子学堂’,招收川籍女儿和一些关系户的姑娘”[1]。这时,“杜氏女子家塾”和“四川女子学堂”两张牌子,一套人马,杜黄与秋瑾在忙忙碌碌之中,初圆了“振兴女学”之梦。这所四川女子学堂一直存在到光绪末年[2]。后来,秋瑾参加同盟会,旋邀杜黄入盟,从事反清革命。杜黄受命创办《中国妇女会报》于北京,开我国妇女报刊之先河,秋瑾在上海办《中国女报》与之呼应,二人又在“女权革命”的旗帜下合作,终成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2.南充小学附属女学&;#183;端明女塾&;#183;南充女子师范学校光绪二十九年(1903),表方先生张澜留日归来,创办“南充高等小学堂”,招收“应过科举考试的童生,延聘县中正绅有才学德者:胡德宣讲地理,邓克钦教数学、图画...  相似文献   

16.
经元善兴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新式女学堂,他创办女学缘于诚本思想、爱国意识等思想根源和洋务人才缺乏等「社会根源,经元善的女子教育观和女子教学管理观及其办学实践是对近代中国教育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学校始设于19世纪60年代,叫做“学堂”。当时仅有若干新学,尚无学校系统。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后,中国开始有了近代学制。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中国女子教育在教会、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打破了男子独享教育的特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被国人所关注和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逐步被历史所抛弃。由于历史的推动,清季形成了一股兴办女学的思潮,女子教育运动得以开展,兴办女学在清季蔚然成风。然而,兴办女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兴起,为中国教育事业谱写了新的一页。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人士的开女禁、争女权、兴女学、禁缠足,为中国女子体育运动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并创造了基本条件,而教会学校与归国留学生倡导的尚武精神,又促进了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中国近代女子体育运动起步虽晚,但发展甚快,三十年代开始走向亚洲与世界,为中国当代女子体育运动的鼎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杨建玉 《甘肃教育》2007,(10X):36-37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时为农历壬寅年,故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建立的学校教育系统,但并未施行。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