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抓住典型细节,深入描绘,从中挖掘出闪光的情感或思想,这就是典型细节放大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爬月台的过程。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2.
汲安庆 《师道》2011,(1):23-24
一、延宕与放大在《背影》一文中,朱自清写父亲穿铁道,爬月台,去买橘子的过程时,突然放缓了叙述节奏,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了父亲的系列动作: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写了“我”的反应:“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3.
中外文学史上有许多惊人相似的艺术形象:朱自清的《背影》和都德的《最后一课》都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震撼人心、令人难忘的背影。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塑造了一个有浓厚、真挚亲子之情的父亲形象,在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时,作者没有采用正面的人物肖像描写,也没有音容笑貌的勾勒,而是着力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个特征——背影,那穿着黑布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艰难的肥胖身躯,蹒跚地越过铁道,尤其是爬那边月台的镜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背影,是父亲进入“老境”后,颓唐潦倒、饱经忧患…  相似文献   

4.
正抓住典型细节,深入描绘,从中挖掘出闪光的情感或思想,这就是典型细节放大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爬月台的过程。这一过程,刻画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小小细节,震撼着人的心灵,很好地深化了主题。下面是《爷爷为我烤红薯》中的片断,从中我们可以仔细体会典型细节放大法的运用:爷爷踱到厨房,看了看煤火,已经熄了,只好在灶里生  相似文献   

5.
抓住典型细节,深入描绘,从中挖掘出闪光的情感或思想,这就是典型细节放大法.例如朱自清的《背影》,最感人的地方是父亲为"我"买橘子艰难爬月台的过程.这一过程,刻画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小小细节,震撼着人的心灵,很好地深化了主题.下面是《爷爷为我烤红薯》中的片断,从中我们可以仔细体会典型细节放大法的运用: 爷爷踱到厨房,看了看煤火,已经熄了,只好在灶里生火.  相似文献   

6.
《背影》自问世以来,颇受关注,被誉为传统父亲正面形象的标杆。作者朱自清以"背影"为独特视角对文章进行切入,感人至深。关于其的评论不胜枚举,主流是从深沉父爱的角度进行文本探究。对此,笔者却认为《背影》是书写一个成年儿子经过内心矛盾挣扎"懂得爱"的过程。本文将从"我"在望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整个过程内心的矛盾点和父亲离开车站这个场景"我"的复杂情绪这两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7.
王冬梅 《课外阅读》2011,(8):130-130
一、到底是学生情感缺失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是一篇经典名篇,文中父亲为儿子爬月台买橘的背影,感动了几代人,它已成为最精彩最动情的定格,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在作者、读者的心中。因为它是感情的浓缩与展现。  相似文献   

8.
紧扣“背影”教《背影》湖南岳阳县教研室陈梦林一、找到背影课文四次写到背影,着重写的是两处:一处是父亲在浦口车站爬月台的时候,一处是父亲从火车上下来往回走的时候。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直接向学生发问:课文所写父亲的背影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  相似文献   

9.
父亲印象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有一幕经典的父亲印象:(父亲为“我”去那边月台买橘子)“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此文曾使多少人产生过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0.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我们的眼前就会出现“父亲喂上那边月台”的情景,特别是那一连串蹒跚动作的描写,把父亲“怜子”的感情全部凝结在苍老、笨拙的“背影”之中,令人动容;  相似文献   

11.
在讲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我问学生对朱自清先生哪篇作品印象最深刻?大部分同学都说是《背影》,当再问这篇作品什么内容震动了自己,不少同学都说是父亲过铁路,爬月台帮我买橘子的情形。但当有同学提及文中父亲"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时,全班一阵哄笑。父亲买橘子的细节是朱先生散文中感人至深的经典一笔,文字背后是为人子的不安与愧疚,读来本应是沉重的,但同学们却只有一阵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  相似文献   

13.
几乎所有的关于"背影"的教学设计都着力于分析父亲过铁路、爬月台时的艰难。似乎惟其艰难,才能体现出父亲对"我"的爱。于是,教师们在课堂上不遗余力地渲染彼时彼境中的"背影",在课堂上从不同的角度侧面详细分析父亲背影的含义:如分析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黑色给人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如分析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年纪较大,腿脚不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相似文献   

14.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佳作,更是表现父子情深的精品。如何让文中的涓涓亲情渗透到学生心中?我在执教《背影》时作了以下处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父亲买橘时的动作描写,找出“爬、攀、缩”等动词并进行词语替换练习,从增强学生语言感知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提示、讨论,让学生体味出这些动词运用的妙处,即准确而生动地再现了  相似文献   

15.
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从而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意义,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如在教朱自清《背影》时,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以此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却依然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越月台的背影,  相似文献   

16.
《背影》“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①的经典主题,多年来已在诸多的文学史和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定论,文本中的父子亲情被渲染的天衣无缝,而现实生活中,朱自清和父亲朱小坡之间却存在着长时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当《背影》已问世22年后,朱自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②。仔细品味这段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大有蕴意。“泪如泉涌”真切地写出了父子…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的《背影》共有四次描写父亲的"背影",最重要的一次是父亲车站买橘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相似文献   

18.
致父亲     
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月台送行,语言朴实,却情深意长。到最后,火车启动,父亲还坚守月台,目送儿子远去。作者胸中涌起无限敬爱之情,可始终没有开口说爱,直到多年以后,酝酿出一篇《背影》。面对父亲无声的爱,不如试试写写信,直抒心臆。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上,一片寂静……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老师的朗诵虽然抑扬顿挫,十分动听,但是对于我们这些从未见过铁道和月台的鄂西小县城的孩子们,怎么也弄不清《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也就难以动情,只是不解地望着老师激动的样子,怔怔地发呆。 怎么办? 只见周老师眉头紧皱沉思着,忽然他眼睛一亮,放下书本:“同学们,这讲台就是铁道边的月台,我们请两位同学根据课文中的一连串动词,来表演一下‘父亲’过铁道的情景,你们说好不好?”  相似文献   

20.
张丹志 《文教资料》2006,(7):157-158
散文大家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情融于景、感人至深的散文。其中车站买橘子一段是全文的重点。两次背影,两次流泪,作者都作了细致地描绘,尤其是对遭受“祸不单行”磨难的肥胖的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买橘子的情形更是描画得细致入微。对于父亲的这一举动,教学中,我们总是把教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