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下半年,是我大学生活的最后一年,按教学计划要到报社实习。老师看到我有一定的外语和摄影基础,分配我去中国日报上海办事处。采访是个辛苦活到报社第一个星期,我每天坐着认真读报。一天,一位姓陈的记者把我找去,对我说:“现在秋凉了,上海有些市民欢喜斗蟋蟀。作为一项业余文娱活动,只要有节制、并且不搞赌博一类违法活动,没有什么害处,可以写一篇有关蟋蟀的新闻,国外读者一定很感兴趣。你是不是去试一试,同时配发几幅照片。”  相似文献   

2.
1988年,我还在黑龙江省七台河日报当记者,这一年报社来了个叫孟庆裕的年轻人,总编辑安排他做摄影记者。和小孟有过不多的几次共同采访之后我就从报社调出,当时,我除了感到他干起活来很投入、很认真之外,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 可是后来,孟庆裕的摄影作品(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间或也有艺术摄影)不断地在国内报刊上露脸,自1989年起,除了七台河日报以外,小孟还在《半月谈》杂志、《中国记者》杂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黑龙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作品,不仅其摄影作品总数不下  相似文献   

3.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4.
默默地,用自己的笔,修改、纠正和精化着作者的作品,用自己心血准确地表达着同作者一样的心境和律动。尊敬的编辑,您可曾知道,您在修改着我们的稿件,校正着我们的作品时,您还在不断地修正着我们的主观世界,时时地校正着我们的人生之路。1988年,我在前卫报社学习,尽管只实习了几个月时间,但对我来说却终生难忘。失败的“空城计”。那年春季的一个星期天,吃罢早饭我跟谁都没打招呼,就帮着团里的新闻干事去拉电冰箱。报社的郝编辑、王编辑吃过饭后,或许是想看看我的食宿情况,或许是看看我的业余生活,我的宿舍门开着却四处找不到…  相似文献   

5.
一个新闻系快毕业的学生最近纠结于就业选择,两个选择摆在面前,一个是某集团的新媒体岗位,一个是某报社的采编记者岗位.他之前在那个集团实习过,有一定的情感依赖,但大家都建议他去采编记者岗位,他问我应该怎么选择.  相似文献   

6.
记者这行职业在人们眼中地位还是挺高的,何谓“忍辱负重”呢?请看《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纽约时报》记者索尔兹伯里,在他大半生涯中就有过几次不平常的经历。一是1954年他从莫斯科(驻苏记者)调回国内,当时已是很有名的记者了,而报社某些头儿,对他抱有成见,却让他回编辑部坐了一阵冷板凳。后来,竟让他去报道纽约市的垃圾清理工作。这是一项例行的报道,通常由实习记者去完成,现派一位名记  相似文献   

7.
“阿郎”大名苏俊郎,是台湾最大的一家报纸《中国时报》的摄影组组长。我有幸和他相识并成为好朋友,是这次在新加坡采访“汪辜会谈”的时候。 4月22日,赴新的第一场采访是台湾海基会秘书长邱进益抵新并举行新闻发布会。我们提前赴会,台湾记者早已爆满。互相边寒喧边交换名片,免不了客套一番。这时一个眼睛大大的、个子不高的台湾摄影记者来到面前。“我叫苏俊郎。”我抬头一看,只见他眼角弯弯的,似乎总要笑的样子。“以后就叫我阿郎好了。”阿郎说他去过大陆四次,包括采访“亚行”会议和北京亚运会等等。“以后有事找我”,言毕粲然一笑,风风火火地走了。  相似文献   

8.
3月16日,我在一家“打假公司”采访。一位公司职员告诉我,明天他们就有一次打假行动。 我兴奋起来:“我们能跟你们一起去吗?”“行呵,不过我们的车坐不下了,你们能自己出车吗?”“我马上联系试试,可是去哪儿呢?”“这个暂时保密,你们明天先来公司吧。” 第二天,报社派的“桑塔纳”拉着我和一位摄影  相似文献   

9.
很偶然的机会,认识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王小峰。一日他的MSN签名上写着"谁想来三联实习?""我去!"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应和,他倒也爽快:"来吧,我指导你。"顿时有被幸福击倒之感,忍不住憧憬,或许我因此而离成为记  相似文献   

10.
李京 《中国记者》2013,(1):100-101
现在我已离开报社回到校园开始了学习生活,时常还会接到热心的"线人"打来电话报料,我仍会耐心地聆听记录并转给报社的老师们。每次,当我接到这样的电话时,是我最欣慰的时候……对于我,2012年的6月与以往有太多不同,因它记录着我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笔,收到新闻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与获得进入《河北青年报》实习的机会。本科所学新闻知识的积聚再加上这次真正  相似文献   

11.
元旦--钟声,这个记忆中的情结,我是在1981年开始留下的.那时带了一批学生在苏、锡、常报社实习,元旦刚巧在苏州,与几个学生一起去了寒山寺、北寺塔.  相似文献   

12.
在新闻报道中,能否改变重文轻图的观念,使新闻摄影真正成为“独立兵种”?实践证明,关键在总编辑。 1987年,我从新华社社长穆青的《新闻摄闻是报纸通讯社新闻事业的“一翼”》一文中得知,新影摄影是报纸新闻事业的“一翼”和“特种部队”、“一个方面军”的观点,但未去实行。我们报社新闻摄影轻于文字新闻的状态未受到任何触动。在省新闻摄影学会举办的好新闻照片评选中,我们报社拿去的照片不少,评上的却是零,只在最后,一个地区照顾1个优  相似文献   

13.
我刚到大众日报的时候,听说朱民是报社头号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就想知道他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那时候的报社大院,中间有一方高地,植有苹果树和瓜菜什么的.报社的所谓"牛鬼蛇神"们,有时候就在这方高地上劳动.一天,我见有几个人从高地上下来,就问一个同志:"哪个是朱民呀?"该同志用嘴巴一指:"后边那个."  相似文献   

14.
记者和书记     
去年12月15日,是前西安市委书记丛一平同志的八十寿辰,也是他参加革命六十年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把自己一生积攒的十万元捐给了“希望工程”。我敬重他的革命情怀和高尚人格。特写此文贺之。1964年我大学毕业后,分到西安晚报当记者。一进报社.一个赫然的名字灌入我的脑际——丛一平。丛一平同志当时是中共西安市委专职常委,分管文教宣传口的工作。报社的老同志都交口称赞他的水平、魄力和人品.我真想早日看到他的风采。1965年夏季的一天,报社领导着我去到丛一平那里审稿.我未找秘书直接推开了他的门。他戴着一幅金边近视眼镜.正在…  相似文献   

15.
现在,报社普遍反映新闻照片来稿少,质量不高,新闻摄影不景气。我认为目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有其深刻、复杂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单从哪一个方面入手,都不会迅速奏效。应抓住以下几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 一、总编辑抓摄影。实践证明,哪家报纸重视新闻摄影,哪家报纸的新闻摄影工作就比较活跃。什么时候重视新闻摄影,什么时候新闻摄影就有生气。总  相似文献   

16.
一件往事     
这位老师姓聂。我只见过他三次,他也没教过我怎么写文章,但他的言行却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使我十几年来经常想起他,并多次对朋友们讲起他。那是1982年的五一节前夕,我在省总工会宣传部当干事,被派去东郊宾馆的省劳模表彰会上搞新闻报道。分管部长赵铬书很了解我的本事,说:“这事儿全交给你,我就不管了。”我就先打电话联系九家省市报科电台电视台。报社中最主要的是《大众日报》,我与之联系后,报社说已经分工一位姓聂的主任负责此  相似文献   

17.
我是大连日报的一名摄影记者,没有具体的"新闻口"分工,报社的同事都说我是"报社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但咱又是经过1O年军队特殊训练的转业军人,平时吃点儿苦,受点儿累自然不在话下,心里还时刻准备去一线"战斗".为了这个目标,我时刻准备着.  相似文献   

18.
邓拓写《燕山夜话》的题外话邓拓同志离开报社到北京市委工作以后,报社编委会决定,理论部的工作还请他代管一个时期,负责审阅理论版的文章,所以我还经常到他家去,送交稿件,汇报情况,请求指示;又加我们长期相处,建立了友谊,常常想念他,我总是找机会同他去谈心。有一次他问我:“我在北京晚报上写的《燕山夜话》你看了吗?有什么意见,听到什么反映?”当时我正想请他为本报多写点理论文章,所以就借这个题目闲谈起来。老实说,他当时已发表的《燕山夜话》,我是看了些,但是兴趣不大。为什么呢?因为我当时对  相似文献   

19.
前年底我家属临时来队,事也凑巧,来队的第三天,基地宣传处要我到海军报社学习,看着疲倦的妻子和刚满3岁的儿子,我真不忍心让他们回去。等我给妻子说明情况后,她却面带笑容地对我说:“永军,你去学吧,俺娘俩明天就回老家,到报社学习是领导对你的信任,俺苦点累点没有啥。”听说要回去,儿子不干了,他拉着我的手说:“爸爸,坐火车人多,俺妈和我是站着来的,我不回去,不回去!”我没法回答儿子,只是紧紧地把儿子楼在怀里,眼眶里浸满了泪水。妻子决意第二天就走。坐在去火车站的公交车上,儿子问我:“爸爸,咱今天上哪儿去?”…  相似文献   

20.
周欢 《中国记者》2012,(4):92-93
新媒体发展迅猛,让"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开始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记者该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呢在《中国青年报》总社及江西记者站实习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对此有所思考和体悟。此间,作为报社实习生兼任旗下中国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