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药》的主线就是“药”福建陈成龙《药》的线索是什么,似乎已有定论。历来的观点是:《药》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明线,即华老栓一家的遭遇;一条是暗线,即夏家的遭遇。现行的许多语文教学参考书都是持这种观点的。但我觉得这种定论似乎还值得商榷,所以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教例] 教鲁迅小说《药》。在学生基本明确了作品有两个故事、两条线索以后,我设计、提出了一组问题:一、假如我们把小说分成夏瑜牺牲、华老栓买药两个故事写,那么会形成怎样的两个主题?二、改写后的主题与作品原有的主题在反映问题的本质上和深度上,将有什么不同?三、作品为什么把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儿子病死、华大妈上坟作为明线,把夏瑜因革命被杀的故事作为暗线,而不是相反?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四、作品  相似文献   

3.
名著的改编,实在难能成功。成功的自然也有,失败的似乎更多。鲁迅的小说《药》被改编为电影之后,就有人认为是失败了(见《电影艺术》双月刊八一年第六期);当然也有人不作如是观,这里不去说它。我想说的是以前曾有教师布置中学生改写。这位教师在《药》的结束课上,要求学生以夏瑜为明线、华老栓一家为暗线,改写成为一篇小故事.  相似文献   

4.
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要根据题材、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而定,从表达效果出发选用不同线索。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条线索。如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是以母亲这一人物为线索的;李健吾《雨中登泰山》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的;鲁迅的《藤野先生》是以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的。有的文章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在阅读分析过程中,需要仔细的思考。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主要线索,写她们从黎明被喝着起床到黄昏疲惫不堪地放工回来,过着非人的悲惨生活;以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形成、发展和必将灭亡作副线,深刻的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又如鲁迅的《药》,以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儿子治病和小栓之死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的斗争,被杀害,血被吃为暗线,小说中两条线索交织,揭示了复杂的主题思想,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  相似文献   

5.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夏瑜联结起来,因而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药》的第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通过对华老栓去刑场买“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个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个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对华老栓夫妇烤“药”和服侍华小栓吃“药”的描写,着重写华老栓一家人对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一事的反应,刻画华老栓一家群众愚昧落后的性格。第三部分是故  相似文献   

7.
鲁迅说过:“孤独的精神界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往往为这‘所为’而灭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药》里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药》的突出特点是双线结构:一条明线,写华老栓等群众的愚昧、麻木;一条暗线,写革命家夏瑜的清醒、悲哀。明暗线的交织可用屈原的一句话“众皆沉醉我独醒”来概括。《药》里写群众的沉睡麻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致认定人血馍头包治痨病;二是一致攻击嘲笑革命家夏瑜。  相似文献   

8.
解放以来,对《药》的分析存在着争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兹就其主线与主要人物谈点粗浅看法。我们认为:《药》并不是“全篇以主要人物夏瑜壮烈牺牲的事为中心线索开展故事情节”,而是以华老栓买药给儿予治病但终于没有治好的故事为主线,夏瑜壮烈牺牲的事则  相似文献   

9.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  相似文献   

10.
《药》是鲁迅先生的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非常深刻的,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的鲜血竞成为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和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它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它由明暗两条线构成,作为明线的是华家的故事.愚昧的华老栓为了治好儿子华小栓的病,听信了愚昧茶客们的话,拿出了自己吃尽干辛万苦积攒的血汗钱,从刽子手康大叔那里买来了用革命者夏瑜的鲜血浸过的人血馒头.而作为暗线的悲剧主人公之一的革命者夏瑜始终没有正式出现,他是作为茶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出现的.这两条线索最后交织在小说的结尾,使得悲剧得以集中体现,也使结尾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不少研究者认为,夏瑜和华老栓都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或中心人物,有的研究者甚至认为华老栓更为重要。他们的理由是: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而作品故事中作为这“药”的人血馒头正好连接着这两个人物,因此,作为主人公,这两个人物便被看作缺一不可了;而且小说对于华老栓的描写用的笔墨最多,又是正面描写,华老栓似乎还是中心人物的中心。  相似文献   

12.
大凡一篇记叙文,结构上都有一条明晰的线索。有的文章是以事为线索,如《夜走灵官峡》一文,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物为线索,如《小麻雀》一文,以小麻雀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景为线索,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以夕阳落山不久──月到中天这段时间的光彩和色彩的变化为线索;有的文章是以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一文,以“我”对小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线索,有的文章中又有明线、暗线之分。如《藤野先生》一文的明线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相别、怀念,暗线则是鲁迅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又如《…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药》是各类语教材常选不衰的课,它的主题的深刻表达,明线暗线相结合的结构的精巧安排,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精当描写,人物形象的深刻刻画,都有着独到之处,令人广为称道。特别是在塑造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方面,鲁迅先生匠心独运,令人叹服。小说塑造了勤劳善良、愚昧无知的华老栓,斗志昂扬、意志坚强的夏瑜,卑鄙诡诈、骄横贪婪的康大叔,为学长廊增添了一个个鲜活而性格迥异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14.
梁艳 《现代语文》2007,(3):41-43
《药》写于1919年4月,是鲁迅《呐喊》集中的第三篇,现被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用。然而对《药》主题意蕴的理解,历来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如人教社1987年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认定的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2004年版的《教学参考书》中引用鲁迅与孙伏园说的话作为主题,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读书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常常是提不出疑难问题,或是在疑难问题上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我们给予点拨。我在讲《药》时,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之后,提了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把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这是一付什么药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付毒药,华老栓就是买了这付毒药,药死了他的儿子华小栓的。有的同学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这是一剂良药。小说从华、夏两家的悲剧中反映了许多社会病态:以华老栓为代表的一些劳动群众被封建社会愚弄得十分麻木,竟至用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夏家的悲剧说明辛亥革命犯了脱离群众的错误,夏瑜的  相似文献   

16.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17.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是一篇讲读课例。课文主要写了‘哦”的作文获奖。叶圣陶先生亲自给“我”修改作文,并邀请“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到谆谆教诲的事。作者行文有两条线索:一条以‘哦”为线,写“我”的获奖、做客及受到的教诲,这是明线;另一条以“爬山虎”为线,写了爬山虎的色彩、特点,这是暗线。课文题目就揭示了暗线。以往学生虽然接触过含有明暗两条线索的课文,但都以明线为标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题目的含义。本文命题一改常规,巧设暗线且含义深刻隽永,学生在读了文章后与题目对照有种明显的“文不对题”的感觉,因此…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药》的结构艺术,历来为研究者们所称道。全篇是以华夏两家明暗两条线做为基本结构,然后再扩大描写领域至辛亥革命前夜的整个人间社会,再延伸叙述线索至死鬼坟莹。而连结华夏两家明暗两条结构线索的焦点则是那个表明人民群众和革命者之间的天大误会的人血馒头。《药》的结构之巧妙,可以用蜜蜂的身体做形象的比喻:人血馒头恰似蜂腰,虽然细小,但却是连接全篇两大部分的轴心和关键;而明暗两条线索又如同一双蜂翅,它们是整篇小说情节发展和思想起飞的不可缺少的推动力量。在明线结构里,华老栓的茶馆是辛亥革命前夜社会状况的缩影:华老栓及其一家的精神状态、经济景况和生活疾苦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的处境;刽子手康大叔、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的人及那个“二十多岁的人”的语言和行状则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封  相似文献   

19.
在《药》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分析较多的是夏瑜、华老栓这两个人物。而对康大叔,特别是对他在“谈药”这场戏里的精彩表演缺少应有的注意。笔者以为,若能抓住康大叔在这场戏中的语病加以分析,不仅能  相似文献   

20.
于无形处出有形———谈文体模式的教学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刘晓宁我华老栓:买“药”,吃“药”夏瑜:成“药”,被吃康大叔:杀人,骗人,卖“药”药(主题)校每年都对高一的新生进行一次学情调查,其中“你最吃力的学科”一栏填写语文的竟达60%~75%。学生普遍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