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教育部最近在其官网公开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守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人们发现,"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见义勇为"等内容被取消。不少人认为新修改后的《守则》更接地气,没有了空话。它用直白的语言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体现了执政者更加自信的态度。比这些变化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版《守则》增加的一条规定:勇于发表见解。  相似文献   

2.
杨小勇 《考试周刊》2011,(87):92-93
排除语言歧义是机器翻译中最难的难题,如果语言歧义不能排除,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就不会有质的提高。本文从词汇歧义和句法歧义两方面对英语语言中的歧义现象进行分析,阐明其形成过程,探析其形成原因,并提出英汉机器翻译的一些消歧方法,以提高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编写网络爬虫程序,从网上收集了西里尔蒙古文语料库,为后期的基于统计方法的西里尔蒙古文与其他语言机器翻译研究及检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陈思宇 《现代英语》2023,(19):111-114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先进,机器翻译较之前更受欢迎,各种翻译引擎所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纽马克在语言功能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文本类型进行划分,提出了三种文本类型:表达功能型、信息功能型和号召功能型。文章通过对三类文本进行对比分析,探究不同机器翻译系统的差异性,通过与人工译文进行对比指出机器翻译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也是传递信息地方工具。五四新文学语言里的"欧化句式"向我们传递着语言接触过程中对于异质营养的相互吸收,同时精神思维又与社会历史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信息。从符号学理论角度对"欧化句式"进行考察,可以揭示不同文本语言、文本语言与社会历史之间的互文性特质,进而促进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6.
张靖楠  崔燕 《英语广场》2023,(13):25-2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机器翻译工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然而,在处理文化类文本的翻译时,机器翻译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二十四节气”相关文本的翻译为例,将有道、谷歌、百度、必应四个机器翻译工具的译文与中国日报双语新闻的人工译文进行对比和分析,发现机器翻译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该文对韩礼德提出的同义词库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韩礼德的机器翻译观;2)同义词库的编纂原则与体例;3)同义词库法在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应用与展望。韩礼德认为,需要从层次和系统两个维度来研究机器翻译,不仅需要考虑词汇语法的对齐,更需要考虑语篇特征,即语境的作用,从而进行更地道的翻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从中提炼出“译后编辑”和“双语对齐”的理论方法,从而促进系统功能语法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该文对韩礼德提出的同义词库法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韩礼德的机器翻译观;2)同义词库的编纂原则与体例;3)同义词库法在统计机器翻译中的应用与展望。韩礼德认为,需要从层次和系统两个维度来研究机器翻译,不仅需要考虑词汇语法的对齐,更需要考虑语篇特征,即语境的作用,从而进行更地道的翻译。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从中提炼出"译后编辑"和"双语对齐"的理论方法,从而促进系统功能语法在计算语言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刘妍萌 《英语广场》2024,(10):40-43
近年来机器翻译愈加普遍,而机器翻译的翻译共性问题仍有待探索。本文从翻译共性中的简化现象入手,以中医药文化宣传文本为例,探索机器翻译的翻译共性问题。基于自建中医药文化翻译语料库,本文对比了机器翻译文本与非翻译文本的句法特征,挖掘出机器翻译句法特征的构型特点。研究发现,在机器翻译中仅部分句法特征显示出简化趋势。本文是翻译共性在机器翻译领域的实践和延伸,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完善机器翻译工具,加强机器翻译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机器翻译系统(MT)获取外文商务资讯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机器翻译译文的可读性和准确性仍有待商榷。本文将以国内最常用的机器翻译工具"有道翻译"为例,对商务英语翻译中人工翻译与机器翻译在翻译准确性上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确理解"语言工具论"的观点,直接影响着我们对语文性质的科学认识。西方美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认识与思考语言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从语言的本体性、主体性角度告诉我们:语言与人类是相互依存关系;人的思想是在语言中生成;语言不等于文字。这些为我们反思"语文工具"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课堂教学语言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的"教学工具",又是直接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提高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意义。下面通过对教学中的一些实例的分析,来谈谈如何使课堂教学语言更具有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行。"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才能掌握,才能运用自如。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中,应当通过训练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舍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4.
机器翻译是人类利用计算机进行的自然语言间的相互翻译。由于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传统机器翻译还存在不少问题。运用语料库英汉自动化翻译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机器翻译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后期,"工具论"开始受到质疑与批判,尤其是作为其理论基点的"语文=语言"一时更是众矢之的。笔者认为叶圣陶"工具论"尤其"工具论"理论基点是需要历时地认知和对待的。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在国内外翻译界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语言服务行业本身发生巨大变化,新的时代需要掌握先进技术的语言服务人才。本文通过分析机器翻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尝试提出一些意见和应对策略,指出新时代的译者应该关注翻译市场,熟练掌握各种翻译工具,以更好地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机器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其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机器翻译,第二部分通过一个具体的翻译任务演示谷歌翻译工具的用法。  相似文献   

18.
以自动翻译为努力方向的机器翻译受人工智能理论和算法的局限,发展停滞不前。计算机辅助翻译把计算机辅助技术引入语言翻译,突破了内核翻译的瓶颈,为机器翻译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之路,是机器翻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研究应该将人类语言的共性以形式化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自然语言的语义在许多情况下都是模糊的,具有歧义性,难以做到准确的说明。已有的文献中真正涉及消除歧义的研究并不多。根据歧义的来源将歧义句分为"的"字结构歧义、移位造成的歧义和逻辑歧义三类,并提出采取不同的手段消除歧义。它们不仅有助于消除书面语的歧义,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的研究和开发,而且能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提高人们的语言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从语言文化语法及语篇的上下文联系等角度对目前机器翻译进行初步的探讨,指出机器翻译在翻译过程中没能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不能进行正确的语法分析及上下文联系等问题。同时文章还指出了这些问题导致了目前机器翻译的现状不容乐观,以期引起读者对机器翻译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