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传奇中的"变形"故事,大体可分为"化兽"与"化人"两大类。这些传奇故事又常因不同的社会性别主体而显示出不同的意旨及故事形态。由此可见,由于社会性别意识的影响,这些故事表达了摇摆在自然与文化间不同的价值与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2.
焦擘 《生物学教学》2014,(12):66-67
本文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人体性别决定"中有关性别的性状、性别决定、性别分化等一些疑惑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应立足于相应的性别文化之上。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文化,制约着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的顺利开展。因此,树立女生主体意识的性别教育理念,建构体现男女平等的性别教育课程内容,建立突出性别关怀的性别教育评价体系,走一条性别文化的重建之路,就成为推动农村初中女生性别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欧燕飞 《考试周刊》2011,(43):47-48
无论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还是社会中,异性与同性之间的性爱都广泛存在,同性之爱更是古希腊罗马十分推崇的文化实践和独特的文化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在古希腊罗马中存在的另一个群体——拥有两种性器官的个体。这种特殊群体的存在是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一种有趣而又独特现象。这种拥有两种性器官的个体被称为"两性人"、"阴阳人"或者"雌雄同体",他们不属于男女中任何一方,但是却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存在折射出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性别理想,是一种超越男女性别的独特存在。  相似文献   

5.
"革命加恋爱"模式的小说创作在二十世纪的普罗文学中风靡一时,但最后受到了批评家的清算。后来的文学史,对之还多拘囿于"公式化、概念化"的定型评定。实质上,它是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结构而存在,革命政治与性别政治在这个模式中结成牢靠的共谋。二者互相渗透,互相支撑,互相建构,共同支持"革命加恋爱"这一象征结构。本文拟从性别角度来审视"革命加恋爱"模式,并对这一有趣的文学现象,作一些陈述和清理,从中探究该模式的性别意蕴。  相似文献   

6.
地缘与性别,是文化的两个重要维度,亦是深入探析文学作品的有效视角.河北当代小说关于人物文化性格、价值取向、两性关系的叙事隐含着独特的性别无意识.传统性别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与慷慨、勇武、具有庙堂性的燕赵文化在冲撞中融合,赋予文学想象丰厚的性别内涵.  相似文献   

7.
社会上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很大部分源自认知,而造成这种认知的是文化环境对其的影响。教育塑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性别认知也会受到教育影响并在过程中塑造性别角色。本文试从性别与性别认知、性别不平等和教育改造认知三个部分进行相关理论分析,并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主题分析教育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性别认知的。  相似文献   

8.
侯艳兴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2):38-40,48
民国时期的社会性别文化是一种复合且复杂的文化形态,对女性产生了多重压迫与逼仄,更有甚者,使得女性走上了自杀之途。对于女性自杀的原因,不能仅作表层分析,而应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做深层的分析。女性自杀乃是受到了社会性别隔离与社会性别潜规则之规训。她们虽然身处现代都市空间,但不平等的社会性别观念与社会性别分工对其影响依然存在,且在都市资本主义消费文化的推波助澜之下,至深且固。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校园性别文化,是指在中小学校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关于性别的文化观念及其相关规范。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性别文化存在着校园文化建设去性别化、校园文化活动隐性歧视化、教师性别文化男尊女卑世俗化、学生性别文化女强男弱逆转化、人际交往男女有别差异化等现象。纠结的中小学校园性别文化不仅给教师职业发展带来性别差异,更给学生性别成长造成深刻而无形的影响。关注中小学校园性别文化,创建性别和谐校园,应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克列乌莎、拉维尼亚、狄多、卡密拉等女性形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维吉尔的女性观:女性是男性必须清理的"绊脚石";女性是男性取得成功的"垫脚石";男女性别融合下的"双性同体"。  相似文献   

11.
国内选秀节目中一些选手展示出"女性中性化"与"男性女性化"的性别气质引发了公众激烈的讨论。这种争论一方面成为传统性别观念变迁的表征,另一方面也暗示着对非主流人群的性别歧视,而选手们在节目中的表演则成为其性别主要体建构的重要路径,选秀节目成为不同性别意识形态协商的场域。这意味着,性别平等不仅要求男性和女性的平权,更要求男、女之外的性别群体也拥有同等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先进的性别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高校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必须率先开展先进性别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消除大学生在性别角色选择和定位方面的困惑与焦虑,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与执行。  相似文献   

13.
党艳芳 《文教资料》2009,(30):165-166
在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两性的不平等,其原因不在于男女两性本质的差异,社会性别文化是高等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高等教育是传递传统文化和意识的关键环节。也在有意无意地反映和复制着社会性别关系。用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性别平等的首要因素,更有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家庭各领域男女平等的整体实现。  相似文献   

14.
艾丽丝·沃克不仅关注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性别双重压迫,而且致力于父权文化下性别意识与性别秩序的解构与重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小说《紫色》中的性别形象、性别冲突及性别等级,发现该作品不仅解构了父权文化意识中的男女性别形象的二元对立,改写了女人迫害女人的性别冲突关系定位,而且颠覆了男强女弱的性别等级制,凸显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性别文化是一个社会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学生的性别文化发展情况是已经具有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但是,仍然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模糊性和刻板印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先进、和谐的性别文化观。  相似文献   

16.
在对福克纳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既往研究中,有女性主义批评者认为父权制是导致爱米丽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借用巴特勒的性别操演理论进一步提出,爱米丽性别的复杂表演性质从根本上揭示了社会文化机制对个体性别身份的规约以及个体在颠覆机制时所遭遇的遏制。两者形成一种合力,共同促成作品的悲剧意识。爱米丽先是在父权制的掌控下遵循"南方淑女"这一性别规范来建构自己的性别,之后在父亲去世后对性别和身份的操演解构了这一所谓本质主义的迷思。其操演的身份既是对社会文化机制的颠覆与反抗,又是对性别主体重建的诉求,是女性个体争取性别解放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7.
性别公正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性别公正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性别平等、尊重差异和自由选择。从实然看,学校通过显性和隐性课程、教师行为等多种维度再现、建构着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不公正。在性别问题上,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是同构性质的两个循环。性别公正价值的追求,需要从两个循环同时开始。学校作为自觉的文化机构,应该首先从自己这一小循环开始,通过多种努力追求性别公正的实现,并由此撬动社会文化这一大循环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肯定性行动"在美国是一项既有争议又不能被充分理解的政策,文章旨在从"肯定性行动"的含义、社会学家对其的贡献、多元文化、"肯定性行动"的公正性及负面性、对"肯定性行动"的不同态度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肯定性行动"在就业及教育领域中的运行机制,讨论其在种族、性别等方面的争议所在。同时,文章从心理学及社会学角度剖析这一政策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如何能取得最佳效果以实现多元文化从而维持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9.
以201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张晓梅建议"让妇女回家"引起的讨论为例,运用性别刻板印象理论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传统性别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并从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化、女性自身三个方面入手提出建立先进性别文化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学校教育视域里的性别文化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教育与性别文化建构存在非常密切的关联 ,建构先进性别文化的教育突显三个主要特征。在学校教育领域 ,存在三个影响较大的制约性别文化建构因素 :异化教育的观念与机制、教师的落后性别观念、课程中大量性别偏见的存在。教育要在性别文化研究、教育研究和实践性别分析视角的引入、女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本管理、相关课程改造与建设、开发有效学习途径、教学运用感性审美原则、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建设班级女生性别文化、消除教师性别刻板印象和尊重差异、对女生进行挫折教育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