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以而不可使”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回答“圣可积而至”然而却“皆不可积”的“自难”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对于此一命题学者虽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显然尚有很大的意义空间。本文即试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荀子思想之总体特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发,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荀子的相关观念。  相似文献   

2.
学界一般从《性恶》篇出发,认为荀子主张“性恶论”,此处“性”往往指情欲,按照情欲“顺是”而为会导致乱,而化性起伪的关键在于“心”。这一思路即“以心治性”,“心”可以治理“欲”带来的恶,因此“心”是善的来源。在《正名》篇中,荀子对“心”与“欲”的阐述却似乎导向“心恶”的解释,即“心”才是导向乱和恶的根源。在《性恶》和《正名》中,荀子对“欲”和“心”似有相互矛盾的解读,“恶”有两种不同的来源,这为理解荀子的人性论造成了困难。基于对《正名》和《性恶》中荀子论“心”“欲”和“性”的分析可知,“心”只是“欲”的关卡,“恶”的来源仍归于“欲”,“心”可能消极不作为而放纵了欲望,因此对恶负有道德责任,但亦能积极作为以心伪去化性而导向善。  相似文献   

3.
"可以而不可使"是荀子在《性恶》篇中回答"圣可积而至"然而却"皆不可积"的"自难"时所提出的一个著名命题。对于此一命题学者虽有各种不同的诠释,但显然尚有很大的意义空间。本文即试图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荀子思想之总体特征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阐发,以期更全面地了解荀子的相关观念。  相似文献   

4.
《邯郸师专学报》2014,(1):69-69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14年第1期(第112—206页,见封三、封四图片)破天荒地设置荀子研究专题,从《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和2013年第1期发表的数十篇荀子研究论文中精选出5篇译成英文发表。稿件的组织者康香阁编审,应邀撰写了长篇综述《重建儒学谱系:荀子的思想及其历史形象》,并担任该专栏主持人。  相似文献   

5.
《荀子·性恶》所引三处“孟子曰”,应出自《孟子》外书,反映的是孟子后学“性善修习论”、“性善完成论”的思想,与孟子“性善扩充论”有一定的差别。《性恶》乃针对《孟子》外书之《性善》篇而发,围绕《性恶》所引“孟子曰”的种种分歧和争论,均可由此得到解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人之性恶明矣”是《荀子·性恶》篇的主题。“人之性恶明矣”不仅使荀子在人性论上主张性恶一目了然,而且透射出荀子对人性有别于孟子等人的思考。由此,荀学风采、儒家神韵、先秦特质和中国印记便构成了“人之性恶明矣”的四重视界。  相似文献   

7.
《邯郸学院学报》2013,(2):77-77
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电子科技大学(成都)主办的《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封二、封三刊登了邯郸学院中文系博士杨德春副教授撰写的《荀子思想的地位与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一文,同时配发了大会开幕式和“荀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两幅照片。  相似文献   

8.
《邯郸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俊才教授的《荀子天人说新解》一文,该文对荀子的天人说给予了新的解读。《新华文摘》2011年第6期第163-164页摘编了该文的观点,摘编全文如下:荀子天人说新解王俊才在《邯郸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撰文指出:荀子“明于天人之分”非与天对抗,“制天命而用之”非人定胜天。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必须建立在天的独立客观性与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之上,这样“圣人不求知天”、“不与天争职”,而“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就很容易贯通起来,展示出一个了解尊重天道与相信肯定人能的密不可分的理念  相似文献   

9.
《荀子》三十二篇中,"伪"字共四十二见,其涵义有三:一是读为"为",义为"行为"的,有两见。二是义为"诈伪"的,共五见。三是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有三十五例。其中《性恶》篇最多,占了二十七例;其余《正论》篇有一例、《礼论》篇有五例、《正名》篇有两例。这种具有理性之"人为"义的"伪",先秦秦汉文献"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为《荀子》书所特有,是荀子作品的区别性特质之一。以此来看,如果《性恶》篇不是荀子的作品,否定荀子"伪"有理性"人为"义,那就得将《正论》《礼论》《正名》篇也排除出去。只要我们承认《正论》《礼论》《正名》篇为荀子所作,也得承认《性恶》篇属于荀子的作品。由此可见,那些以"莫须有"证据,否定《性恶》篇为荀子所作的说法是完全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邯郸师专学报》2013,(4):84-84
10月29日晚,我校继续举办《荀子》读书研讨班活动。活动由学报编辑部主任、苟子与赵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康香阁编审主持,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生导师梁涛教授辅导研读《荀子·性恶》篇,教务处、科研处、学报编辑部、中文系、历史系、法政系等系部的研讨班学员参加了本次读书研讨活动。梁涛教授针对学员在研读《苟子·性恶》篇中对字词含义和人性论义理的不同理解进行了点评,  相似文献   

11.
荀子死至宋国子监雕印《荀子》的1300年间,唯汉刘向与唐杨倞整理、注释过《荀子》,期间"编简烂脱,传写谬误"甚多且致"未知者谓异端不览,览者以脱误不终"。《荀子》之外于荀子持"性恶"论的记载,战国秦汉唯见刘向、王充、荀悦的著述,刘向前的秦汉学者皆不言荀子持"性恶"论。在当今学者周炽成质疑荀子"性恶"论之前,清末薛炳、民初刘念亲皆专书或专文据《荀子·礼论》篇言"性者本始材朴也"等推定荀子持"性朴"论,推定《荀子·性恶》篇非荀子所作。质疑荀子持"性恶"论的还有蔡元培、梁启超、傅斯年、郭沫若、王恩洋、陈登元、唐君毅等及日本学者金谷治、兒玉六郎等。林桂榛《〈荀子〉"性恶"校正议》等文已据《荀子》文字推定《性恶》篇"性恶"字眼系刘向因汉代流行"善—恶"对说而改《性恶》中"善—不善"对说之"不善"字眼为"恶"所致,且《性恶》篇末尾仍有不直接"善—不善"对说的"不善"字眼未遭改夺。再来可靠地证明《荀子》本不持"性恶"论而持"性朴"论的内证是:(1)《性恶》篇等对"性—恶"概念有严密而统一的界定,其"性"范畴没有任何玄想与歧义;(2)《礼论》篇论"性—伪—圣人"的"性者本始材朴也"片段与上下文完全不合,反与《性恶》篇论"性—伪—圣人"的片段紧密相合,其属错简自《性恶》篇无疑,原始《性恶》篇正深论"材—性—伪—圣人(礼义法度)"问题;(3)《性恶》篇谈"离其朴,离其资,必失而丧之(朴资)"及"目明而耳聪也"的文字,实是荀子在驳斥孟子"性善"说的"离善"论时言"材—性"关系及原始"材性"本"资朴"(人性起点无善恶乃素朴状)。荀子《性恶》篇驳孟子"性善"论而言"性不善"时反复讲材性本"朴",且讲透了"材—性—伪"的关系,故《性恶》篇实主张"性朴"(以纵顺人性情或有恶果来证明材性属"恶"实大谬),且且《性恶》篇约20处"性恶"字眼确系"性不善"而讹夺。《性恶》全篇及《荀子》全书谈"材—性—伪"的观点是清晰而统一的,荀子持"性朴"论而非持"性恶"论实铁证如山。  相似文献   

12.
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心善VS(versus)性恶说。在抽象的人性论上,荀子主张人既有性恶的一面,也有心善的一面。但是回到国家治理上,他又极力强调圣人的心善,突出凡人的性恶,其性恶心善说没有贯彻到底。荀子人性论存在历时性的发展,性恶心善说主要是《性恶》篇的观点,而不适用于《荀子》其他各篇。荀子并未提出性朴论,而是主张朴—伪论,朴—伪论是《礼论》篇的人性论主张,同样不适合推及其他各篇。  相似文献   

13.
《邯郸学院学报》2013,(1):67-67
《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沈长云教授的《荀子故里考辨》一文,该文经过梳理材料后认为:《史记》记载“荀子,赵人也”是正确的,荀子的出生地应该是战国时期赵国的都城邯郸,而不是赵国以外的其他地方。《新华文摘》2012年第23期第162页转摘了该文的观点,摘编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4.
《邯郸师专学报》2013,(3):17-17
《邯郸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牛津大学哲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贝淡宁(DanielA.Bell,加拿大籍)教授的《平等社会下的礼仪等级》一文,该文从西方人的角度对荀子“礼”的特点给予了新的解读。《新华文摘》2013年第8期第164.165页摘编了该文的观点,摘编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三《训》人性观在继承儒家性自“命”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人性为“丑”.主张性有“好恶”。其人性观属于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性恶论。三《训》还认为通过“因”性施教、“因”性分次等方法,可以解决性恶所引发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荀子系先秦儒学之殿军,其学无所不窥,举凡政治、军事、社会、教育、经济、知识、名理、心性及人生等皆有其个人之弘识,然要之,以“礼”为依归。由《荀子》一书中,随处可见荀子行文虽长篇大论,然皆有条不紊,且其立论时,多有严密之推理,其中,尤以性恶说之论证,最为明显。由于性恶说乃荀子之主要学说,故荀子即透过层层严密之论证来建立此论,以期性恶说能为世人所接受且信服。荀子性恶说之论证主要集中于《性恶》篇中,而荀子学说中最著名的即是性恶之主张。有关苟子之研究,中文学界之研究成果极为丰硕,而美国汉学界亦已作出极为可喜之成绩。虽然,荀子以主张性恶著称,然而,吾人发现,中、外学者在性恶之某些议题上之观点,却颇为分歧,其中,所涉及之荀题有:荀子“性恶说”之意义及定位等。依此,本文旨在针对中、外学者所提出的一些与苟子“性恶说”之相关议题,予以分析、诠释,其目的在于厘清中、外学者在《荀子》思想中所发现之问题,并希望借此能对荀子之学说有更确切之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7.
《荀子·性恶》让荀子背了两千多年的“性恶论者”的黑锅。他事实上是一位性朴论者。并非《荀子》一书中所有的作品都出白他本人之手。《性恶》对人性的看法与《劝学》、《礼论》、《天论》、《正名》、《荣辱》等篇对此的看法严重相悖。在这些多篇文章中,人性都不定为恶,而是定为朴、善恶未定、可善可恶等。荀子的弟子、《史记》的记载、西汉时代的人性论说等也可以旁证苟子不以人性为恶。  相似文献   

18.
《邯郸学院学报》2013,(1):60-60
《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赵文化研究”专栏发表了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石洪波博士的《论荀子人性论的历史性》一文,该文首次论述了荀子人性论的历史性问题。《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第161.162页摘编了该文的观点,摘编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9.
检讨对象为中华书局1988年版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简称点校本),兼及清光绪十七年王先谦《荀子集解》思贤讲舍刊本(简称光绪刻本).本检讨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一是《荀子》原文与杨惊注文的文字讹误、脱衍、误倒、失校、误删、误改;二是沈啸寰、王星贤所撰《荀子集解》点校本断句不当、标点符号的失误;三是对沈、王点校本39条校勘记的分类统计.全文检讨共计300条.本文拟分为上中下三次刊出,此为第一部分,包含本文序言、例略,共检讨《荀子集解》点校本“考证”部分与正文部分《劝学篇》至《儒效篇》失误99条.  相似文献   

20.
《邯郸学院学报》2013,(2):45-45
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第61—63页长篇转摘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柯马丁(MartinKern)教授在《邯郸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发表的研究战国时期赵国思想家荀子的论文《(荀子)的诗性风格》。该文摘是中国最高学术文摘刊物,转摘的文章均来自全国著名学术期刊。《邯郸学院学报》是该期唯一一家地方高校学报发表的文章被转摘,而且转摘的篇幅最长,这是近年来《邯郸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章第3次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