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五四时期,鲁迅以其思想家的睿智发现了"农民",并将其带入现代文学的殿堂,从而开启了乡土文学关注农民、描写农民、塑造农民的重要主题.乡土作家顺应历史与时代的感召,不断地描绘着乡村的衰败与落后,续写着农民物质上的严重匮乏与精神上的极度萎靡,塑造着一系列独具个性的农民形象,倾诉着与农民排解不开的情缘.  相似文献   

2.
班海东 《海外英语》2011,(9):286-288
约翰·厄普代克作为当代美国文学当中著名的作家之一,创作出了许多佳作,《兔子,跑吧》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虽是男性但作者在塑造男性形象的过程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不可或缺的,或者可以说是他们相互塑造。本研究主要从生态女权主义的视角,探究小说中三个主要女性对父权制社会反抗的深层含义,并进一步找出主人公"兔子"从家中逃跑的真正原因,然后再从中揭示当代美国现实生活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学是破和立结合的时代产物,在众多的学形象中,最具魅力的是叛逆女性形象。由于时代发展的变化和叛逆女性性格的差异,叛逆女性形象可分为贞烈型、反复型、报复型、苦闷型和新生型等五种类型。同时,她们也存在着某种共同的特征。探究现代学阶段众多叛逆女性形象形成的原因和塑造叛逆女性形象的学史意义,对学作品主人公选择和社会明的透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性别"这一女性文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出发,以评论者较少注意的人物群体--乡村女性为例.分析男女作家对乡村女性形象塑造的差异:男作家注重"性格"的刻画与女作家注重"心理"的探幽入微,男作家的"疏离"日常生活与女作家的"亲近"日常生活,男作家的"理性"书写与女作家的"感性"叙述,其中体现着丰富深刻的性别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新文学中,阿Q作为被改造的"国民性"的一种文化原型被不断地读解、模仿、再创造,那些时常反思国人传统文化奴隶、创作中以人文关怀为终极关怀的作家有意无意地带着阿Q情结,独具个性地突出"改造国民性"的文学观念,塑造了当代小知识分子阿Q、小市民阿Q、农民阿Q形象,展示着阿Q原型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秉承现实主义的皖籍作家,吴组缃以一位"乡下人"的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上世纪三十年代破败的皖南乡村经济崩溃、道德沦丧的社会图景,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和抗争的旧中国皖南乡村破产农民形象,对他们怀有深厚的感情,同时也透露出那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遁世作家"J.D.塞林格在其杰作《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独具匠心地塑造了霍尔顿这一叛逆的青少年形象,用富有特色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在步入成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精神危机和成长痛苦。本文对霍尔顿的成长历程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较少受到国内研究界的关注,为此,本论文选取其中的代表作家特瑞·麦克米兰,分析其两部代表作品,指出其对黑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承接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传统,而且还做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贡献,即在重新阐释富有时代气息的黑人女性精神、塑造更加积极向上的黑人女性及其群体形象方面,展现了黑人女性文学在当代得到发展的实绩。  相似文献   

9.
周喜俊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作家,她也因此把创作视野牢牢锁定在这里。为农民而歌,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使她的"歌"声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这体现在她对新时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在她对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对乡村的城市化进程的思考,中国农村到底要走向何处?农民的幸福在哪里,农民的幸福由谁来当家呢?在这部《我的幸福谁当家》的最后,她似乎找到了一条出路: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河西学院学报》2017,(4):77-81
"自然"在当代西部乡土小说中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也是西部作家借以表达人的主体存在、思考人类生存处境的重要载体。西部乡土作家将这种自然意识镶嵌在对西部农民形象的塑造中,展现了自然与西部农民的同生同构关系,也体现了西部作家试图从自然命理中对日渐委顿的生命状态进行疗救的姿态,阐发了向自然、自由回归的渴望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促使人们对自然、社会、人生重新审视,让"自然"成为生存伦理的重要参照和文学观念革新的重要催化剂。  相似文献   

11.
长期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观念.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们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12.
种种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使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出现大量的叛逆女性形象。文章从作家文本比较、归纳出叛逆女性形象类型模式,并对男女作家视角下的叛逆女性形象作研究分析,试图探讨其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陈平原在论述五四小说叙事角度的转变时指出:“五四作家使用限制视角,把中国古典小说中游离于人物之外的‘后人评曰’与‘异史氏曰’化掉,另外借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自我解剖、视角的转换以及作家与叙述者有意的间离等手段,表达作家的理性思索。”持此论断审视20世纪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不难发现,叙述视角在塑造现代农民形象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叙事艺术的形成与变化最终表现为农民形象的塑造上。  相似文献   

14.
《河西学院学报》2015,(4):76-80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城市化、商业化和全球化为表征的现代文明,以不可抗拒的霸权姿态冲击着偏远的西部乡村社会,也让生活于此的西部农民惶惑不安。与此同时,他们又对土地、乡村,以及乡村中的古老生存法则和伦理道德等表现出了一种守成态度。这种守成体现了西部农民在乡村生活中的价值自信,以及对乡村社会和自身主体性与主体地位的守护。当代西部乡土作家通过书写他们的这种守成,探讨了在现代转型中乡村古老文化对乡土特质以及民族特性保持等所具有的轴心意义,也展示了它对处在现代转型中的国人所具有的精神拯救与焦虑缓冲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15.
试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娜 《天中学刊》2005,20(4):94-96
作家池莉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当代社会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以她独特细腻的笔触塑造了许多丰满而神采炯异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女性形象的命运和遭遇来传达作家渐次成熟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含义和内蕴.作家用作品形象地阐述了自己具有普遍意义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16.
乡村小说中革命农民形象和革命知识分子形象及两者关系有一个明显的交织在一起的消长过程,造成这种消长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作家的革命者身分的强化。作家对知识分子的塑造显示了其建构身分的紧张感。伴随着形象的消长,作家身分出现了谦卑化趋向。革命知识分子身分的特定性导致了作家身分的崩溃,作家的自我认同中存在无解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于澜 《林区教学》2014,(9):36-37
"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前半期的沙皇俄国代表作家的作品之中。在19世纪前半叶,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们着力塑造了一大批富有特色的文学人物形象,即以"奥涅金、毕巧林、罗亭和奥勃洛摩夫"这一系列人物为典型代表的多余人。"多余人"的诞生有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也必然会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基于此,在分析其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重点分析和阐释了"多余人"们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建明是我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其报告文学思想富有针对性,具有报告文学作家论报告文学的独特眼光和思路.他主张"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报告文学作家应"在关注现实中显示出直面社会的人格力量","‘国家叙述'其实是报告文学文本本身所决定的","要按照文学规律塑造人".这些报告文学思想是其创作经验的理性总结和升华,对我国当代报告文学理论的创新与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们都深切地懂得旧中国农民的痛苦不仅仅在于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于精神上受奴役。因此,他们在观察和表现农村社会时就有了大致相同的角度,即从农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去进行历史的考察。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在出身经历、思想修养、学识及所处时代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的农村题材小说在表现农村社会,尤其是在农民形象的塑造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在童话世界里,成人形象以其特殊的角色含义,架设儿童与成人童年生命形态互通的桥梁,通过童话成人形象身份演变的历史梳理,可以透视童话的艺术发展脉络和现代价值取向。现代童话所塑造的许多富有童年守望意识的成人形象,传达出作家对当代儿童的现实关怀以及对美好童年的真诚捍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