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中,提出了以"孝"治国的思想。其"孝治"的思想很丰富,论述了"孝治"的意义、价值,富有理论色彩;构建了"孝治"的方略;提出了"孝治"的措施。本文重点考察《管子》孝治的视野,普及孝慈教育的方法,在选举、民生、法律等制度方面引入孝文化的措施,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安定,藉以稳定政权。开启了历史上文化战略的政治先河。  相似文献   

2.
汉代统治者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公开倡导以“孝”为本,使原本只属于宗法伦理的孝道走进了国家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泛道德观念的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进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汉代孝治文化,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孝治在汉代成为治国纲领,并终两汉四百余年而不变,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由汉代的历史根源、社会土壤以及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从“仁爱”出发的中国文化强调“忠”和“孝”的重要性,孝道作为美好的伦理道德一直被历代所标举。李密为了对故国尽忠,充分利用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上呈《陈情表》,用委婉的言辞,陈“祖慈孙孝”之情,达到了“辞不就职”的目的,其孝道被大家称颂,《陈情表》更是和《出师表》一道,成为“表”类的古散文名篇,历代传诵。  相似文献   

4.
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孝经》,紧紧围绕“以孝治天下”这一思想,将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强调“以孝事君则忠”。“移孝作忠”成为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基本策略。今天对其孝道观在价值和内容上应作批判性继承,一是在价值上已经不具有首孝和泛孝的地位,二是在内客上“以孝治天下”的观念已然被摒弃。对于现代家庭伦理建设,其孝道观仍具有一定合理的可继承的内容,如养亲敬亲、耀祖显亲和谏亲。  相似文献   

5.
《孝经》移孝作忠,体现了伦理孝道与王权政治的结合。《孝经》不仅探讨了孝治的哲学理据,对君德臣道提出了具体的制约规范,而且从孝顺天下理念出发,系统论析了政治体系景观建制:孝为治道之本、孝治天下的治国宗旨、五等之孝的政教方针、天下和平的政治功能,全方位展现了一幅"以孝治国"的理想政治图景。  相似文献   

6.
孔子及其所创立的儒家学派和以管子为代表的管子学派的孝道思想,对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与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是“泛众爱”的仁德,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极力将其推广为普遍的社会道德。《管子》是管子学派的代表作,深刻反映了管子的思想。先秦儒家与《管子》的孝道思想既有很大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孝”这一重要道德范畴给出了各自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管子》的治国思想以“中和”为纲要,其具体表现为追求和谐、提倡适度、注重公平。如果说和谐是《管子》治国的最高目的,那么适度与公平就是实现和谐的前提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世人所津津乐道的夏侯惇“拔矢啖睛”的故事说起,以此引出世俗人中所谓的“孝道”含有很多的“异质”成分,往往将极端性的个人行为视为衡量标准和行为标尺,并进一步考察传统“孝道”思想的源头——《论语》中的“孝道”思想,然后再审视夏侯惇“拔矢啖睛”背后所折射的社会现象。这其实是封建王朝“孝治天下”的思维,将《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加以改造,将“孝”和“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治国的方式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论述了先秦儒家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外延,认为先秦儒家孝文化体现在家庭层面和社会层面,家庭层面为善事父母,社会层面为以孝治国与泛爱人。指出吸取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时代意义。提出当代弘扬先秦儒家孝文化的举措:从孝入手,推行孝育,实行孝治,创设爱的氛围并着力加强个人诚信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汉代统治者推行“以孝治天下”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以孝选官与设官弘孝并举,奖孝与惩不孝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尊养老者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管子》是一部先秦诸子时代百科全书式巨著,其中可见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其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包括审授官、明赏罚、培育人才以及“说在爱施”等内容。《管子》先进治国理念以及管仲在齐国的治理漏洞,为当今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全面论述了孝的实行、孝的功能和地位,内在地包涵了孝治的思想成分,形成了系统的孝道理论,是先秦儒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孝道学派”的提法,容易造成对孔、孟、荀等儒家孝道思想的忽视,且否认了孝道理论中包涵有孝治的思想,忽视了儒家思想伦理政治一体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社会特定的自然、人环境下,本是规范家族内部行为的孝跃升为维护专制统治的政治理论武器。集中体现孝治思想的儒家作——《孝经》,成为历代的治国经典。本从《孝经》所指导的行为实践和所升华的核心价值两个层面,分析其如何有效发挥作用,进而成为稳固王权主义的坚强基石。  相似文献   

14.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代表,其人性理论在极大程度上继承并发扬了早期法家,特别是《管子》的人性思想,但《管子》人性思想和韩非的人性思想也有显著区别,并且都从自己的人性理论出发,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之策,研究《管子》和韩非人性理论及其治国之策,对于我国的法治建设和国家治理应该说具有比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齐国稷下学宫集大成著作《管子》中蕴含了丰富的灾害救助思想。《管子》在"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基础的全方位的灾害救助思想,其灾害救助政策反映了争霸背景下战国群雄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史书记载鲍叔牙以管仲有治国“五能”为由,力荐其为齐国执政。这“五能”为:“宽惠爱民”、“治国不失秉”、“忠信可结于诸侯”、“制礼义可法于四方”、“介胄执袍,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这“五能”在《管子》、《国语》和《左传》所记载的管仲治齐方略和治国理念中均有所表现,其中蕴涵着可资今人借鉴的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
南宋王十朋家族从其祖父时期便以“孝”著称乡里,至其父亲时期该家族“以士易农”,逐渐形成“以孝治家,以儒为业,兄弟友爱,夫妻相穆,闺门和睦”的家风。王十朋以此家风为基础,在他的著作《家政集》中提出“敬祖,继志、孝敬、相敬、友悌”五种治家理念,以此形成“人祖、父子、母子、夫妇、兄弟”五种以“孝”为核心的人伦关系,进而构建理想的家庭。王十朋把以“孝”为核心的治家理念外延至从政,形成了其“忠孝”的政治品格。  相似文献   

18.
《管子》是春秋初期齐相管仲治国方略的论集,是齐文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管仲相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实践证明了他们的治国方略是成功的;他们的治国政策是开放型的。本文拟就《管子》阐发的开放性治国政策的形成基因,以及实施开放性治国政策的基本原则等问题,粗陈陋识拙见,以求指正。  相似文献   

19.
侯辉 《文教资料》2010,(36):109-110
《孝经》是专门论述儒家孝道、孝治思想的典籍,内容全面,可操作性强,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孝经》中所阐述的孝道观,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更好地发挥其现实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管子》、管仲对司马迁的思想影响:第一,司马迁与管仲都是行大义不羞小节之人;第二,司马迁继承了管仲及《管子》以富为荣、以利为重的经济思想,并认为“平准”在经济学上的意义源自《管子》;第三,在重民、爱民思想上,司马迁吸收借鉴了管仲及《管子》思想。试图于儒、道之外追溯司马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