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设计思路本着一切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宗旨,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二、教材分析与处理“中国地形”是《中国地理》(人教版)第三章《中国的地形》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气候、河流等章节,并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本节课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旧大纲要求学生记忆大量的地形名称, 相对冲淡了对地形特征的认识。“新标准”删繁就简,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用《课程标准》的要求来指导旧教材, 既可培养学…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地形》一章是初中第三册地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是学习中国地理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地形概况”一节则是基础的基础,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地形概况”一节,主要讲述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是本节...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本节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加以运用,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继续学习其它地区和国家提供基本方法与策略.通过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了解分析区域自然环境应从哪些要素入手,并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共分为“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和“复杂的气候”两部分,核心内容是分析亚洲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中应重视区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教学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授“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第2课时教授“亚洲的气候”.  相似文献   

4.
Ⅰ地形与地势 1.教材分析:"地势呈阶梯状分布"和"地形复杂多样"一课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第一、第二课时的内容.在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学生初步了解了中国的疆域、人口与民族的知识以及学习中国地理的初步方法.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是从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湖泊等不同层次的学习,了解美丽的祖国.  相似文献   

5.
一、地理课标要求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第一节。本节教材由“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和“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两目构成。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知识结构"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此部分的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运用"和"说出"这两个目标动词对于初中生来说属于较  相似文献   

7.
第三章 中国的地形 教材知识结构 本章教材是中国地理的重点章节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同时,它又严重地影响着气候、水文、植物、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因此,学好地形知识、将为后面章节以及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章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内容编排方面——先总体、后部分 第一节,我国地形概况,首先,鸟瞰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  相似文献   

8.
本节是《中国的地形》一章的重点内容,是学习中国地形的基础和总论部分,主要讲授我国地形的两个基本特点: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使学生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大势,并初步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势特点。从分析我国地形地势优越性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立志建设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是掌握我国地势地形的特点;教学难点是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地理事物优缺点的评价方法。针对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要充分运用中国地形图(挂图)、中国地形模型图、投影设备等,以读图、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节课是广东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材在《地形气候》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的主要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节课教学内容有明  相似文献   

10.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第二长河,也是世界著名大河之一,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是学生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而且,本节富含智能培养因素和国情教育因素,体现着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理的基本理念。本节课与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等知识联系紧密,为中国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这一节,不仅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章节的重要基础。本节首先简要说明中国地形基本特点,之后重点介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等三个特征。内容处理重点是中国地形的三个特征及山脉的空间分布,对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三大丘陵的分布做粗略了解。  相似文献   

12.
●教材分析 "中国的地形"这一节,不仅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其他章节的重要基础.本节首先简要说明中国地形基本特点,之后重点介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纵横交错、地形复杂多样等三个特征.内容处理重点是中国地形的三个特征及山脉的空间分布,对五岳、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三大丘陵的分布做粗略了解.  相似文献   

13.
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要使课堂从始至终充满生机和活力,就要遵循新课程倡导的"学习对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这一基本理念,变革地理课堂,科学而艺术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现以新课标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人教版)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课为例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地形和河流     
【教学分析】1.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是继“世界第一大洲”后,使学生会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第二节课,因此,教与学的活动重视对学生进行在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地形”这个要素主要方法和使用学习工具的指导。本节内容可分三部分:亚地形特点”、“亚洲地势特点”、“亚洲河流分布与地形的关”。本节课时为2课时。2.学生情况的分析:在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地图”这分内容中,学生虽然学过了地形图的判读方法,但第一次接如此复杂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且要从图中读各种地理要素,并且分析总结出一个区域地形特征和地势特,对学…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民族》是初中地理《人口与民族》的第二节内容。内容包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民族政策。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设想。一、教材1.教材简析: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民族数目、主要少数民族、各民族的分布、民族政策四个知识点。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它为后面学习区域地理打下了基础,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观念,并从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加深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2.教材的重点、难点:民族是构成一个国家的重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国家对民族…  相似文献   

16.
一、研究性学习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文规定: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必要课程,高中阶段每周三节课,每期30学分。这一《纲要》拉开了研究性学习的序幕。《纲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注重学生的经验与情感并举,过程与效能统一,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  相似文献   

17.
本课为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中的一节。【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中国地理的开篇,上好这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地理有很  相似文献   

18.
在进行《中国地理》“地形概况”一节的教学时,对教学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第一,着眼于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地图为主载,发展为主旨”的地理教学思想;将教师的“讲、听、看、思、行”与学生的“讲、听、看、思、行”达到有机的结合。 第二,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出发点。 1.记住和理解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2.记住和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学会运用地形剖面图说明我国地势特点; 3.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4.应用所学知识能够对我国以及对家乡的地形特点…  相似文献   

19.
掌握三部分教材的内在联系新编初中中国地理课本包括《准备知识》《全国地理》和《分省地理》三部分。它们是紧密联系着的统一整体。《准备知识》,顾名思义,是为学习后两部分作准备的。它包括地图、地形、大气三章。普通自然地理知识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但初一学生学习普通自然地理知识比较困难。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新编课本把难于理解的大部分普通自然地理知识安排在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处理 1.结合当地乡土地理实际,由近及远,弄清地形与地势两个基本概念的差异。读《地理》第3册P_(23)读图部分,初步了解地势西高东低的表现。 2.用一红色纸条将36°N线在“中国地形”挂图上醒目地标出,学生可用红笔相应地将P_(24)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