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孙欣沛 《新闻窗》2010,(1):81-83
突发性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近几年,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传媒对突发性事件的公开报道也日见密集。针对突发性事件的难以预测、时间紧迫、变化多端、连锁反应、风险性高等特点.媒体如何做好突发性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突发性危机事件是相对于人类生活中正常的社会秩序而言的,是指在人的理性范围内所无法预测且突如其来的重大事件,它可以导致社会偏离正常轨道,对社会公共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影响。突发性危机事件具有以下几大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导致的后果等一系列因素都是无法完全预测的,尤其在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突发性危机事件可能产生于任何国家、任何地方,这就增加了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规模、后果等方面的不可预测性。二是扩散性。突发性危机事件可能开始时发生在较小的范围内,但若对其不加理睬或者…  相似文献   

3.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性和危害性三大特点,因此具备了极大的新闻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4.
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世界各国对危机应急处理研究的重视。危机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预见或不可完全预见的,无论是SARS和禽流感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是如汶川地震、2008年初的南方的罕见雪这样的灾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又或着是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的社会动荡,都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及危害公共安全。公共危机一旦发生,不仅影响了相关领域正常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甚至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从国务院颁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的释义可以看出,突发公共事件,往往影响公众的安全甚至生存,同时,由于其突发性,政府来不及应对,大众不能及时了解真相,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因此,媒体的及时报道既是出于追逐新闻的本能,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承担.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利益日益分化和价值观日趋多元,社会生态和社会形态均发生了急剧变化,社会潜在风险增加,社会矛盾逐渐凸显,影响社会安全稳定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再加上网络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一些敏感地区或社会领域易出现重大舆情事件。  相似文献   

7.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公共事件与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由于其“突发性”和“灾难性”等自身的特点,往往会迅速产生巨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网络热点舆论,是网民的利益诉求及思想、心情在网络上的集中反映,是网民热切关注的聚焦点,民众议论的集中点,反映出一个时期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纵观网络热点舆论的产生,总是和某些突发的事件(自然灾害事件、社会事件、突发性的疾病流行事件),某种政策、法规的出台,甚至传递到互联网上的一张照片、录像等联系在一起。有时,一件看似普通的社会新闻,一篇文章,或经主流媒体曝光的事件,都会引发网络舆论的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9.
丁为 《新闻窗》2011,(3):18-19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危害性或危机性的特点,公众的信息需求尤为急迫,政府和媒体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信息显得十分重要。广播电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把握新闻规律,发挥舆论引导主动权,是广播电视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所,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主要分为四类,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面对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作为主流媒体的电视记者应如何应对?笔者认为,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做一个  相似文献   

11.
连续报道如何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钦 《青年记者》2006,(10):37-38
连续报道即跟踪报道,就是对处于发展变化中的新闻事件,或说某些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典型事件所进行的持续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态。①依据报道对象是否具有突发性,我们可以把连续报道分为事件性连续报道和非事件性连续报道。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组织对于利益的过度追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执行不得力等原因,这些年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不断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以及公共安全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危及生命。公共危机事件是指在较广范围内发生的危害公众利益的危机事件,它波及面广、危害性大,具有突发性,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媒体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各种媒体都在公共危机事件传播中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促进了公共危机事件的解决与处理。  相似文献   

13.
杨海英 《新闻窗》2013,(6):44-45
新闻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不可替代。美国传播学家拉斯韦尔认为,社会守望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新闻媒体既是记录者、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协调者。充分调动一切社会资源,尤其是发挥新闻传播功能,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4.
张阳 《新闻前哨》2012,(4):71-72
进入21世纪,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由此引发的各种突发性事件急剧上升。"所谓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对于媒体,尤其是地方台来说,如何应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如何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找寻受众关注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突发性新闻事件是新闻媒体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收视率、收听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妥善掌握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报道的"度"是衡量一个记者道德准则、行为规范、职业操守的重要依据。突发性新闻事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大,客观、公正地处理好突发性新闻事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特点、社会影响、媒体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尺度把控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危机公关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刚刚过去的2005年,是危机事件频发的一年,“矿难”、“苏丹红”、“甲醛啤酒”、“松花江水污染”、“天价医药费”等等,成为留存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危机”的代名词;从国际品牌到国内企业,从高等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官煤勾结到环境污染,无论是营利性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在这一年相继遭遇各类危机,很多事件成为媒体集中报道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或热点。何谓“危机”?一般来说,危机是指危及社会组织利益、形象、生存的突发性或灾难性的事故或事件。在诸多有关危机的定义中,美国学者罗森塔尔和皮恩伯格对危机的定义得…  相似文献   

17.
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和深层转型的今天,呈现出不同的利益群体和复杂的利益关系格局,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往往容易演化成危害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作为喉舌耳目和社会公器,在群体事件报道中如何准确把握事态苗头,切实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及时提供权威政策信息,有效疏导公众不满情绪,最终化解社会矛盾,是对新闻媒体的全...  相似文献   

18.
钟其炎 《档案》2008,(6):38-40
危机事件,是指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生活和人民利益的突发事件以及与此相关的特定状态。危机事件因其突发性、不可预测性、可扩散性、危害性和巨大的矛盾冲突,一旦发生,就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因此,危机事件中能否做好信息公开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9.
突发性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我国已进入突发性公共事件频发期,其原因有二:其一是自然因素,我国地缘辽阔,跨经纬度大,自然现象多变,经常会出现南方洪涝北方旱灾之类的自然灾害.其二是社会因素,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各种矛盾不断碰撞,基尼系数愈加拉大,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愈加活跃,大众迫切期望政治体制改革和阶层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其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冲突对撞,也导致了突发性公共事件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20.
刘文谨 《新闻窗》2014,(1):24-25
一、突发性事件的内涵 突发性事件,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事件的总称。这类事件一般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环境破坏及经济损失,还有可能危及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政治安全、经济稳定和百姓生活。突发事件更多的是一种约定俗称的词汇,国外很多国家均使用危机这一词。因此,突发事件可以认为是突然发生造成危机的事件总称,一些突然发生但是没有造成危机的事件不能叫做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