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网络作为人类的第二精神活动空间,是人与信息交流的生态空间,这就要求人类与网络保持一种整体意义上的、结构性的动态平衡。为了保持这种平衡,除了技术和法律等因素外,网络生态伦理也是维系网络信息自律机制的必要条件。网络生态伦理作为网络伦理最重要的外部表现,是分布于网络上各个层次、各个业务单元、各个员工中伦理能力要素的有效整合。文章从信息伦理的四维架构着手,并充分展现其间的内部联系,从而构筑了网络生态伦理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动态模糊综合评价法、c语言程序设计等方法对评价过程予以定量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人人都是通讯社、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个人作为社会的细胞被互联网全面激活.随着网民话语权的逐渐开放,因体育赛场冲突事件所引发的编造、传播和助长虚假信息的网络伦理失范情况频发.规范网络伦理已成为营造健康网络空间和修复和谐网络生态的重要内容.基于当前网络伦理的相关研究现状,通过分析2017年辽宁女排赛后球员"冲突"事件,思考总结了其中所体现出的网络伦理失范之处,以期提出一些有助于今后规范网络伦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阐述了网络信息时代新的伦理学体系,这是一种构建在传统的伦理学基础上并适应网络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有所创新的网络信息伦理学体系。网络信息伦理在本质上有三个层面。即从网络信息伦理的起源上看,网络信息伦理是人类交往活动的现实需要和规律反映;从网络信息伦理的应用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调节着人们在信息交往活动中的功利实现;从网络信息伦理的目的上看网络信息伦理追求人类社会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和谐与进步。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网络传播中存在着传播内容泛滥、信息侵权、网络霸权、数字鸿沟等伦理问题,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受网络传播自身特点的影响以及网络行为的失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网络传播伦理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翟一晓 《新闻世界》2013,(7):162-163
【摘要】近几年“网络炒作”现象日益突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网络空间中网络红人令人应接不日殴,我们所熟知的凤姐、犀利哥、兽兽等,无一例外都是借助“网络炒作”而一夜成名的。本文通过对“网络炒作”的背景、特点和成因的分析,指出了过多、过滥的“网络炒作”对公众生活和思想道德领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针对网络炒作所带来的伦理缺失,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和路径,旨在为杜绝恶意网络炒作现象、构建健康和谐的绿色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生活在网络媒介时代的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渴望自己能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公权利与私权利的媒介话语权争夺从传统媒体转移到网络上,形成了新的形式,那就是网络技术权利对媒介话语权的争夺。本文通过对网络技术权利的主体及其过程的分析,揭示在网络媒介话语权争夺的过程中网络技术权利的合理利用与滥用。  相似文献   

7.
网络伦理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所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在网络社会中,新的伦理规范形成之前,通过法制、道德教育等手段来填补现时网络中无规范的真空,无疑是现代人的一种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张锦华 《编辑之友》2010,(10):53-55
目前,网络上低俗之风盛行,艳照、不雅视频、芙蓉姐姐式的网络红人层出不穷.面对越来越多的由网络引发的社会问题,人们积极呼吁构建网络伦理.什么是网络伦理?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先从伦理学谈起.那么,什么是伦理学呢?伦理学是对道德进行研究,关注人的行为和价值的一门学问.它的实用性在于判断什么是符合道德的,什么是违背道德的.网络伦理是指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进行社会交往时而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些道德关系制约和规范网络中人的行为.在探讨这一问题时,人们往往把目光聚焦在技术和法制上,而忽略了伦理道德这个层面.其实,人们把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咎于"新技术"的应用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9.
杨先顺 《现代传播》2006,(6):105-108
本文旨在从道德哲学的层面,反思网络传播中的伦理困境及其出路,认为虚拟实在的道德是必然的和必要的,在价值多元、权威弱化的虚拟实在中更应倡导生态伦理世界观,而网络传播的自由与责任、游戏心态与社会公信、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伦理冲突需要借助“原初状态推导法”、“话语共识协商法”或“社会辩证批判法”来协调解决。  相似文献   

10.
我国信息伦理理论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信息伦理的概念、成因、内容结构、特征、理论体系和网络伦理及信息伦理失范对策等相关研究予以归纳,并认为应加强社会影响、合作、相关法律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人肉搜索"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网络传播伦理的角度对近年来在网络上泛滥的"人肉搜索"进行了剖析,认为由于在现实中信息不畅通,民众对道德事件的敏感,网络的匿名性以及缺乏有效界定和追究责任的法律依据,造成了"人肉搜索"的过热和偏轨,以致网络侵权行为屡屡出现.作者从保护个人隐私权、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加强对网站的监管,以及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人肉搜索"的伦理规范,以期营造良好的网络传播环境,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网络互助工具和社会监督公器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赵洁 《青年记者》2007,(6):72-73
道德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反映了人们之间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考察新闻伦理关系,就不能离开社会交往的实践。网络传播中的新闻伦理问题正是这样,它是在人类迈人信息时代,电子信息网络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工具的一种,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时,适应这种变化而出现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新闻伦理问题。简单地说网络新闻伦理就是信息的传播与受传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进行社会交往与传播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是信息的传播在网络传播中,依靠信念、习惯和社会舆论进行的一种自我约束,是出于自律的要求而规定的成或不成的规范,它同样要求新闻传播处理好新闻与事实、传播与受众、新闻传播与社会利益等各个方面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基于网络而构建的与传统传播方式不同的网络传播有它自己的特点与趋势,因而也带来了一些新闻伦理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Voice     
《网络传播》2008,(2):95-95
“网络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发展到匪夷所思的地步,全世界将成为一个‘数字地球村’。全新的网络文化正在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都为之改观。网络文化冲击了世界上所有的现存文明,任何一个民族和个人都被迫接受它、适应它!网络文化冲击的全方位性,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从未发生过的。越是落后的地区,越是滞后的行动,受的冲击越是剧烈,产生的反作用和副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14.
梁燕 《今传媒》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梁燕 《报刊之友》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彭兰 《军事记者》2011,(5):61-61
彭兰在2011年第2期《网络传播》刊文认为,要认识网络文化,需要将它放在不同层面加以考察。这包括网络文化行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方式与活动,大多具有文化的意味,它们就是网络文化的基本层面.是网络文化的其他层面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美国图情学院任教的中国学者的访谈,考察这些学者同国内合作关系的类型、形成、主要合作机构及其影响因素。访谈表明,大部分被访者都同国内学者具有一定的学术联系、合作规划或意愿,他们同国内的非正式学术网络联系是促进国内LIS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当前的合作关系主要取决于个人因素,国内学术机构在政策上可为这种合作和交流提供更多机会。  相似文献   

18.
网络价值的非中立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中立原则的思想源头之一就是技术的价值中立原则。网络中立争论的支持方认为网络的价值具有中立性。这一观点只看到了网络技术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其社会属性。传播学研究的三大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媒介环境学派都承认媒介技术的价值负荷性。对媒介环境学派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认为网络媒介的价值具有非中立性,应当遵循干预性的网络中立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们日益活跃的网络信息活动 ,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社会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 ,并将对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 ,如同一柄双刃剑 ,网络信息活动在极大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 ,也产生了许多与人类文明主流相左的现象。因此 ,加强对网络信息活动的调控就成了当务之急。网络信息活动调控一般涉及伦理、政策和法律三个层面 ,目前国内外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上都是以独立的单个层面作为研究对象 ,且以国外学者的研究见多 ,国内学者的研究则相对薄弱 ,尤其是网络信息伦理和网络信息政策方面。据…  相似文献   

20.
杨敏 《东南传播》2010,(4):49-50
公共领域是在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张力场中发展起来的。当今网络的高速发展形成了公共领域的新机制。网络由于其交互性、开放性、全球性、隐匿性、即时性等特点,被认为是在印刷媒介广电媒介受国家公共权威领域影响逐渐失去公共性本质之后公共领域走向衰落的一个新转机。本文旨在从公共领域在网络上的外在表现机制以及网络对公共领域内在价值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网络公共领域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