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网络热词"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立刻引发社会各界如潮热议,有欣喜者,有困惑者,有担心者,这显示出社会各界对媒体语言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邹蕾  欧阳宏字 《大观周刊》2012,(7):230-231,220
网络流行语“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这是主流媒体对大众文化的一次认同。根据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一书来探析此现象,大众文化是大众创造的而不是加在大众身上的,《人民日报》选择"给力"作为头版头条标题是大众化的,这说明“给力”这一流行语的出现是《人民日报》对于大众文化的肯定。  相似文献   

3.
"给力"或许是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最炙手可热的新词,其蹿红的速度和力度都高居2010年网上十大热词的榜首。去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标题,以"改革攻坚迸发动力政策创新激发活力厚积薄发释放能力"为引题,介绍了江苏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华丽转变。作为党中央喉舌的人民日报,在显要位置引用网络热词,无疑为"给力"一词的传播和普及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档案报今年1月3日一版的《新年献词》也  相似文献   

4.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江苏省建设文化强省的成就,标题用了一个网络词汇给力,引起媒体热议。在媒介融合的时代,热词的互通无疑能使报纸更有亲和力。于是想到史学界探讨社会转型的一个词汇文化力。  相似文献   

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一出,引起不小震动。姑且不论《人民日报》之给力与网络热词之给力究竟是否同宗同义,党报标题中一个略微有些非主流意味的词汇,就能在全社会引起如此热议,现象本身颇耐人寻味。它至少说明两点:党报在读者心目中的传统印象是严肃、刻板的,和生动鲜活的语言距离甚远;广大民众十分关注党报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否能与时代最新的律动合拍。  相似文献   

6.
吴丹 《新闻世界》2011,(5):115-117
随着"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网络热词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国各大媒体。"我爸是李刚"也成为继"躲猫猫"、"欺实马"之后又一个年度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兴起的文化现象,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着庞大的网民基础,他们通过对抗性解码和创造性编码,将官方话语解构,形成自己的话语,并集结成强大的网络舆论,进而对社会公共事件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冯雪冬 《新闻爱好者》2011,(13):114-11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一标题中的"给力"引起了网民的强烈关注,网友用各种亲密的语言给予《人民日报》极大的肯定,如"《人民日报》很给力"、"《人民日报》微笑了"等在网络  相似文献   

8.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赵京安的文章《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时引起评论热潮,使原本就十分火的网络词汇“给力”再高一浪。这一现象说明,网络词汇已日渐从网络上走下来,渗进了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中。  相似文献   

9.
《人民日报》“给力”语用的失当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杰霞 《今传媒》2011,(8):54-55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中使用网络热词"给力"作为新闻标题,一时间社会上议论纷纷,大唱赞歌者有之,质疑反对者亦有之,俨然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媒介事件"。时至今年,此事虽已告一段落,但对其进行事后的理论分析仍然是有必要的。笔者将结合《人民日报》特殊的中央机关报性质,以及网络语言的特性,从媒介语言使用的角度,分析"给力"语用的失当性。  相似文献   

10.
王涛 《声屏世界》2011,(1):68-68
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令人眼前一亮,头版头条的新闻是《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如此“潮”的标题被细心的网友发现并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引发了强力的围观.网友们纷纷大呼“标题很给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关注现实,在网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的意见看法。网络交际过程中。网民运用聪明才智和丰富想象,创造出大量便于网上交流使用、得到广大受众认可的词汇。称为网络词汇。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江苏给力“文化强省”》标题中使用“给力”一词,可以看做是网络词汇被主流媒体认可的标志。此后。各种网络词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上。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一版头条刊发的《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引发许多读者和广大网友热议。网络热词“变身”为中共中央机关报颇为“雷人”的“潮题”,由此导致的关于党报文风改革的新一轮讨论远远超出了对报道本身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吴晓鹏 《新闻战线》2012,(2):102-103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时引起评论热潮,使原本就十分火的网络词汇"给力"再高一浪。这一现象说明,网络词汇已日渐从网络上走下来,渗进了纸质媒体的新闻标题制作中。如何制作精彩标题,笔者总结了如下几点经验:  相似文献   

14.
张显峰 《青年记者》2016,(16):17-18
近段时间审看大样,被“xx呼唤工匠精神”这样的标题折磨得够呛,有时候只好眼睛一闭放行了事. 但闭上眼睛思量:工匠精神好是好,然而一窝蜂都往里装,干什么的都不问青红皂白要发扬工匠精神,恐怕不是好现象.特别是媒体编辑,惰于深思,盲目跟风,容易放大浮躁之风.当然,不独工匠精神,“给力”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后,各大媒体、各行各业各地都开始“给力”了;我们的经济进入新常态时,媒体上又是纷飞的各式“新常态”……  相似文献   

15.
陈澄 《视听界》2013,(2):117-117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在当时引起了关注,这是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闻标题,第一次出现民间流行语。随着网络媒介,尤其是微博用户不断增多,将流行语运用在新闻中已普遍存在。流行语在新闻中的运用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但也隐藏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如果有人要问今年最热网络词语是哪个,我想大概非"给力"莫属了吧.其理由来自<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长期以来一直保持严谨平实的办报风格,其权威性,求真务实的态度早被广大读者耳熟能详.但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赫然刊登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顿时引起全国媒体的同行以及行外人士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王迪 《军事记者》2013,(3):49-50
去年11月5日.新浪微博的“头条新闻”栏目发布了一条微博。吸引了很多网友围观:“网络热词‘席丝’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居然也采用了如此‘潮’的网络热词做标题。这也表明.网络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党报也正在与网络密切融合——不但引领着网络文化也在吸纳网络文化。”该微博一时引来网络热议。本文将探讨党报新闻吸纳和运用网络语言的动因及其效果。以及党报更好地使用网络语言的建议对策。一、网络语言进入党报版面的动因网络语言从网友间的调侃娱乐走向正统的党报.其“转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新闻,引人瞩目。为人民日报提供可上头条的新闻,是记者的首选任务;为写头条寻找新闻事实,是记者的基本功。人民日报驻山西站记者安洋采写的《山西着力把原煤转化为洁净燃料》,作为《十五开篇》专栏的第一篇,刊于4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得到专家、读者的好评,再次印证了这个判断。 4月9日,在人民日报编前会上,通报了一位新闻学专家的评报意见,说8日的报纸把《十五开篇》专栏放在头条位置,“开栏的话”放在醒目位置,“是十分必要的安排”,“山西这条新闻,在今天是独家的。这种寓中央的总方针、总政策于独特…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4日《镇江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农村“血液”循环的新“动脉”——我市农经服务公司融通农村资金综述》的消息,引起人民日报重视,新华社专门派记者前来采访,10月9日人民日报在二版发了消息,10月14  相似文献   

20.
市场报头版头条“好戏连台”今年以来,市场很的头版头条出现了一批质量较高的报道,被读者誉为“好戏连台”。自从社会反映强烈的菜价追踪报道之后,该报头版头条又有10多篇引人注目的报道:《换季时节看服装》《“大众菜卖大众价”成交兴隆》《春耕时节听农声》《农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