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正齐鲁书社2015年出版的何红梅博士《红楼梦评点理论研究》,堪称红学流派批评方面的一部重要专著。从学术发展史的历时性角度考察,《红楼梦》研究大体经历了古典和近、现代以及当代红学的重要阶段,这三个阶段的《红楼梦》研究专著可谓汗牛充栋,不少红学代表作可圈可点,为红学史的总结提供了丰富的文献参考。新时期以来,红学研究者开始追溯红学史的发展演变并出版了这方面的多部专著,学术成果丰硕。就写作模式上  相似文献   

2.
作家介入《红楼梦》的研究已构成“红学”研究的一道风景和争论热点,但就学术层面和具体的操作范式而言,“作家红学”也与专业领域内的研究者一样,其特点与成就各异,但无论是偏重于客观冷静的考据探佚或是原型索隐,还是着眼于主观玄思的《红楼梦》文本赏析,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诠释过度的通弊。  相似文献   

3.
李岚 《考试周刊》2012,(79):13-1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带给人无限的幸福,也使人为之付出血泪,由此世上多了许多的痴男怨女,也成就了许多作家笔下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与《荆棘鸟》俱为现实主义力作。《红楼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有所谓“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足见其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到了现代,《红楼梦》的魅力依然不减,人们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一部古代小说,研究者甚至将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之为“红学”。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人物形象的画廊里,林黛玉是作者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也是作者倾注感情最多的一个人物。对林黛玉,新旧红学家们早有种种肯定或否定的评说,红学发展到今天,否定林黛玉的论者已经很少见了,任情率性,清高孤傲,单纯坦诚,执著地追求自主的人格和美好的人生理想,是当代红学研究者们对林黛玉形象的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在有些人的眼中,林黛玉却是不可爱的。作家刘绍棠在《十读红楼》一文中就提到当年他们同宿舍的人从婚姻的角度来谈《红楼梦》中的女性,有喜欢王熙凤的,有喜欢薛宝钗的,却没有一  相似文献   

5.
程甲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了。这是中国出版史暨红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个值得海内外红学同道共同纪念和庆祝的日子。二百年前,即公元1791年,古吴程伟元(小泉)和铁岭高鹗(兰墅)以合作之力,活字摆印了百二十回本《红楼梦》,世称程甲本或日辛亥本。②今天,当我们来自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红楼梦》爱好者、研究者,在曹雪芹的祖籍千山脚下的古城襄平③欢聚一堂,隆重“纪念程甲本《红楼梦》刊行二百周年”,并兴举行盛大的学术研讨会之际,我们的心情分外激动,久久不能平静。因为今天的大会充分说明当代的红学研究者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艰难探索和争论之后,终于对程甲本《红楼梦》(包括程乙本或曰壬子本,以及它们的翻刻本)的价值、意义,以及程伟元、  相似文献   

6.
俞平伯是继胡适之后“新红学”的权威作家。《红楼梦辨》是他的早期著作,也是他研究《红楼梦》的基本成果。解放后由此书修订而成出版了《红楼梦研究》。这本书最有价值的是对高鄂续书问题的考证和评述,但他在《作者底态度》《红楼梦底风格》等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却引起了后来人们极大的争议,并在解放初期引发了一场在《红楼梦》研究中对“新红学”派的批判。这场批判的领军人物即李希凡和蓝翎。  相似文献   

7.
墨人本名张万熙,1920年生,台湾著名的作家、诗人和学者,热爱民族文学遗产,于《红楼梦》深有研究。60年代出版红学专书《红楼梦的写作技巧》,其后又发表《论曹雪芹思想与〈红楼梦〉的写作技巧》等论文。墨人称《红楼梦》为“空前的文学巨著”,属于世界上最伟大作品之列,特别强调它可贵的民族特色和不朽价值;本文还介绍了他对红学研究存在问题的批评,以及红学研究应“回到文学本身上来”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郭皓政 《鄂州大学学报》2011,18(1):57-59,69
传统经学与现代"红学"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相似之处。经学在汉代诞生之初,就肩负起了捍卫儒家经典权威性的使命。至于在学术史上的意义,只是它附带的成果。而"新红学"在诞生之初,是以倡导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主要目标,由于其声势较大,客观上推动了《红楼梦》的经典化进程。"红学"刚刚踏上征程。《红楼梦》研究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如文本研究、文献清理等等。就像传统的经学可以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样,"红学"作为一种治学方法,也不妨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红学"主要指胡适开创的"新红学";广义的"红学"则是开放的,它应致力于廓清笼罩在《红楼梦》上空的迷雾,真正成为研究《红楼梦》的专门之学。  相似文献   

9.
赵建忠,男,1963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知名红学家。现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红学研究,曾发起首届全国中青年和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学研讨会,为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学术成就入选《红楼梦大辞典》相关条目,并被中国古代小说网“学人风采”录入,“超星学术视频”录制“知名学者学术专题片”《红楼梦与明清小说研究》48集,《人民日报》及《红楼梦学刊》等报道过其学术事略。  相似文献   

10.
红学研究中存在的单纯追求趣味化、泛娱乐化,对《红楼梦》解读的非文学作品化、神秘化以及红学文章(著述)的非学术化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界,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这是低俗、庸俗、媚俗文化风气在红学领域的表现,是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承的干扰和背离。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从根本上讲是学术界(红学界)自身存在一些混乱理论没有得到很好地清理,背离了红学的宗旨。《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代表。正确地普及、传承《红楼梦》,正确地向外国人介绍《红楼梦》,这关系到正确地介绍中华文化的问题。我们对《红楼梦》要有敬畏之心,不能任意解构、糟蹋《红楼梦》。  相似文献   

11.
一以对《红楼梦》的研究方法作为区别不同红学学派的依据,红学史上,一般认为存在四大学派,那就是评点派、索隐派、考证派、小说批评派。也有些研究者认为评点派人数既少,对《红楼梦》研究的文字也不多,不能算作一个学派,那么,红学就只有三大学派了。但是,只要我们对迄今为止的红学著述作一番认真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就会发现,红学自它诞生以来,不是只有三大或四  相似文献   

12.
作家刘心武的《红楼梦扩揭秘”经不起史料推敲,其学术小说对《红楼梦》的人物刻画也大多背离了原著形象的性格发展逻辑,尤其是在治学方法上,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比附、主观臆断的问题。红学研究的空间固然应该“公众共享”,但前提是要严守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13.
"红学"勿反《红楼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学”、“脂学、“探佚学”之“学术风气”是“反《红楼梦》”的“红学”研究。俞平伯先生晚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自己青年时期的“反《红楼梦》”研究进行了深层反思和痛心地忏悔。《红楼梦》研究应该更新观念,努力进取,走出误区,开拓红学研究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三十多年以来向所谓红楼梦研究权威作家的错误观点的第一次认真的开火这里讲的红楼梦研究的权威作家是指“新红学”家。《红楼梦》这部小说从十八世纪中叶问世以后,流行日广,研究《红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研究历经索隐、考证等诸多学派,固然取得了巨大成果,但其弊病也十分明显。近年来,"红学"研究重心正逐步移至文本内部,这为"红学"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本文将以此为立足点,从《红楼梦》中美的具体表现、《红楼梦》吸引人的原因等角度探讨《红楼梦》中所蕴含的生命意识、张力和对美的追求,探讨人生之意义:即对美的追寻和欣赏。  相似文献   

16.
葛倩 《文教资料》2013,(31):34-36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不知引得多少文人雅士为之折腰,大大小小的民间红学会不计其数,考证派、索隐派、以周汝昌为代表的“新红学”学派以及以冯其庸为代表的“当代红学”学派各自蓬勃发展,甚至一度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而红楼梦的艺术造诣也的确极高,被世人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达到了中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巅峰。《大英百科》更盛赞红楼梦的价值几乎等于一整个欧洲的。在红楼梦取得的众多艺术成就当中,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尤为成功和突出.宛如一幅生动的“人物画廊”。从古至今的红学研究者们,也颇有一些有识之士研究小说中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人物,而在他们丰富的研究成果当中,我们可归纳出“闲逸避世”的贾宝玉,“颇为隽永多才,孤傲不羁”的林黛玉,“圆滑世故,温柔端方”的薛宝钗等等人物形象。但是,随着红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这些常见的观点和“经典”的结论已经越来越无法真正令人信服,尤其是在解读宝钗与黛玉这两位红楼梦中的女主角形象时,历代红学家常常会被发现因为理解的偏差,从而对其二人的真实性格进行了置换。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面世至今已二百几十年了。随着《红楼梦》的诞生而出现的红学,算起来应有二百多年了。严格地说,19世纪和其前的一百多年,虽有红学之说,但并无现代意义上红学之实。红学的发展和形成以至成为当代显学是在20世纪这一百年。在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之际,回顾百年来红学的发展历程,探究几代人为之奉献的成功与失误是非常有价值的。不揣谫陋,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评论》破惑传统《红楼梦》研究误区,王国维以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为出发点阐发自身的悲剧观,指明宇宙人生的悲剧性本质。《〈红楼梦〉评论》从内部精神角度论证《红楼梦》悲剧价值,以辨妄求真的论证精神否定单纯考证式红学研究。《〈红楼梦〉评论》虽存在无法回避的先天理论缺陷,却仍是红学史上极具启蒙意义的开先河之作。  相似文献   

19.
张婷 《大学生》2013,(Z1):114-115
正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历时200多年,演化的派别繁多。红学主要包括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而红学流派更有评点派、题咏派、索隐派、考证派、解梦派、辩伪派等等。其中,索隐派们透过字面探索作者隐匿在书中的真人真事,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中考索出"所隐之事,所隐之人"。例如,刘心武从周汝昌先生考究的红楼梦中秦可卿人名的谐音"情可倾"的探佚入手开拓自己的红学研究。在西方,有西方《西游记》之称的魔幻巨著《魔戒》系列和脍炙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一位风格独特的民族作家,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尤其对《红楼梦》更为喜爱和推崇。老舍的红学观主要体现在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中,老舍积极倡导阅读《红楼梦》,认为《红楼梦》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古典文学名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