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楚辞中的《招魂》一文,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问题一是作者是谁;二是到底招谁的魂。本文认为,《招魂》为屈原所作,其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因此,《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并以此抒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思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谁是《招魂》的作者进行了分析论证,得出结论:《招魂》乃屈原所作。  相似文献   

3.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客梗概。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代的字都是一字一词一义,没有多字一词。据此去审视王逸的《楚辞章句》,其注释错误达50%以上。现以《天问》第一段和《招魂》第一段作为范型,予以评析辨证。  相似文献   

5.
《招魂》研究在明清时期的热点问题是对《招魂》作者的考辨,部分学者在论述此问题时还附带着谈了被招者和《招魂》的写作时间。  相似文献   

6.
《招魂》的作,汉王逸定为宋玉所作,宋元以前并无异议,明时始有人提出怀疑,以为为屈原所作,遂引起古今学界持久的争论,虽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也取得了一些共识,我们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招魂的地点,对象,作作了进一步的考证,认为招魂的地点在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寿春,招魂的对象是楚考烈王,其作应遵从王逸的说法,“《招魂》,宋玉之所作也”。  相似文献   

7.
<招魂>导读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文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文着重探讨《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8.
一壶蓝天 《华章》2011,(6):51-51
《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未列篇名。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所载也是二十五篇,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而把《招魂》列于宋玉名下,汉代就存在争议。大致说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招魂》仍应遵从《史记》,视为屈原之作。  相似文献   

9.
二《招》(《招魂》《大招》)所招为屈原魂而非楚怀王魂(或其他楚王魂);二《招》为抒情言志之作,而非所谓实用的招魂辞;《招魂》以生活招,《大招》以政治图景招,《招魂》主要着眼于“己”,《大招》则更多着眼于“朝”;二《招》采取幻设以讽刺、对比以讽刺的手法,具体各不相同;二《招》寄意遥深,委婉曲折,与屈原正道直言截然不同。二《招》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应该得到新的认识与发掘。  相似文献   

10.
屈原作品《天问》、《招魂》、《离骚》、《九歌》、《九章》是楚国反秦复郢斗争历史文献,前人用汉代兴起的词组词义去注释它,破坏了先秦文句一字一词一义的格局,因此产生了诸多无法读通的离奇错误。本文着重导读《天问》、《招魂》的读法,提示其内容梗概。  相似文献   

11.
方东树有《解招魂》一卷,收于其晚年完成的诗学理论著作《昭昧詹言》中。方氏认为前人对《招魂》作者以及所招对象的争论,均未能深究其本事,探寻其旨意。方东树认为,《招魂》是用意隐曲、"全用比兴体"的假托之作,即屈原因楚国之将亡,而托"招魂"之名比其"冀陈忠谏"而望楚国复存之意,实际上是受其自身诗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招魂》魂主问题引起对楚辞体例的重新审视,认为在考虑楚辞的体例时,应当将形式与内容分开;另外,关注了刘勰所辨究竟是《招隐》还是《大招》以及《招魂》中的"些"字。  相似文献   

13.
《楚辞·大招》究竟属于巫觋歌词还是文人诗体的争论,从汉代持续至今,有关该篇产生时代的说法也不一而足。 本文则着眼于《大招》本身,从饮食、乐舞及女色、建筑并苑囿以及美政等四个方面,进行 了系统而具体的分类讨论;同时又以楚墓发掘的考古材料与篇中内容相互印证,并时时取屈 原《招魂》对读比较,从而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许多 新的启示。其结论为:《大招》产生于南楚政权与巫觋神权紧密结合的较早时期,它所表达 的是一种巫权至上的宗教情感,本质上仍属于实用的招魂歌辞。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潘啸龙先生对《招魂》的作者及其价值判断所持的观点是不对的,认为司马迁所读《招魂》的作者是屈原而不是宋玉;《大招》乃汉人仿作;《招魂》的思想价值也不是表现在对历史文化与民俗的认识上,而是屈原的抒情写怀之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思想内容上浅析《招魂》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招魂》系屈原表达自己身遭离乱时精神痛苦解脱之心愿,所招之魂为屈原之生魂,而非楚怀王之魂;二是《招魂》所表现的是屈原魂归楚国的愿望,抒发了作者的爱乡爱国情怀,并以此利用已有的巫术形式表达更高的人生追求,在人生自我实现的层次上超越了巫术。  相似文献   

16.
《楚辞》被中国饮食文化界认定为古代南方菜系最早的记录者和保存者,主要体现在《大招》《招魂》两篇。因为楚方言和地域差异,让当时记录的这些食材无法考证或者考证极其困难,也成为很多注释无法解释的原因。文章就《招魂》一篇的肉类食材进行考证和探索,结合湖湘物产和地域环境,从家畜、家禽野禽、水产三类食材入手,对《招魂》里的肉类食材进行考证和认定。  相似文献   

17.
关于《楚辞·招魂》的作者,自汉至明清,学界多围绕屈原或宋玉为中心展开论述,民国开始,又生发出诸如宋玉屈原合作、作者不详等论说。而在当今没有更为直观和权威的文献资料情况下,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角度及其论证过程来看,还是《招魂》乃宋玉拟屈原作这一观点更为可信。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玉《招魂》中“庐江”一词的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未有确解。我们根据历史地理学中“地名原始”、“地名迁徙”、“地名沿革”的考据原则,考证了古庐子国在先秦时期的变迁及其与庐江水的关系,追溯了汉代庐江水的“地名原始”,认为《招魂》所记的“庐江”当为河流名。位置在长江以北。在战国时以舒城为中心的区域内,即今江淮平原西部安徽省六安市、庐江市与桐城市中间一带,很可能就是如今流入巢湖的杭埠河。  相似文献   

19.
《六臣注文选·招魂》谓五臣“同逸注”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刊《六臣注文选·招魂》谓五臣注与王逸注相同者 ,凡 41条。对照日本古抄本《文选集注》和洪兴祖《楚辞补注》所引五臣注 ,除去 13条因二书未引无由参证 ,馀 2 8条与王逸注并不相同。对这一问题进行考辨 ,实有助于《文选》和《楚辞》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九歌》《招魂》通过生命本身的热烈追求,深情缠绵,豪奢享受,展示了一种“盛”美、“奢”美、“华”美、“豪”美。这在汉人精神和汉赋风格中得到了继承和发挥。在美学上,它所体现的精神实质是戏剧和宴会的,而不是典礼的;是音乐与舞蹈的,而不是文学的因主要受儒道两家思想浇灌的中国文艺的历史上,这种崇尚强的生命力或生命强力的审美追求尤其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