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网络文化给人的创新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网络文化和人的主体创新还存在着诸如不确定性、反权威性、工具理性等貌似相同的特性。而这些特性往往成为阻碍人的创新的重要因素。由此,对人的创新构成新的障碍和困境。  相似文献   

2.
信息社会给作文教学输入新的血液,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针对网络的多媒体技术在题材上为学生提供了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判断力;在方便获得信息、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情感态度与体验的缺乏;在信息传播方式上使学习变得有趣、易学的同时却可能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浮躁、思维缺少深度、想象力丧失;网络语言的直白、新鲜在给人带来新奇的同时还会带来学生语言的不规范等问题。应从正确认识网络作用及其与写作的关系入手,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健全网络法规,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作文教学中注入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等,从而消除网络给作文教学带来的弊端,使网络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3.
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带来的巨大的冲击:(1)网络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却扩大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2)以电子媒体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使得青少年变成了“多媒体人”;(3)信息泛滥给青少年带来精神上的信息焦虑;(4)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使得青少年易患上“网络迷恋症”。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大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提高青少年课外活动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相当的负面效应,使网络道德面临严峻挑战。加强网德建设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启动网络道德教育工程,主渠道应该是大、中、小学各级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5.
网络"恶搞"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缓解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因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伦理问题也随着网络恶搞作品的不断出现而出现.因此,对于恶搞,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伦理规范的约束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工业社会向网络社会迈进,但计算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李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道德方面的复杂影响,有利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来保证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试论网络社会中的伦理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使用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诸多伦理问题,因此必须重新构建网络社会的伦理原则:即无害、公正、尊重、允许和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原则,强化网络社会的伦理意识,对于网络的健康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一、网络给高校学生的成才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由于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交互方式灵活和获取信息成本低廉等特点,有利于大学生的成才成长。具体表现为:有利于大学生拓宽知识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缩短与现实社会的距离;有利于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培养个性,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的本质力量等。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源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赋予网络开放、自由的特性.个人至上、自由原则是网络运行机制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9.
吴稼稷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13-15,50
当今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人类社会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网络生存形态。网络生存对于个体的成长,学习科学知识,内化社会价值,履行所承担的现实角色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个人社会化同时也面临着网络带来的一系列的挑战。任何个体只有认清网络生存形态的基本趋势,把握住网络背景下个人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才能完善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0.
步入21世纪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以计算机、远程通讯和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革命。互联网正以飞快的速度延伸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可以说 ,今天不论是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提升、个人的发展与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 ,“数字化生存”将是每个人要面对的问题 ,也是社会的发展方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必须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就军队院校而言 ,学员中的网民也占相当比例。“网虫爬满校园”不再是普通高校的独有风景 ,也是军队院校的现象。由网络而带来的开放式信息化浪潮给…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